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北京小吃(二)之面茶与茶汤
2015-04-13 17:09阅读:6,212
上篇《老北京小吃(一)》的开篇把北京小吃粗分为甜咸两大类,其中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把面茶给归在甜口味的小吃中,热心网友骨头同学指出了这一错误,真不好意思了,自己的马大哈误导了网友朋友们。
【面茶】
老北京小吃中的面茶,主要原料是糜子面、芝麻酱、芝麻盐。而面茶的食源来自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地区的一种汉族传统的面类名吃,一般冬、春季食用最多。是一种把黄小米粉为主料的粥。主要是把炒芝麻、麻油、麻酱、盐和黄小米粉煲成粥状物。
其实在山西,还真有甜口味的面茶,面茶还可加白糖制作成甜味面茶,一般常作为早点、夜宵。刚过去的春节,我的一位广东朋友来北京玩,吃早点时我建议他吃面茶,他一听说是咸的就一个劲儿摇头不要,看来老广早点喜欢吃些甜口味的小吃啊!
〖面茶的做法〗
材料:小米面或糜子面、芝麻酱、香油、花椒、咸盐。
1.
将糜子面熬成像棒子面粥一样黏度的粥糊
2.
将糜子面盛到碗里,不要成太满,留出点富余淋芝麻酱。
3.
把磨好的芝麻酱均匀的淋在面茶上面,再放上少许的芝麻椒盐调味,就可以饮用了。喝的时候可以沿着浮头喝,小心烫嘴。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面茶可谓历史悠久。清《随园食单》就有记载: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首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用擀面杖把花椒碾碎,然后放入少许咸盐拌成花椒盐。然后在芝麻酱中倒入少许香油,因为芝麻酱很干,这样经过香油的稀释,味道会更加的香浓。
接下来先把适量的小米面或糜子面倒入锅中,用少许的凉水调成面糊,等到面糊调匀后再根据需要的量加水,注意不要太稀了,但一定要用凉水。然后就是上火熬制,熬的时候要不停的搅拌,否则很容易粘锅。等到快开锅时改小火接着熬,用小火熬制的时间可以稍长些,不过仍然需要不停的搅拌。那么面茶需要熬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盛一勺面茶再倒入锅中,当面茶已经很粘稠,又很容易倒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关火了。
然后在盛入小碗的面茶上浇上一层芝麻酱,再在芝麻酱上撒上一些花椒盐,这样一碗老北京风味小吃——面茶就做好了。
【茶汤】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这首《都门竹枝词》勾划出了旧京街头小吃的多样化。虽然茶汤、面茶都叫“茶”,但却不是同类小吃。茶汤是北京地区的传统小吃,因用热水冲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茶汤主要有山东茶汤和北京茶汤,北京茶汤因用龙头嘴的壶冲制,又叫龙茶,在如今已经不多见,每年春节庙会都可见到卖茶汤的,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当年北京正宗的茶汤,有“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茶汤”明、清时已盛于北京,明代皇家茶点,民间仿而效之。将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冲成。与其同类的“油茶”则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再加入开水。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的“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
北京茶汤是一种甜饮食,和藕粉相类,主要原料与面茶一样也是糜子面。用开水冲食。但它有一套冲制的技巧,非熟手不可:
1.
要先把茶汤原料在碗内调好,放好糖与桂花卤;然后再在高大、体重的铜壶中装满滚开的水。售者一手执碗,一手扶壶柄,必须双脚撇开半蹲式,才能立稳。
2.
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壶嘴边,等水一冲出,碗要随时变换距离,以掌握开水适量来控制它的厚薄程度,并不使开水外溢,激出糖浆,这是技巧之一。
3.
右手要有足够的控制力量,开水一出壶口,正好注入碗内。要一次完成,才能冲熟茶汤,否则滴滴嗒嗒注水,茶汤必生,不能吃,那就亏本了。同时也要注意水出得猛,会浇在自己手上,烫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这是技巧之二。
所以卖茶汤没有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你在茶汤制作现场可以看到制作者双脚分开,双臂分左右摆好架势取得平衡,一副伸缩自如的动作,不知要费多少气力!那些老手,开水出口,碗口和壶口距离有时在一二尺的地方。开水全部入碗,点滴不外溢,而且说止即止,一次冲熟,厚薄合乎要求,从来没见过加水再冲,或冲坏一碗再换一碗地。茶汤滋味除香甜外,有一股谷物地朴实之气,给人以亲切感。

看过《四世同堂》电视剧的观众,都会记得齐老太爷到地摊上买兔儿爷的场面,其中有一镜头,就是卖北京小吃冲茶汤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汤壶冒着热气,大铜壶金光锃亮,壶身铸有游龙,壶嘴是一个龙头的造型,龙头上面系着两朵丝绒花球,显示它的古雅。大铜壶肚膛内点煤炭,沿着肚膛盛水,茶汤就用烧得滚开的水直接冲入放有茶汤原料的碗内。盛水的大铜壶有40公斤重,冲茶汤的手艺人不仅要有劲,
冲茶汤要技术,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
做茶汤的糜子属禾本植物,属黍类的黍稷型。糜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称穄,穄子,赤黍。《吕氏春秋·本味》载:“饭之美者……阳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仓颉篇》说:“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关西谓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黄,磨粉可作糕。中医认为其味甘,微寒,可止泻,利烦渴,除热,治咳,逆上气。穄也就是糜子,由于产量低,种植不多,故市场供应甚少。儿童喜食茶汤。《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为证:“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果腹,香甜最好饱婴孩。”并附注称:“茶汤有摆摊者,有挑担者,其唯一之标识,则大铜壶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见,小儿多喜食之。”茶汤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还能品尝到真正新糜子面为原料的茶汤否!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