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4年成立,2007年获得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海外独家代理权,2010年集团重组非中国业务,将几乎全部海外业务整合至国药旗下。但不包括英国、香港业务少数股权、台湾及菲律宾特许经营权。
2、2014年一季度末,同仁堂科技、股份合计持有公司72.29%股权。管理层中的丁永玲2013年-14年数次买入股份至5月09日末的20万股,林曼数次买入股份至19万股。两人买入均价在9元附近。对于国企背景而言,管理层对股价的诉求相对较高。
3、同仁堂品牌由集团授权国药在非中国区使用,至2021年。到期若股权超过51%,则自动无偿续约10年。但同仁堂的品牌授权并非独家。在香港、台湾、菲律宾、英国及日本还有若干授权经销商。但集团已经不会再授权给其他经销商。
4、同仁堂国药产品销售是通过各地区设立的零售店进行销售,但不同于普通的药店。上市时的36家零售店铺中,有30家提供中医保健服务。包括:诊断咨询、调剂、针灸及推拿治疗。零售店中提供2000种产品,包括1100种中成药及900种中草药。其中中成药中500种为“同仁堂”品牌。另外还有些批发业务。同时,同仁堂通过赞助等多种方式,扶持香港等地对于中医以及“同仁堂”品牌的认知程度。投资同仁堂的逻辑根基之一,就是认可中医文化产品能走出国门,其实消费群体可能都是国人或海外华人。说走出国门,可能更像是伴随华人走向世界。就零售模式而言,这种从诊断咨询入手的策略是很不错的,特别是中医消费文化需要培育的国家地区。另外,还包括成立保健中心、收购中医药中心等方式。就像医院药房销售应会比OTC药房好做,OTC有些类似快销品,消费者主导。
5、公司在香港的业务占绝大多数,2013年占收入63.9%,比例还在提升。香港中药市场估计2013年在119亿港币左右。市场竞争比较分散,同仁堂2011年占市场6.2%份额,与第二名差距不太大。但在安宫牛黄丸这个产品细分市场,同仁堂2011年占到94.2%的份额。
6、公司核心产品只有两个,其中安宫牛黄丸是最重要的产品。公司在大埔成立GMP认证药厂,设计产能在2013年、2014年为:100万粒、135万粒。2013年实际销量在85万粒左右。预计2014年实际产量在120万粒。由于国内唯一一家采用天然麝香的产品,同仁堂的牛黄丸在2011年零售价490元港币/粒,超出第二名
2、2014年一季度末,同仁堂科技、股份合计持有公司72.29%股权。管理层中的丁永玲2013年-14年数次买入股份至5月09日末的20万股,林曼数次买入股份至19万股。两人买入均价在9元附近。对于国企背景而言,管理层对股价的诉求相对较高。
3、同仁堂品牌由集团授权国药在非中国区使用,至2021年。到期若股权超过51%,则自动无偿续约10年。但同仁堂的品牌授权并非独家。在香港、台湾、菲律宾、英国及日本还有若干授权经销商。但集团已经不会再授权给其他经销商。
4、同仁堂国药产品销售是通过各地区设立的零售店进行销售,但不同于普通的药店。上市时的36家零售店铺中,有30家提供中医保健服务。包括:诊断咨询、调剂、针灸及推拿治疗。零售店中提供2000种产品,包括1100种中成药及900种中草药。其中中成药中500种为“同仁堂”品牌。另外还有些批发业务。同时,同仁堂通过赞助等多种方式,扶持香港等地对于中医以及“同仁堂”品牌的认知程度。投资同仁堂的逻辑根基之一,就是认可中医文化产品能走出国门,其实消费群体可能都是国人或海外华人。说走出国门,可能更像是伴随华人走向世界。就零售模式而言,这种从诊断咨询入手的策略是很不错的,特别是中医消费文化需要培育的国家地区。另外,还包括成立保健中心、收购中医药中心等方式。就像医院药房销售应会比OTC药房好做,OTC有些类似快销品,消费者主导。
5、公司在香港的业务占绝大多数,2013年占收入63.9%,比例还在提升。香港中药市场估计2013年在119亿港币左右。市场竞争比较分散,同仁堂2011年占市场6.2%份额,与第二名差距不太大。但在安宫牛黄丸这个产品细分市场,同仁堂2011年占到94.2%的份额。
6、公司核心产品只有两个,其中安宫牛黄丸是最重要的产品。公司在大埔成立GMP认证药厂,设计产能在2013年、2014年为:100万粒、135万粒。2013年实际销量在85万粒左右。预计2014年实际产量在120万粒。由于国内唯一一家采用天然麝香的产品,同仁堂的牛黄丸在2011年零售价490元港币/粒,超出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