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2011年最NB的一部电影,昨天再看依旧长跪不起

2016-06-05 23:01阅读:

2011年在戛纳的时候看《小亚细亚往事》,当时到了结尾,我像是被某种力量按在椅子上,动弹不得。就记得当时心里不停地默念:牛逼,真牛逼。

片尾字幕出来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我们都知道,看到了当年戛纳最好的电影。

此后我逢人便推荐这部片子,很多人相信我看电影的经验,回家就去找来看。但他们看过之后,我得到的回应不多,想必是不大喜欢。

我昨天又看了一遍,基本上是跪着看完的。
以下的这些文字涉及严重剧透,但我比较有自信地说,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而非专业人士,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再去看片,带来的感受会更好。

我以前看电影比较注重导演风格和表现形式。用这一套方法论,我基本可以看下80%的“闷片”。比如有人觉得没故事,我觉得那微风中的幔帐特别美,带着情绪;比如有人觉得一个镜头半天不动,我觉得那些角色在空间里展示复杂的人物关系;有人觉得洞穴里什么都没有,我似乎能看到另一个宇宙。

我看《小亚细亚往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

比如那个在黑夜中行驶的车队,在无尽的黑夜,蜿蜒的道路中摸索前进。车灯发出的强光穿透对方,像是发光的蛇,在黑夜中茫茫然前行,寻找着真相。
很多人看这电影就说,摄影很好,其余的不行。我就有点呵呵:你也就知道点摄影了。


这样的镜头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出现了6次,而且单个镜头持续的时间都很长。按道理说,这样的镜头放那么长是没有意思的,因为观众看见了汽车的信息,基本上可以脑补出其他细节,而汽车行驶的路线如何,对于剧情推进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按照常规的判断来说,这个镜头根本不需要那么长,也完全不需要那么多。

但是锡兰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展现呢,他真的不懂这个道理吗?

显然不是。

至于为什么,咱们待会儿再聊。

先来说说这部《小亚细亚往事》讲了个什么事儿,很多人估计还没看过。

一个由检察官、警察、医生带领的队伍,带着两个犯人寻找埋尸的地点。经过一夜的寻找之后,队伍终于在白天找到了尸体。随后队伍带着尸体回城,医生和检察官按照程序验尸,电影结束。

这部电影150分钟,两个半小时。前90分钟就是在寻找尸体,漫漫长夜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心事,随着对话的细枝末节慢慢展现,每个人都说了一点,但又似乎没说。

我记得有一年采访杜琪峰,他是那年戛纳的评委,聊到这部电影,他说导演锡兰“花了太多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

我记得当年在戛纳看片的时候,找到尸体的那个瞬间,安静的电影院里,突然有个哥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可TMD找到了。”

这时候全场都笑了,可不是吗,90分钟就在找一个尸体。

按照一般的剧本逻辑来说,这个电影可以结束了。尸体找到了,罪犯供认不讳,真相大白。所有的悬念都解决了。

但是等等,这部电影才进行了差不多3/5,后面还有1个小时呢。导演有什么本事可以让观众坐下接着看完电影呢?

导演用了三招

1、 增加新的悬念;

2、 提前植入次情节;
3、 也是最牛逼的一个,再卖个关子,先不说。
首先是悬念。大家都知道两个凶犯杀了人,一个瘦主犯,一个胖从犯。可就在找到尸体的时候,那个胖子崩溃了,小声嘀咕:其实是我杀了人。

这时候瘦子急了:闭嘴,笨蛋。

那是不是案件另有隐情呢,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结,在观众心里留下了。

之前队伍经过一个村子,瘦子主犯可能是因为幻觉,见到了死者,看着死者被勒死的通过表情。

他之后告诉警察,死者的儿子其实是我的儿子。

但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又一个结,在观众心里留下了。

再来看看导演植入了什么次情节,是一个小故事。

队伍行进的过程中,医生和检察官聊天。请注意医生这个角色,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主角,他是某种良知、知识分子、智慧的代表,也是锡兰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我甚至可以觉得,这类人就是导演自己。


医生和检察官聊啥呢,医生说自己两年前离婚了,没孩子。检察官说:有了孩子离婚就麻烦了。我以前遇到一个案子,一个怀孕的女人说自己五个月之后就会死,结果后来真的就在五个月后,孩子生下来后就死了,没有任何征兆。

这段对话结束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留白,风吹着树,发出shasha的响声。两个人沉默了,无言望着远方,似乎时间凝固了一样。



之后过了几段情节,又继续聊这个故事,医生说,一定是这个女的吃了什么药过量,导致心脏病突发,不然不可能说死就死,当时有没有尸检?检察官说,这么好看的女人怎么能尸检呢,当时没有尸检。

可是这个女的为什么要寻死呢,到底是不是服药过量呢,都没交代。故事就进入下一部分,那个瘦子犯人交代死者孩子属于自己,刚才咱们已经说了。

这在观众心里挖了个坑。

最后再说最牛逼的那个技巧,我简单描述就是无招胜有招。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小亚细亚往事》那么慢,一点屁事拖那么久。画面的信息已经交代清楚了,但导演似乎沉迷于对这些人状态的描写,拍他们走路、闲扯、吃东西、抱怨……更重要的是,这些交代和剧情主线一点关系都没有。

2014年,柚子君在戛纳闭幕后采访当年的评委贾樟柯,聊到锡兰的另一部作品《冬眠》,那个电影得了金棕榈。

我当时问:会不会觉得锡兰的电影对话太多了?
贾樟柯说:谈话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而且《冬眠》并不是依赖谈话来推动剧情,谈话代表着人物的困惑和人物自身的思维形式。跟我们以前谈剧作的时候,依赖对话推进叙事是不一样的,它是作为人的一个存在状态来描述。那些谈话并不推进剧情的演进,并不是功利性的功用。

所以说这些对话和闲扯,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它会让你进入人物的状态,产生一种剧作中重要的“移情”效果。通俗一点说,就是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共鸣。然而,锡兰的做法与好莱坞的那一套又完全不一样。
这样就算是案件已经结束,这些从黑夜里走出来的人物,观众也对他们慢慢熟悉,对于他们背后的故事,开始有好奇了。换句话说,如果之前没有这么慢,检察官、医生、警察,这些人物的故事出不来。

比如警察一开始阻止医生给瘦罪犯香烟,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渣滓。罪犯上车的时候,偷偷感谢了打算给他香烟的医生。
但是当警察知道瘦罪犯是受害者儿子的生父时,那种父亲的责任感和愧疚马上就展现出来了,他亲自给罪犯点烟。在之前的情节里,我们已经知道警察因为执行任务很久没有回家,家里的孩子需要他的药治疗,妻子也吵着让他赶紧回家,但是工作对他来说就是带着愧疚的逃避。

在比如检察官讲那个神秘怀孕女人死亡的故事,特别是第二次,他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来回忆那段故事,为什么导演故意设计那样的镜头角度,让他似乎是在教堂的忏悔室里忏悔。这个故事和他有什么关系吗?


还有那个医生,一直默默注视着小队的每个人,他的故事只是一句台词“和妻子离婚两年了”,就一笔带过,然后呢?观众对他的好奇也是逐渐增加的。

所以说锡兰拍电影讲故事的方法,我简单形容为“小火慢炖”,和商业片“旺火爆炒”,快刀斩乱麻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小亚细亚往事》用一个个小细节,搭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用很小的切口,讲非常宏大的主题。你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案件,背后充满了对于历史、政治、现实、人性的深层次探讨吗?小学课本说,以小见大,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锡兰的电影像是契诃夫的小说,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超乎寻常洞悉人性的本事。

而且锡兰电影中的对话经常是干扰项。看似一群人在聊一个事情,但其实这个事情并不推进剧情,反倒是哪些无声中的顾盼、凝视,或者在风声中的沉默,滚落在水沟里的苹果承载了巨大的意义。举一个例子:

这群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休息,胖罪犯提出要喝可乐,当然这个白痴的要求没有人放在心里,给他杯白水就不错了。其实在电影的序幕,胖罪犯、瘦罪犯、受害者把酒言欢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胖子喝的就是可乐。

村长开始各种抱怨,村里的坟没人管啊什么的,自己孩子的生活状况啊,是不是连任村长啊……这段对话持续了很长时间,突然就停电了。


村长安抚大家,之后让女儿给大家点灯,送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儿给无边的黑夜带来了温暖的光芒,当她把蜂蜜水(也可能是别的饮料)送到每个人手边的时候,不管是医生、检察官,都浮现出了松弛安详的神情。

而当村长女儿把可乐递给胖子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出那种平等无私的关怀。而瘦主犯也拿到一杯水的时候,他更是感动到痛哭失声,因为之前警察刚刚剥夺了他抽烟的权利。没想到这个神仙姐姐那么好,简直是老天爷派来救赎他的。

这一段没有任何对白,但是力量巨大。但是没有之前的哪些铺垫呢,这一段还会这么温暖人心吗?


再想想那些在90分钟慢慢长夜中蜿蜒跋涉的车流,如果没有车灯带来的微光,那么这个世界是多么黑暗。锡兰深知这个世界的无情和黑暗,但是他依旧愿意相信光明的存在。我觉得这是导演的人情味,是他值得被尊敬的又一个原因。而到了电影结尾,这个人性之光更加闪耀,我们待会儿再说。

现在尸体找到了,检察官开始一系列的执法程序,纪录死者所处位置,身份信息。但是纪录地点十分草率,身份核查也充满戏谑,甚至工作人员忘记带裹尸袋……看似严谨的规章制度有着极大的反讽和荒谬,丝毫没有对生命的尊重。

有一个细节很好玩,尸体被挖出来的时候手和脚被绑在了一起,警察怒了,说你TMD有没有人性啊,杀了人还要这么绑着他,你变态吗?瘦主犯一言不发。

后来检察官问犯人,你为什么要把他绑起来啊。犯人说,因为后备箱放不下。

有意思的是,后来警察们要把尸体带走,也装不下,还有人提议,要不要再绑回去……

案件基本结束了,这时候距离电影结束,还有50分钟。

现在是解决之前提到的几个线索的时候了。凶手到底是谁,瘦子是不是死者孩子的生父,那个意外死亡孕妇的故事结局如何……

这些问题,导演有的想要回答,有的却不想回答,或者不想明说。

罪犯和尸体被送到警局,门外是愤怒的家属。死者的妻子带着孩子,孩子扔了一块石头,砸在瘦子的脸上,瘦子不知道为什么很痛苦。后来警察说,瘦子后来一直在哭。

孩子到底是谁的,已经很清楚了。

至于凶手是瘦子还是胖子,电影并没有交代。也许是导演觉得不重要吧,也许是他觉得之前已经说清楚了。

检察官找到医生,又聊到了那个孕妇的意外死亡。检察官说那个男人其实有一次喝醉了和别的女人在一起,被妻子看见了,但是妻子很快原谅了他。

真的是原谅了吗,医生说妻子就是吃了过量强心药,导致心脏病自杀的。通过检察官的言行反映,我们已经确信无疑,那个男人就是他自己。

我们总是遇到这样的故事不是吗,小时候听收音机里治疗男性功能障碍求医问药的广播节目。总是有人打来电话说:我的一个朋友啊……而当主持人说,您的这个病呢……的时候,总是被电话那端的人打断:不是我,是我的一个朋友。

对话结束的时候,检察官欲言又止:我妻子……女人有时候真的是很残忍,不是吗?

医生在医院见到了死者的妻子和孩子,食堂大厨拉着医生聊今天中的食谱,又是无聊的对话。但为什么医生一直在不断偷看画面外死者的妻子呢,那个阴影下的脸,到底还有什么没有告诉我们的秘密?




医生和大厨的对话结束了,镜头切到了受害者妻子的脚,翘着腿,轻轻地荡着,为什么她会那么轻松,并不悲伤,反而如释重负。

如果观众盯着对话,很可能就错过了这样的细节。

有人要问,刚才那个自杀孕妇的故事,作为副情节线,和电影没有实质关系啊。是的,到目前为止,没啥关系。
顺便提一句,IMDB上说,那个故事就是契科夫的一篇短篇小说。

但故事的结局还没有到来,通常好电影是需要一个超级有力结局的。

有句话说:人生不能轻易被揭穿。医生揭穿了检察官的人生,导致检察官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从医生之后的表现能够看出来,他显然有点挫败,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后的工作有点心不在焉了。

尸检开始,我们看不见尸体,只能通过声音和医生助理来感受尸检过程。我们首先知道,死者并没有穿内裤,看来他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正如医生助理说的那样,这哥们随时要“提枪出战”啊。

随后助理有一个新的发现,尸体气管里有泥,显然被埋进土里的时候,这哥们还没死!

是凶手活埋了死者吗,还是他们掩埋死者的时候并不知道对方还有一口气,我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怎么样。

刚才“戳穿”检察官人生的医生这一次示意助理,就写没有任何异常。
他说了谎。

助理显然对这个做法表示不满,他故意让尸体上的血溅到医生脸上,左右各一滴。医生用手拭去了比较大的那一滴,另外一滴也许是没感觉,反正没擦。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