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心灵后花园】产后抑郁:凡事重在想得开(下)

2010-03-30 10:21阅读:

孩儿他爹也有可能“产后抑郁”


专家建议与答疑
采访地点: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本期专家:张艳萍(中心副主任)

一、产后抑郁症的判断标准和影响

问:通常来说,患产后抑郁的产妇都在什么阶段发病?
张大夫: 在生完小孩后两周到1个月期间,特别是产后两周这个时间,多发。

问:出现哪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产后抑郁了?
张大夫: 这个事实上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医生要根据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去判断,一般来说就是情绪上的。生孩子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生活中一项大的变化,会带来压力,特别是第一次生小孩的产妇,她从怀孕就承受这种压力。几乎
所有的产妇可能都会经历产后的身体虚弱、内分泌变化、休息受影响、失眠或早醒、发脾气、不自信,等等,而且还要照顾刚出生的小孩。

问: 一般都有什么样的苗头值得我们注意,那些有“苗头”的新妈妈们应该从何时开始警惕?
张大夫: 例如发觉她易哭、无缘无故频繁地发脾气、食欲减退、持续地睡眠不好、对小婴儿的兴趣减低,等等。这个和其它抑郁症的道理一样,也跟任何身体疾病的道理一样,都是越早就医越有利,当发觉有一些情绪上的不对时,就应该及时地寻求帮助,这样对大人对孩子都是正确的。

问: 这个病对未来生活有没有影响?
张大夫: 有些病人处理得当,好转之后对接下来的生活应该没有影响。不过在患病期间对妈妈自己、对她的小孩还是影响挺大的,例如哺乳时,孩子每天看到一张笑脸来给他/她喂奶,跟每天看到一张冷冰冰的脸,这是完全不同的,母亲和婴儿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我们一般认为婴儿不懂这些,他/她还小,但实际上只是这种影响无法验证,它可能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问: 所以还是回到刚才您提到的,任何病及早治疗都是小病,新妈妈们和她们的亲属要尽早注意,就可大事化小?
张大夫: 对,是这样的。

问: 目前来说,患产后抑郁的人在所有产妇当中占多大比例?
张大夫: 10~15%

问: 国外、国内各地区都差不多吗?
张大夫: 是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文化、肤色的人群,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什么原因患上产后抑郁?

问: 请张大夫谈谈产后抑郁症的成因。
张大夫: 这个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当中有个体的原因、环境原因、遗传原因,都可能综合作用,对产妇产生影响。生理上,由生孩子导致了身体变化,进而引发精神疾患,比如孕妇、产妇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变化、性腺分泌的变化统统带来影响;并且,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个躯体创伤,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再有,社会支持系统是不是良好,等等。

问: 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
张大夫: 例如家人的支持,就属于我们所说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问: 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位观念上跟婆婆差异很大的产妇小杜,她所面临的是不是就是“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问题?
张大夫:是的,有这个因素,但这不是全部原因。说到观念不同,儿媳妇跟婆婆的差异是因为她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而这个差异不是从生孩子那一刻才出现的,这些现实情况在他们计划要孩子之前、甚至结婚之前都已经存在了。在生育之前、怀孕期间,应该逐步计划这些事,预先考虑产后的种种现实问题:“父母不在了,丈夫工作忙,谁来帮助我照顾孩子?”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预测到的,最好在矛盾出现之前就做计划和打算。

问: 是不是也有新妈妈个人的原因?
张大夫: 现在我们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原本大家就很在意,而同时身体上的创伤又会让孩子妈妈产生“我受了如此大的委屈”这样的想法,那么她渴望被支持、被照顾,渴望家庭的、社会的帮助,但是期望与现实往往有距离,有可能周围的人已经在呵护她了,但不是她想像的那种呵护方式,于是也会产生低落的情绪。


三、一旦成了那10~15%当中的一员,该如何解决?

问: 像刚才提到的第一个例子,她已经明确是产后抑郁,也在出了“月子”后去看了大夫,可最终她还是采取了一个比较消极的解决方式,这该怎么办?已经过了您说的1个月的时间,还没解决,这怎么办?
张大夫: 我们主张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比如小杜的婆婆,她有很多观念旧了、过时了,但她的出发点是想为了家庭好,为了自己的晚辈好,那么这个出发点大家是一致的,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就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尝试理解对方。现在是产妇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了,她应该积极主动,抱有一种“调和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事。大家目标一致、原则肯定,剩下的就是方法问题。
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去沟通去商量,才能行之有效。小杜自己对喂养小孩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婆婆未必接受;如果换一下思路,尝试站在婆婆的角度,以理解对方的态度和口吻去谈论这件事,婆婆即使不赞成你的做法,但了解到你的目标跟她一致,并且你理解她的苦心,那么她会逐渐接受。被家庭接纳可能有个过程,包括她丈夫在内接受她、相信她,也许很漫长,但消极地逃避问题总归行不通。
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观念差异并非头等重要,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尊重,互相尊重。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这一方(像小杜)应比其他人主动,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一味埋怨没有用,不会达到调和矛盾的目的。先尝试理解对方,接下来调和矛盾,这样才是合理有效的。

问: 也就是说她选择搬到医院宿舍住,这是个错误决定?
张大夫: 她回避了问题,这对她自己好不好?肯定不好。搬走了,问题还在,她一样内心存着很大的委屈,同时自己再遇上困难,都要独自面对了,假如一个人带孩子,工作上又遇到新的难题怎么办?当然我们说有一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能力也强,但是人总是需要群居的,需要朋辈、家人的照应和支援,这对任何人都重要。

问: 何况刚生育不久的年轻母亲。
张大夫: 是的。所以她应该把想法跟丈夫讲。她说丈夫不了解她,不信任她的话,那么同样道理,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想法说出来,说一次两次可能遭到反对,但仍然要坚持面对这个问题,最终要让对方关心你,而不是彻底回避,放弃了寻求家人的支持。逃避只会让问题严重、矛盾恶化。
现在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咨询,寻求建议和帮助,再严重的,可能需要专业机构,因为咨询有局限,不能提供诸如药物治疗等等。

问: 说到药物,产妇服药会不会在喂奶时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张大夫: 任何时候都要判断问题的主要矛盾,假设一个患者的情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她为了哺乳而拒绝接受必要的治疗,那么遭受影响的仍然是小孩、她自己还有家人。如果到了接受抑郁治疗的阶段,这个就成了育儿期间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可以用别的途径解决,例如暂时不用母乳喂养该用牛奶。寻求专业机构支持的必要就在于,让医生帮助你和你家人判断,什么情况该采取什么方案,对大家最有利。

问: 我们第3个例子提到的那种情况,据您的判断是否算是产后抑郁呢?她已经持续到小孩快1岁的时候了。
张大夫: 这个不好就这么下结论。有可能跟生育有关;也有可能跟她一直没上班有关,不自信,还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

问: 有没有可能是产后几个月才发病的呢?
张大夫: 刚才说到发病大多在2周到1个月,这个时间段属于高发,但6个月之内都有可能。有的产后抑郁当时处理不得当,没有及时治疗,延续到后来,也有可能复发或更严重的。

问: 在规律上跟其它类型的抑郁症一样?
张大夫: 对,症状上完全一样,不一样的仅仅在于产后抑郁很大一部分是由躯体创伤引发的精神疾患。另外我们要留意,患者的症状不一定始终持续同在一个程度,如同发烧一样,早晨不烧了可能到晚上体温又升上去了,精神疾患的症状也如此。特别是抑郁患者,他/她抑郁的同时可能思维很清晰,逻辑推理很明白。
像你介绍的这个情况,当时她的先生、朋友意识到了她的问题,应该开导、帮助以及寻求专业机构的指导,这时患者自己可能没有自制力,她不能主动就医,家人及朋友要建议她或者替她寻求帮助。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丈夫给不给她那个“承诺”,即使丈夫给了他这个,她可能还会生出新的问题来。这跟你说的第1个例子刚好是两种情况,那个是自己意识到问题但家里人不相信她,这个是自己没意识到但别人都看到了,那么同样要积极面对,想办法帮助她。


四、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及其它相关问题

问: 您有什么建议能让今年的准妈妈们防患于未然吗?
张大夫: 一方面多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尽量令自己开朗、豁达,看问题积极,降低自己对别人、对外界的要求,看开一点。当然我们说改变性格很难,所以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预测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寻求家人支持。如果有坏的情绪发生了,能否宣泄出来,自己主动跟家人谈一谈,让家人恰当地关怀我,还有就是可以打电话或者找专业机构咨询。

问: 丈夫是不是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是否也要跟随全程一起“学习”?
张大夫: 这样最好。作为丈夫应该知道生育对妻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次巨大影响,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问: 孩子父亲有没有“产后抑郁”的?
张大夫: 有。刚好我最近看到过国外的报道,研究结果说产后抑郁的男性比女性人数上低4%左右。两方面原因,一来对父亲自己这同样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二来有不少女人当了妈妈之后全部精力都投注在小孩身上,对丈夫关怀减少。在美国和拉丁美洲都看到有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