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人格力的表达水平

2022-04-25 23:25阅读:
马斯洛早就发现:“每一个人在他内部有两套力量。一套力量出于畏惧而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成长会脱离通母亲子宫的原始联系,害怕承担机遇的风险,害怕伤害他已经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外一套力量推动他向前,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建立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同时也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第42页,李文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马斯洛还指出:“我们可以把健康成长的过程看成是永无止境的自由选择的情境……他必须不断在安全与成长、从属与独立、倒退与前进、不成熟与成熟等两类事情之间进行选择。”(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第43页,李文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马斯洛提出的问题,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被世界大多数的主流文化所肯定的成长理念,或者说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发展、成长。他的这些思想,是他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思想的继续,其背后又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对于个体来说,他的需要的满足,以及优势层次的上升,要“向内求”,取决于他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心理素质的发挥。我所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论,正是在这一领域的一种尝试。
从人格三要素(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的角度来理解,人活在世界上,需要不断地和外界发生关系,发挥自己的人格力,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活在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动不居,满足需要的过程,也是多多少少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挫折和困难问题的过程。人们在生活中面对和处理所有挑战、挫折和困难的方式与其说有两套力量,不如说就只是一套力量,即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的人格三要素,只是人格三要素在同样的情境下,表现的水平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水平的表现,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层次,即:“放弃”,“应付”和“应战”。
1、放弃
所谓“放弃”,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退行”的防御机制,即个体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所作为,倒退到婴儿的方式任随困难、挫折主宰,不面对困难、挫折,不做任何努力,不在任何水平上表达出人格三要素。——婴儿的人格三要素尚在形成之中,他没有能够应付外
界困难与挫折的这样的心理素质,他的需要的满足,完全依靠父母的支持。现在流行的“躺平”的概念,近似于一种“放弃”的机制。
2、应付
所谓“应付”,是指个体在解决困难时虽然也要动用人格力,但只是在一般的水平上,或者说是在“挫折承受力”的水平上动用人格力,还没有必要达到“挫折超越力”的水平。当人们遭遇的困难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诸如稍微有难度的工作,生一次小病等的时候,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一般人都有惰性,相当多的人都只愿意过平静的生活,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在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他们也能够过平静的生活。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甚至很难下决心去进行一次较远的旅行。因为这种旅行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的困难。
例如,某某单位暑期放假一个月。工会组织到某风景区去旅游。老王并没有去过这风景区。他为这次旅游考虑了很长时间。他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出去旅游了,而且这个暑期也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一想到要长时间地坐车,还要住自己不习惯的旅馆,他就感到犹豫,最后,还是决定放弃。
3、应战
所谓“应战”,是指主体面临危机、挑战、风险、重大的困难,调动自身的人格力,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勇往直前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些困难、危机、挑战、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的原因来自外界,例如,天灾人祸,社会变化等。一方面的原因来自自身生活的某些变动,即由于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计划、成就动机以及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等造成的挑战。例如,考大学、提职称、找工作、找对象、结婚、离婚、生孩子、青春期、更年期、生大病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需要解决的困难的难度大于一般困难。人们所面对的这些困难一般都可能形成“挑战”甚至“危机”。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应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要表现出应战机制,需要有比日常生活更强的人格力水平,即“挫折超越力”的水平。——关于“挫折超越力”,本书的后面还有详细的探讨。
学术界有所谓的“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数”理论的提出者用攀登高山来比喻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基本上有三种人:“放弃者、半途而废者、不断攀登者。”
“放弃者的典型特征是放弃攀登。他们拒绝山峰为他们提供的机会。他们忽视、掩盖并且抛弃往上爬,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这一力量的引导,同时也失去了生命向他们提供的许多东西。”(参阅柏桦编著《逆商指数》,第25页,远方出版社,1998年。)
所谓“放弃者”是人格力较弱的人,他们缺乏挫折承受力。“我们可以看到,放弃者的生活常常是痛苦、消沉,以及情绪麻木的。在他们各自具体的生活中,他们可能会感受到疯狂和极大的挫折感,并不断受到来自周围世界的打击,甚至他们会怨恨那些‘往上爬’的人。这样,放弃者就常常坠入物质生活中,他们从对物质的消费中获得满足。由于他们是没有什么理想抱负的,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没有了限制(指自我限制),于是他们便无比贪恋物质,甚至滥用物质,比如沉醉于酒、毒品、粗糙的电视中。他们总在寻找心灵的改变,总想找到自己可以依靠的东西(物质就恰是他们的一种依靠),从而也无时无刻不在逃避着,麻木地逃避着。对放弃者而言,他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的,时间对他来说,是要去浪费掉的东西。象沉重的负担一样日日压着他。放弃者不仅是物质的浪费者,也是时间和生命的浪费者。总的说,有两种类型的放弃者:一种是下意识的;另一种是有意识的。他们的数量是不相等的,但都在于逃避攀登,忽略人的生命中所存在的那些潜在的力量。我们说生命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生命就在于争取,它的本质就是‘往上爬’。我们并不需要等到生命即将结束时才认识到,那些放弃者其实未曾真正生活过。他们害怕死亡,不敢面对挑战,而生命本身就意谓着挑战,诸多挑战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放弃者躲在生活的背后,他们不仅未认识到生活,而且未真正经历过生活。”(柏桦编著 《AQ逆境商数》 第27页-28页远方出版社,1998年。)

所谓“半途而废者”是人格力一般的人,他们具有足够的挫折承受力,但没有足够的挫折超越力。
所谓“不断攀登者”的人格力较强,他们有足够的挫折超越力。
逆商理论用攀登高山来比喻人生。无疑相当贴切。对于“放弃者、半途而废者、不断攀登者。”的说法,也与我的划分对应。不过,该逆商理论有失于理论的概括水平和深度,我提出的人类成长的人格力表达水平,用人格三要素理论整合了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并且深入到心理素质的差异。
从全人需要层次理论看,三种人类成长的人格力表达水平的人,他们的整体人生达到的需要满足的高度,可以做这样的划分:
“放弃者”的人格一般不超过“归属型人格”;“应付者”(半途而废者)的人格一般不超过“尊重型人格”,“应战者”(不断攀登者)的 一般可以达到“自我实现型人格”、“自我超越型人格”,甚至“大我实现型人格”。
人格力的表达水平
人格力的表达水平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