新浪博客

西安市唯一的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柳若影

2024-04-15 11:29阅读:

西安市唯一的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西安市唯一的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柳若影 西安市唯一的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柳若影 (2015-11-22 15:49:57)[编辑][删除]

西安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内涵丰富、弥足珍贵的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标志和纽带。保护和利用好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市唯一的非遗博物馆
填补我
市博物馆行业空白
西安市文艺北路197号,古朴深沉的古城墙下,就是西安市群艺馆的所在地。在市群艺馆里,有西安市唯一的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到今年5月18日该博物馆就满一岁。
目前,共3层的展馆汇集了西安市1000多位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提供的20000多件作品、工具、包括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图文资料等,旨在全方位展示西安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成果。记者看到,展馆分门别类展示各种民间艺术,比如传统的剪纸、刺绣、风筝、面塑、泥塑,还有娃娃哨和核雕等。其中,许多老物件早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踪迹难寻,如纺车、手推独轮车、风箱、草鞋、粮仓、指南车、打铁及古法造纸工具等等。西安市非遗博物馆馆长王升荣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之所以要尽力挽救这些古老的技艺和非遗传承人,是因为从这每一项技术,每一个老物件中,我们能触摸到往昔岁月的痕迹,这是新东西无法承载和提供的感性记忆。”
的确如此,比如博物馆里展示的大型关中泥塑组群《关中记忆》令人震撼,1300多个泥塑小人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仔细观赏,还有家禽牲畜100多个,劳动工具、农家小院、鸡窝、拴马桩、戏楼、店铺等30多种。整个泥塑群长5米,宽1.3米,高50厘米,全景式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某年过大年时长安地区郭杜镇农村人们看戏、赶集、耍社火的三大经典场面,可以作为现代人了解关中民俗文化的一个立体式窗口。
非遗博物馆填补了我市博物馆行业的一个空白。作为一个动态管理的展馆,这里既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荟萃交流之地,也是我市针对青少年点燃非遗教育的火种,开展非遗教育实践的体验性、示范性基地,为广大市民在繁华都市里零距离接触原生态民俗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
西安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
已建立市级非遗项目1270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记者了解到,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信仰、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礼仪等十大类。目前,西安市已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70多项,由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申报的项目,已列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7项。其中,世界级项目1个、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国家级项目6个,即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长安斗门牛郎织女传说、眉户曲子戏、高陵洞箫艺术、中华老字号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长安楮皮纸制作技艺。同时,由省文化厅申报批准的秦腔和红拳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项目48个,主要是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周至民间舞蹈牛斗虎、寒窑传说等。市级项目42个,主要是雁塔结绳香囊技艺、周至县厚畛子山歌、临潼栎阳镇卷子村背芯子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而“人”则是延续这股根脉的载体。目前,西安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有134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5名。各区县也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西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2006年开始,经过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共识已经形成,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局面。
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先后建立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财政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从2007年开始,每年投入50万元,到2012年已增加到每年200万元
我市从2006年开始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市文广新局在全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在全市建立起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名录体系。
为了鼓励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市政府制定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助暂行办法》,建立了传承人年度考核制度,合格者每年由市财政发给4000元补助经费。另外,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立则为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非遗馆已免费接待了数万名国内外来宾。
非遗保护刻不容缓
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加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用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的话说:“非遗保护就是一场跟时间、生命的赛跑,越来越多的老艺人渐渐走了,他们内心深处农耕文化的精华也被带走了。”
但是,非遗保护目前没有得到全社会的足够重视。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传承人一家也离开了守护多年的老油坊。
除了对非遗保护认识不足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西安非物遗保护工作还有许多难题。如,保障措施落实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需要政府财政扶持的持久性的公益文化项目工程,但全市每年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有限,特别是大部分区县经费投入不足,未列入年度预算。部分濒危项目因经费短缺,得不到有效保护。
全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仅二三十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由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靠在同级文化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大多数都是兼职,流动性大,人力明显不足,素质亟须提高。另外,传承人收徒难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项目面临传承断档、后继乏人的困境。特别是传统音乐和部分手工技艺类项目传承难度较大,周期长,影响和制约着传承和发展。甚至“西安鼓乐”这样的世界级非遗项目也面临同样问题,西安鼓乐曾有“传男不传女”的俗规,但随着时代发展,面临失传危险,因此各乐社近年来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招收女社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施发展滞后也是问题之一。目前,西安仅有的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因面积小,设施简陋,无法充分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承、薪火相传,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关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根据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为创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积累经验。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要不断加大,对已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随着市、区县财政收入的增长,每年也要有一定的增长比例。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同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可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相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
另外,他们建议建设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区,集展览、表演、传习、经营为一体,展览西安2万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演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为传承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贡献。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