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今天解放日报《专访著名歌唱家朱逢博》

2022-09-30 09:55阅读:10

我要创造一个“范儿”

——专访著名歌唱家朱逢博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玮/栾吟之 日期:2022-09-30

2021年6月21日晚,朱逢博(中)和上海轻音乐团演员钱慧萍、丁一凡共同演唱《我的祖国》。蒋迪雯 摄
(1/1)
朱逢博
1937年生,著名歌唱表演艺术家,有“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是华语乐坛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人物。
85岁高龄的歌唱家朱逢博,即使坐在观众席上,也是一条新闻。
近日举办的上海轻音乐团音乐会,身为该团艺术总监的朱逢博坐在观众席中当了一名特殊的观众,为年轻歌手们“打Call”。
曾经,舞台上的无数时光,淬炼出她的明星光芒;而今,舞台下的倾情关注,见证了她的艺术坚守。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朱逢博有着自己不凡的经历与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创新,而铺垫它们的基石就是——“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范儿’,我也要创造一个‘范儿’。”
本报记者 黄玮 栾吟之
不轻松
朱逢博说,唱歌不是轻松的事。
这个朱逢博,是著名歌唱表演艺术家、有着“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创建了中国首个轻音乐团的朱逢博。
几十年来,她“不轻松”地演唱了800多首歌,众多朱氏风格鲜明的作品脍炙人口,已成经典。
今年,朱逢博已85岁高龄,但仍未放下这件“不轻松的事”。
或者,亮相舞台,为观众深情歌唱。去年,上海轻音乐团成立35周年音乐会上,朱逢博与自己的学生同台共唱《橄榄树》和《金梭和银梭》,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或者,身居幕后,心系人才培养。也是在上海轻音乐团成立35周年音乐会后台,朱逢博向“95后”歌手陈泽鑫抛出橄榄枝:“我们轻音乐团就应该多一些这样热爱唱歌的年轻人,你想来吗?”
一年后,轻音乐团的
又一场音乐会《光“音”如梭 致敬经典》,朱逢博是在观众席上被人注意到的。媒体如此报道:整场演出,她在腿上轻轻拍打节奏,时而是严师,点评年轻人的不足——这里松了,把观众(注意力)放掉了;这句唱得不够圆润,有点冒进。时而又化身粉丝,呼应主持人“好”“喜欢”,高举双手卖力鼓掌,一人担当了最佳气氛组。
她目光投去的舞台上,就有今年刚考进轻音乐团的陈泽鑫。“朱老师在我心中的地位太高了,她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觉得这会不会是一个新的机会,促使我去做出新的改变。”思考再三,陈泽鑫下决心报考轻音乐团,并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光“音”如梭,串起一个又一个偶然。
因为,许多年前,朱逢博歌唱事业的起点,也有这样一句偶然的“你想来吗”。
解放周末:众所周知,朱逢博这个名字是与歌唱联系在一起的。但听说,唱歌其实并非您的主动选择,而是一个偶然的被选择,是吗?
朱逢博:是这么一回事。我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师,也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学画图什么的,学习一直很努力。1960年,一次工地上的文艺演出,我给工人们唱歌,上海歌剧院的领导认为我的嗓音条件很优秀,问我是不是考虑到歌剧院工作。
解放周末:这一问,改变了您的人生轨迹。
朱逢博:现在想起来,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自己会成为唱歌的人。小时候,我是只在家里给爸爸、妈妈唱的,连邻居都不给听的。进入歌剧院,对我来讲就像是进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解放周末:猛然地进入这个另外的世界,您一定别有感触与体验吧?
朱逢博:说老实话,一开始我不是很喜欢。歌剧院有很多专业的人才,很多演员都很漂亮。而我那时候没有专业地学过艺术,长得也瘦小,心里是有点害怕的。
但是,你不能每天都这样啊,光知道害怕。所以,人家练声的时候,我就站在门口外,听人家“啊啊啊”地练声,然后,找一个厕所,也学着“啊啊啊”地练。
解放周末:虽然唱歌是一个“被选择”,但您仍主动选择了下功夫去面对这个改变与挑战。
朱逢博:必须要下功夫。人家都“啊啊啊”了,我都“啊啊啊”不出,怎么办?就“哆来咪发唆”不停断地练习,半个音上去了,又半个音上去了……就这样慢慢地学。
我总觉得自己拿了这份工资,要对得起自己的饭碗。看看歌剧院里那些主要演员都那么勤奋,所以我也找一个地方哼哼两声。
珍贵机会
朱逢博说,自己从不留恋舞台。
此言不虚。
最初,面对偌大舞台,职业遽变的朱逢博内心忐忑而茫然,那只是一种命运的被安排。
此前,卸下众多头衔,功成名就的朱逢博深居简出、沉寂多年,如同时光流水自然流淌。
而舞台,曾经成就、如今也未忘记这只“中国夜莺”,在光阴如梭中,在一个恰好的时机,召唤着属于朱逢博的《金梭和银梭》。
她的学生钱慧萍记得,去年的上海轻音乐团成立35周年音乐会,演出前一小时,朱逢博已早早化好妆在候场了。而前一晚,她还一直排练到午夜。“她穿着漂亮的袍子,戴着鲜艳的丝巾,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歌迷、学生、朋友都挤到化妆间来看她,夸她美,她摆摆手:‘美’这个字已经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老了老了!其实,我们都知道,老师的不爱美是骗人的,不留恋舞台也是骗人的,她只要一上台,感觉就来了,眼睛发光。”
那眼中的光亮,应有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丰厚,却不知,是否仍隐藏着当年她躲在舞台大幕后面悄悄看那些名家演出时的好奇?
解放周末:从躲在厕所里练声,到走上舞台为观众表演,这一步您是怎么迈出去的?
朱逢博:我们的导演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看上我了,说一定要把这个小孩培养出来。我就这么被“逼上梁山”了。
先是演小戏。小戏简单,就是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样的。领导派我到外团去学表演,比如去越剧院、沪剧院,叫我选几首小歌来唱。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人家手的动作是怎么做的、腿是怎么摆的,我学了,回到歌剧院表演给大家看。没想到,导演看了说,行,今天晚上你就这样上!
解放周末:您很意外吧?
朱逢博:我也没法多想,就是哆嗦着上台把戏给演出来了。
解放周末:真不容易!
朱逢博:所以,我告诉自己得好好努力。
慢慢地,歌剧院领导认为这小孩可以造就。我问他们:怎么造就?我演戏不行的。领导说,就是让你唱歌。你排两个歌,让你独唱。我心想,唱歌,这个我倒不害怕的。就这样,我开始上台独唱了。
那时候唱歌,我都是自己报幕的。“我给大家唱个×××。”唱一首,观众都给我鼓掌,再唱一首,观众又鼓掌了……每天都很受欢迎。
解放周末:这个小孩算是被培养出来了。
朱逢博:现在想想,这的确是十分珍贵的机会。这个机会,让我一直走到今天。
大勇气
朱逢博说,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一个“范儿”,我也要创造一个“范儿”。
毫无疑问,朱逢博做到了。
她创造的那个“范儿”,具有多种指向。
它指向许多具体的成就,也指向成就投射的心灵感悟:
她为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伴唱,被当时的文化部评为中国十大经典艺术作品之一;作品《美丽的心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那就是我》被当时的文化部选为中国十大经典艺术歌曲;《满山红叶似彩霞》《滑雪歌》《我怎能把你遗忘》等获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曲奖;由她演唱的《橄榄树》《踏浪》等成为当年广播电台听众点播率最高的歌曲……所有的成就,化为她的学生们的一个真切感悟:为什么老师唱过的歌,都变成她的歌了?因为她用心歌唱,因为她有文化底蕴。
它指向清澈美丽的歌声,也指向歌声萦绕中的人生追求:
“《金梭和银梭》是一首非常励志的歌,我们都是追寻着她的歌声成长的。”一名“60后”歌迷因为喜爱朱逢博的歌,而考入了她曾就读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我在学院的档案馆里看到朱老师当年的作业,建筑图纸画得非常好。如果朱老师没成为歌唱家,她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她的故事在同济不只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传奇。”
解放周末:1961年,《新民晚报》一篇名为“歌剧新人——朱逢博”的报道这样写道:“在最近上海实验歌剧院演出的歌舞晚会上,有一个新的独唱演员以她的明亮清脆的歌声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她就是歌剧院培养出来的新人朱逢博……为了提高她的艺术技巧和培养她的演唱特点,还专门由任桂珍指导她的声乐学习。”这种艺术传承,使您获益匪浅吧?
朱逢博:任桂珍唱歌很厉害,我经常关注她的表演,学习她的演唱。她很有歌曲处理的能力,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好多的东西。
还有吴少伟老师,他是教戏曲的。他对我说:你到我家里来。他要给我练练声,教我怎么在歌唱中表达不同的感情。后来,其他老师也都主动对我说:你到我家来,我给你上上课。您家在什么地方?老师就把自家地址写在小本子上面,我按着地址找上门去学习。过两天,又一个老师叫我去学,我又上门去学了,跑得挺欢。他们帮我练声、练歌,对我好得没话说。
鞠秀芳老师对我说,你不要带着别人的脑子去台上演出,让我印象特别深。
解放周末: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您演唱喜儿,这是您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听说,这个作品背后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朱逢博:那个时候,王昆老师在上海歌剧院排演歌剧《白毛女》,我给王昆老师拉大幕。她就问我,会唱什么歌曲。我就给她唱了几句。王昆老师觉得不错,让我多来听听她的《白毛女》。拉大幕的时候,我需要一直观察舞台上的情况,所以舞台上王昆老师的表演,我都一直在看,记在心里了。
解放周末:那个躲在舞台侧面拉大幕的朱逢博,有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唱喜儿?
朱逢博:当时好像没那么大的勇气去这样想。
解放周末:后来,勇气是怎样降临的?
朱逢博:1965年至1974年,我在上海舞蹈学校的时候,担任了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我的唱法受到了听众的喜爱。
解放周末:有评论这样说:“她那感人肺腑、独树一帜的歌声,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她因此而蜚声歌坛。她所演唱的《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已成为海内外人家喻户晓的歌,其中《喜儿哭爹》一段成了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您能否揭秘一下,这座高峰是如何形成的?
朱逢博:可能不是因为技巧,而是因为情感吧。我是在幕后伴唱,喜儿是我歌声里的角色,我想我应该用歌声来倾诉这个角色灵魂深处的情感。毕竟,最终是情感的浸润,才让每个人的歌声拥有了生命力。
比如,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那段独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很好听,也很难唱好。在练习这首歌时,我特别注意对感情起伏变化的理解和表达。当时,电影《洪湖赤卫队》我看了不止一遍,电影里由王玉珍唱的片段听了又听。她唱到“那天大雪纷纷下”时特别慢,唱到“湖上北风呼呼地响”时,特别强调“呼呼”两个字,在细节的处理中传递出人物的丰富情感。
二重唱
朱逢博说,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感受施兄吧!
施兄,名叫施鸿鄂,是朱逢博的丈夫和老师,她一直称他为施兄。
最初,朱逢博也是在歌声中遇见施兄的。“对我而言,曾听到过许多声乐前辈和当代名家演唱此首名曲,唯独施兄的演唱让我以一个女性的角度触摸到由他秉性中带出的那份忠厚细腻、诚挚热烈的真情,让我真切地感觉到由他歌声里传递出的爱意就如丝丝阳光般灿烂和温暖。”
因歌结缘。1967年,朱逢博和上海歌剧院青年才俊施鸿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俩向剧院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间做婚房,两张单人钢丝床和两个木箱,一架刚从旧货商店淘来的立式谋得利钢琴和一个装满音乐书的书架,两个小板凳,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婚后,他俩在生活上相濡以沫,艺术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两人联袂登台演出,被称作“歌坛上的并蒂莲”。
2008年,施鸿鄂因病去世。与施兄相濡以沫40余载的朱逢博,一遍遍倾听着他的歌声,深情感喟道:在我曾经步履艰难的艺术道路上,他是这样地顶着巨大的压力,以“正统”的身份支撑着我这个备受非议的“流行”妻子。在我与他合演的美妙的流行的歌曲里,除了交织着我们两人无尽的爱情,也留下了彼此无限的牵挂。
解放周末:有人说,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因各自不同的起源和发音技巧而让人很难将两者联系到一起。然而,听过由朱逢博和施鸿鄂共同灌录的唱片《故乡的路》,你就会有全新的感觉。两种唱法不仅很好地融合起来,而且相辅相成、很是和谐。“真正走到了一起”,这是对这张唱片的印象,也是对两位歌唱家的印象。
朱逢博:是的,我想,我们的二重唱就是我们的永远“走到了一起”。我们的歌声里,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解放周末:作为您艺术上的老师,“施兄”带给您怎样的影响?
朱逢博:他带给我的变化太大了。起初我唱歌靠的是天分,经常自学电影里的插曲。在他的帮助下,我开始唱得更有规矩了。
有一年,我倒嗓了,声带过度疲劳,生了两个小结节。他教我说,歌唱一定要用气息支撑,不能全凭声带的闭合,而且高音一定要用真假声结合来完成。这之后,我跟着他学习西洋歌唱的气息、发声,解决了真假声的转换和混合共鸣的问题,并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合在一起,算是中西结合了。
解放周末:回望您的歌唱生涯,施老师在其间意味着什么?
朱逢博:意味支持和支撑,一种不曾改变的支持和支撑!
一声“老娘”
朱逢博说,要请我一个,就要请整个团。
1986年,上海轻音乐团成立。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朱逢博担任首任团长,开始在艺术的道路上带领同行者探索着前行,开启了舞台之下的朱逢博更多元的价值。
彼时的上海轻音乐团,在朱逢博的带领下发展得红红火火。乐团在全国各地巡演,一年只在上海一个月,无论去哪儿都是一票难求。大家记得,到各地演出时,朱逢博“总是亲自上阵,带着大家装台、拆台,脏活累活大家一起分担,没有高低之分”。朱逢博也因此被公认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开创者。
回忆当年,朱逢博大笑开怀,“当时大家都一条心,特别团结!赚了钱积极交给国家。”
意外吧?艺术家朱逢博并不避讳谈钱。
只是因为,谈钱,其实是为了乐团的发展、为了艺术的发展。很多年以后,开创先河的朱逢博可以这样骄傲:“轻音乐团在不会当领导的朱逢博的领导之下,干得还挺好的。”
歌唱家朱逢博的“唱”,是歌迷们十分熟悉的。那么,这篇采访中许多的“朱逢博说”,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解放周末:许多人没有想到,除了唱歌,您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情。比如,带学生、办学校,甚至还开过饭店、办过演艺经纪公司……
朱逢博:不管做什么,最后都是为了歌唱事业。比如,我会想到办演艺经纪公司,就是因为一件事情的促动。曾经有个学生,演唱功底很不错的,最后却因找不到合适的经纪人去酒吧唱歌了。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所以试着自己干一干。
解放周末:您亲自带了很多学生,但据说他们很少叫您“老师”。
朱逢博:他们叫我“老娘”,一开始是私底下叫,后来慢慢当面叫开了。我倒挺喜欢这个称呼的。
解放周末:这个称呼里承载了许多的故事与情感。
朱逢博:哈哈,是的。轻音乐团是个大家庭,他们都像我的孩子,我们在一起奋斗过。大家一起到过很多地方、唱过很多好听的歌,也干各种各样的活,装台、拆台,绕电线、拆灯泡……我对他们也蛮严格的,对学生们唱歌也是要求精益求精。我告诉他们,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
轻音乐团一路走来,能走到今天,是了不起的。今天,看到团里一代又一代的歌手在上海把轻音乐传承下去,我很感动。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