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李泽厚先生去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回忆的热潮。如果以老三届为界限,分为“前老三届”,即老三届以前的学者,和老三届及以后的学者,主要动笔回忆或者写作者,还主要是老三届及以后的学者,前老三届学者,少有动笔。如果说,对于文革前的历史,以及当时的学术界状况,社会心理者,前老三届最为熟悉,对于老三届,多少都有一些陌生,但对于80年代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运动,老三届是熟悉的。再年轻一些的,例如70后、80后,不仅谈不上对思想解放运动的感受,更可悲的是,对于更早的时候,只能够听到一些历史的回声。——想到这些,难免有几丝悲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但从一些国民的心理状态,却难以看到由于历史悠久而呈现出一种由内向外的底气、自信。我自己在心理学讲座中,多次提及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时的情况,只如石落深潭,似乎连泡沫也难起,很快便沉入深底……这次李泽厚先生的逝世,我挥之不去,往心里走,勾起了诸多那些年代的回忆,想起了不少自己年轻时苦苦探索,摸爬滚打的经历。我很幸运,不仅见过李泽厚先生,与高尔泰先生更是有多次交往,得到多次实在的帮助,亲自感受到了国内思想界先驱们的智慧以及人格魅力。李泽厚先生去世,不知道高尔泰先生是否有兴趣、有精力写点什么……我自己先把他的《寻找家园》中关于李泽厚先生的描写又重读了一遍。下面的文字,摘自《寻找家园》中的“谁令骑马客京华”一章。)
1978 年底,我初到北京时,已经四十三岁。
一年前,我还在酒泉五七干校劳动。半年前,刚“归口”到兰大哲学系。友人李泽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当副主任,主编《中国美学史》。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邀我一同参加。我被“借调”到社科院,前后三年。
但我对不起他:三年间,没给美学史写一个字,却写了许多自己想写的
1978
一年前,我还在酒泉五七干校劳动。半年前,刚“归口”到兰大哲学系。友人李泽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当副主任,主编《中国美学史》。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邀我一同参加。我被“借调”到社科院,前后三年。
但我对不起他:三年间,没给美学史写一个字,却写了许多自己想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