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均值回归”
2014-12-31 23:22阅读:
2014年就一个字:”均值回归“
作为一个规模巨大的资本市场,整体而言,以全部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盈利主体考虑,这个主体的盈利是长期较为稳定的,除非出现类似金融危机那样的大规模经济危机。
而从估值上看,也可以看到,2014年末上证指数收于3234.68点,与2009年7月份反弹最高点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在快创出新高的同时,上证整体计算的市盈率目前为14.2倍。而2009年7月份同样点位,市盈率为34倍。这非常说明了,这5年期间,上证整体公司的盈利是持续性增长的,以至于回到相同点位,市盈率却整整低了一半多。
同样回头看,2009年开始,特别是在2013年初至2014年中旬,小盘股的估值溢价较市场整体而言(主要是相对于中大盘股票)出现了不同寻常的扩大。历史上看,无论是2005年、2008年,两者的估值溢价程度很小。我并非认为这种溢价的扩大完全没有道理,2009年以后的中国已经较过去有很大的改变。但是,这种拉大到极致的估值差异反映了投资者的情绪走向极端。如果将创业板、中小板和上证A股作为一个整体公司考虑,显然,前两者的业绩表现与其估值溢价是不相符合的。特别是高达70-80倍市盈率的创业板,这种估值未来还能继续溢价的可能性,我深表怀疑。实际上06-07年的A股蓝筹股泡沫中,蓝筹股的业绩表现远远超过目前的创业板业绩表现。就逻辑而言,上一轮牛市泡沫的“逻辑”似乎更有煽动性。因此,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而已。当然,每一次,都有很多人相信:”这一次真的不同了!“。
之所以将市场整体估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是因为经济前景和市场情绪难以预测!1995年初,深圳市场同样出现目前这样的局面:经济表现并不太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也不太好。上海市场相对深圳市场更加活跃,同样在1995年年初,上海市场的市盈率为23倍左右,而深圳市场仅9倍左右(历史上深圳成指最低估值)。和目前的两市估值正好颠倒。
正是如此,深圳市场在96-97年的牛市中独占鳌头,指数远远跑赢上证指数。有趣的是,到1997年牛市最巅峰时期,上证指数与深圳指数的估值神奇的拉平了。深圳市场的市盈率不可思议的从最低9倍,涨到了60多倍。这并不是业绩出现大幅下滑,而主要是股价的拉升所致。如果说94年的投资者对深圳市场如此悲观,那么两年后,投资者又如此的宠爱深圳市场。当然,后面的故事都清楚,深圳市场远没有投资者幻想的那么神奇,深发展和长虹的一批龙头,最终不仅股价崩溃,基本面同样长期一蹶不振。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说明了A股的市场投资者是如此的不理智。经常性的游走在两个极端:贪婪与恐惧之中。两市的估值很少能长期稳定在一定的区间内。它总是围绕着波动的中枢向两个极端偏离。每一次偏离背后,都有无穷无尽的,貌似合符逻辑的解释、预测。
这些都说明宏观经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市场情绪,是非常难以预测的。这么多年,鲜有人能持续对此有准确的预测。2007年10月份上证指数见到历史最高峰,但实际上整体而言,上证成分股公司的业绩增速,是在2008年中报才见到拐点。因此,在牛市巅峰时期卖出股票,用基本面解释,其实是不合逻辑的。
从长期来看,常识有时候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你总会发现在一个平均市盈率70倍左右的市场,持有股票,是多么荒唐的事情。上一次,发生在2007年的A股两市,再上一次,是2010年底的创业板,这一次,是目前的创业板。每一次,都对应无可挑剔的逻辑。
常识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有个不变的主题,叫做:”均值回归“。(当然,这个主题是有前提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