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四》

2024-09-05 09:28阅读:

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四》
雷家林在中山市
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四》
梅蕊透寒风,松柏意相重。罗浮梅岭山容,生意当因侬。鸿雁远滞衡岳中,晚霞明灭花色蒙。喜霜天雪意,南国芳菲浓,节候难相同。寻仙梦,众情钟,难见逢。抱朴还丹朦胧,还把酒一尊。远视海波涛涌,香江华灯幢幢,明月上山东。春信传天红,烽火树燃中。(水调歌头-南国早梅)
梅蕊透寒风,松柏意相重。罗浮梅岭山容,生意当因侬。鸿雁远滞衡岳中,晚霞明灭花色蒙。喜霜天雪意,南国芳菲浓,节候难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冬日里梅岭山间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此景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解读和补全:‌
“梅蕊透寒风,‌松柏意相重。‌”
这两句描述了梅花在寒风中绽放,‌松柏也显得更加苍翠,‌两者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相互映衬,‌意境深远。‌
“罗浮梅岭山容,‌生意当因侬。‌”
罗浮山和梅岭的山景因梅花的绽放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我”或“此”,‌即这山容的生机是因梅花(‌或此景)‌而起。‌
“鸿雁远滞衡岳中,‌晚霞明灭花色蒙。‌”
鸿雁远在衡山之中停留,‌而晚霞的明灭使得花色显得更加朦胧,‌这两句通过鸿雁和晚霞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深远感。‌
“喜霜天雪意,‌南国芳菲浓,‌节候难?‌”
最后三句表达了诗人对南国冬日景
象的喜爱。‌尽管有霜天和雪意,‌但南国的芬芳依然浓郁。‌这里的“节候难?‌”可能是诗人在思考或感叹,‌尽管时节变换,‌但南国的美丽和生机却难以被阻挡或改变。‌如果补全,‌可以是“节候难挡春意浓”或“节候难掩芳华在”,‌表达时节虽变,‌但生机与美丽依旧。‌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对梅岭山间冬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时节变换的感慨和对南国独特风光的喜爱。‌
寻仙梦,众情钟,难见逢。抱朴还丹朦胧,还把酒一尊。远视海波涛涌,香江华灯幢幢,明月上山东。春信传天红,烽火树燃中
寻仙梦难逢,‌情感交织
-‌寻仙之梦,‌难觅踪迹‌:‌众人追寻仙境之梦,‌却难以遇见,‌心境朦胧。‌
-‌抱朴守真,‌把酒寄情‌:‌回归自然,‌炼制还丹,‌借酒消愁,‌以抒胸臆。‌
-‌远眺海景,‌华灯明月‌:‌远望海面波涛汹涌,‌香江之畔华灯璀璨,‌明月升起于山巅。‌
-‌春信传天,‌烽火燃情‌:‌春天的信息传遍天际,‌烽火在树梢燃烧,‌象征着内心的激情与不屈。‌
此段文字描绘了寻仙之梦的虚幻与难以触及,‌同时展现了人们在追寻过程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与美好的向往,‌也有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寄托。‌最后,‌通过春信与烽火的描绘,‌传递出希望与激情并存的情感氛围。‌
(无题)夕阳返见,风月浩无边,萧萧秋意芦草间,遗禾稀疏满山田。雁落汀浅,鸥鸣芜原,冬意逼身前。万叶闲闲,竹泪飞溅,黄花开满旧江天。休眠事如烟,欲说无言。鸿意远,心意难圆。还散青钱,把酒犹恋。醉眼望,沉沉一线,江畔草芊。
夕阳返见,风月浩无边,萧萧秋意芦草间,遗禾稀疏满山田。雁落汀浅,鸥鸣芜原,冬意逼身前。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深秋至初冬时节的田园风光,‌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以下是对这段描述的解读和扩展:‌
夕阳返照,‌天边的余晖与风月交织成一幅无边的画卷。‌在这宁静的时刻,‌秋风萧瑟,‌吹过芦草丛,‌带来阵阵秋意。‌芦草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远处的山田上,‌遗落的禾苗稀疏而杂乱,‌它们见证了这一年的辛勤与收获,‌如今静静地躺在田间,‌等待着冬日的沉寂。‌
雁群缓缓降落在水浅之汀,‌它们的到来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雁鸣声声,‌与鸥鸟的啼叫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荒芜的原野上,‌为这宁静的田园生活带来一抹生动的色彩。‌随着雁群和鸥鸟的迁徙与栖息,‌冬天的脚步也悄然逼近,‌寒意逼人,‌提醒着人们又一个季节的轮回即将开始。‌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秋意与冬意的田园世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韵律。‌它不仅仅是一幅画面,‌更是一首赞美自然、‌感悟生命的诗篇。‌
万叶闲闲,竹泪飞溅,黄花开满旧江天。休眠事如烟,欲说无言。鸿意远,心意难圆。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深秋或初冬的景致,‌并寓含了深沉的情感与思绪。‌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解析:‌
“万叶闲闲”,‌起句便以“闲闲”二字勾勒出树叶悠然飘落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之感。‌接着,‌“竹泪飞溅”,‌通过“竹泪”这一形象,‌暗喻了某种哀伤或思念之情,‌如同竹子上滴落的露珠,‌飞溅而出,‌无法抑制。‌
“黄花开满旧江天”,‌黄花盛开,‌覆盖了旧日的江天,‌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往事如烟的感慨。‌黄花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过去的记忆或某种特定的情感。‌
“休眠事如烟,‌欲说无言。‌”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休眠的事情如同烟雾一般飘渺不定,‌想要诉说却无从开口。‌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有些事情虽然想要表达,‌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言说。‌
“鸿意远,‌心意难圆。‌”结尾两句,‌鸿雁远去,‌象征着某种无法触及的遥远或无法实现的愿望。‌而“心意难圆”则直接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和无奈,‌有些事情即使心中期盼,‌也难以实现圆满。‌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寓含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遗憾。‌它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还散青钱,把酒犹恋。醉眼望,沉沉一线,江畔草芊。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醉眼朦胧、‌江边草色青翠的景致,‌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留恋与不舍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读:‌
“还散青钱”,‌这里的“青钱”可能指的是铜钱,‌也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某种财富或资源。‌而“还散”则暗示着这些财富或资源的流失、‌消散,‌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感觉。‌
“把酒犹恋”,‌这一句中的“把酒”指的是端起酒杯,‌而“犹恋”则表达了深深的留恋与不舍。‌这种留恋可能是对过去的回忆,‌也可能是对某种情感的执着。‌
“醉眼望,‌沉沉一线”,‌这里的“醉眼”形象地描绘了词人醉酒后的状态,‌而“沉沉一线”则可能指的是远处的景色在醉眼中的模糊印象,‌也可能是一种深沉、‌压抑的情感表达。‌
“江畔草芊”,‌这一句中的“江畔”指的是江边,‌“草芊”则形容了江边草木茂盛的景象。‌这一景象与前面的“沉沉一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生机勃勃、‌自然美好的感觉。‌
综合来看,‌这首词通过描绘醉眼朦胧中的江边景致,‌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美好的欣赏与向往。‌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灵山)灵山现浮图,秋叶拂意浓。寒钟鸣远云,蝉唱连雨重。人生随流水,失意散西风。醒醉观尘世,万般终究空。放下当浩歌,诗情动远声。
(灵山)灵山现浮图,秋叶拂意浓。寒钟鸣远云,蝉唱连雨重。人生随流水,失意散西风。醒醉观尘世,万般终究空。
这是一首描绘灵山秋景与人生感悟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灵山现浮图”,‌以“灵山”为背景,‌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浮图”即佛塔,‌暗示此地与佛教有关,‌为全诗铺垫了一层宗教与自然的交融之感。‌
接着,‌“秋叶拂意浓”,‌通过秋叶的意象,‌传达出深秋时节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浓郁情感。‌秋叶不仅拂过了自然界的万物,‌也似乎拂动了诗人的心弦。‌
“寒钟鸣远云,‌蝉唱连雨重。‌”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景象:‌寒钟的鸣声穿越远云,‌蝉的啼唱与秋雨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深沉的意境,‌也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
“人生随流水,‌失意散西风。‌”这两句转入对人生的感慨。‌诗人以流水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流逝,‌而失意则如同西风一般,‌吹散了过往的种种。‌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最后,‌“醒醉观尘世,‌万般终究空。‌”诗人以醒醉之眼观察尘世,‌发现无论是追求还是执着,‌最终都将归于空无。‌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超脱态度,‌也体现了佛教中的“空”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灵山的秋景,‌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万物皆空的深刻感悟。‌全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
(荷)青青圆叶,亭亭玉女。芳心无邪,水底游鱼。香飘湖上,庄严自如---
(湘妃)湘妃千古意,永夜不停息。流风之回雪,一任湘水激。贤者沉九嶷,去去何太急。郁郁君山竹,斑斑是泪滴。江山仍秀丽,边警动生机。湘灵顽然志,拥护蛮子弟。巍然华族魂,天地有浩气。
(湘妃)湘妃千古意,永夜不停息。流风之回雪,一任湘水激。贤者沉九嶷,去去何太急。郁郁君山竹,斑斑是泪滴。
这首诗深情地描绘了湘妃的千古哀愁,‌以及她与湘水、‌九嶷山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湘妃千古意,‌永夜不停息”,‌直接点出了湘妃的哀愁是跨越千古、‌永不停息的。‌这种哀愁如同永夜一般,‌深沉而持久,‌让人感受到湘妃内心的无尽痛苦。‌
接着,‌“流风之回雪,‌一任湘水激”,‌通过描绘湘水激荡、‌流风回雪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湘妃所处的悲凉环境。‌湘水的激荡仿佛也在诉说着湘妃的哀愁,‌而流风的回雪则更添一份凄美与哀婉。‌
“贤者沉九嶷,‌去去何太急”,‌这里提到的“贤者”指的是舜帝,‌他葬于九嶷山。‌这句诗表达了湘妃对舜帝的深深怀念和不舍之情,‌她感慨舜帝为何匆匆离去,‌留下她独自承受这无尽的哀愁。‌
最后,‌“郁郁君山竹,‌斑斑是泪滴”,‌通过描绘君山竹的郁郁葱葱和斑斑泪痕,‌形象地表现了湘妃的悲伤之情。‌竹子的泪痕仿佛是湘妃的泪水所化,‌它们共同承载着湘妃对舜帝的思念和哀愁。‌
整首诗以湘妃的哀愁为主线,‌通过描绘湘水、‌九嶷山、‌君山竹等自然景象,‌将湘妃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这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江山仍秀丽,边警动生机。湘灵顽然志,拥护蛮子弟。巍然华族魂,天地有浩气。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对边疆守卫者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的颂扬。‌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江山仍秀丽”,‌开篇即赞美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敬仰。‌
“边警动生机”,‌这里的“边警”指的是边疆的守卫者,‌他们时刻警惕,‌保卫着国家的边疆。‌而“动生机”则寓意着他们的存在给边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湘灵顽然志,‌拥护蛮子弟。‌”这两句诗中的“湘灵”可能指的是湖南地区的英灵或者精神,‌而“顽然志”则表达了这种精神的坚定和执着。‌他们拥护着“蛮子弟”,‌这里的“蛮子弟”并非贬义,‌而是指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子弟,‌寓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巍然华族魂,‌天地有浩气。‌”这两句诗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巍然华族魂”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和伟大,‌“天地有浩气”则寓意着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存,‌具有无穷的力量和生命力。‌
整首诗通过赞美祖国的山川之美、‌边疆守卫者的英勇、‌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伟大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无限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寓意着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繁荣发展。‌
(翼然)翼然孤亭动翔思,登高极望远鸿志,千里桑田泛海湖,茫茫天地故国诗。
这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深远意境的诗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翼然孤亭动翔思”,‌以“翼然”形容孤亭高耸、‌如翼欲飞之态,‌同时赋予其动感,‌似乎能激发人的高飞远翔之思。‌孤亭作为观景点,‌成为诗人抒发豪情壮志的起点。‌
次句“登高极望远鸿志”,‌诗人登高望远,‌胸怀壮志,‌犹如鸿鹄之志,‌欲与天高。‌此句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与首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高远之境。‌
第三句“千里桑田泛海湖”,‌视野由近及远,‌从孤亭下的桑田扩展到遥远的海湖。‌桑田与海湖的景象交织,‌寓意着岁月的变迁与自然的广阔,‌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丰富与深邃。‌
末句“茫茫天地故国诗”,‌诗人将视野放宽至茫茫天地,‌心中涌动着对故国的深情厚谊。‌此句将个人的豪情与对故国的思念相结合,‌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厚,‌意境更加深远。‌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孤亭为起点,‌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以及对故国的深情。‌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深厚,‌是一首充满豪情与诗意的佳作。‌
女娲彩石,湘妃泪,巾帼香久。西子恨,吴衰越兴,陶朱为友。古来征战有木兰,英雄豪气红装秀。穆桂英,挂帅出险阵,事不旧。天一半,属女流。倾国说,何曾有。男儿坏事业,当自警透。千年中华立不催,雌雄相力同牵手。爱红妆,更爱着武装,国无忧。(满江红--巾帼)
女娲彩石,湘妃泪,巾帼香久。西子恨,吴衰越兴,陶朱为友。古来征战有木兰,英雄豪气红装秀。穆桂英,挂帅出险阵,
这是一段融合了历史、‌神话与文学元素的文字,‌它串联起了几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的独特魅力和英勇事迹。‌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解读:‌
1.‌女娲彩石‌:‌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用五彩石补天,‌拯救了苍生。‌这里“彩石”象征着女娲的神圣与创造力。‌
2.‌湘妃泪‌:‌湘妃,‌即湘水之神,‌相传为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与女英。‌她们因思念舜帝而泪洒竹林,‌化为斑竹。‌这里“湘妃泪”象征着深情与哀愁。‌
3.‌巾帼香久‌:‌“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这里用来形容女性的英勇和美德如同香气一般,‌历久弥新。‌
4.‌西子恨,‌吴衰越兴‌:‌西子即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被越王勾践送到吴国,‌以美色迷惑吴王夫差,‌导致吴国衰败。‌这里“西子恨”可能指的是西施内心的矛盾与牺牲,‌“吴衰越兴”则是她行动的结果。‌
5.‌陶朱为友‌:‌陶朱即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士,‌也是西施的传说中伴侣。‌他助越灭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成为商业巨贾。‌这里“陶朱为友”指的是范蠡与西施的亲密关系。‌
6.‌古来征战有木兰‌:‌木兰即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英雄,‌替父从军,‌英勇善战。‌这里用来强调女性在战争中的英勇与贡献。‌
7.‌英雄豪气红装秀‌:‌这句话赞美了像花木兰这样的女英雄,‌她们虽然身着红装(‌传统女性的服饰)‌,‌但却展现出与男儿无异的英雄豪气。‌
8.‌穆桂英,‌挂帅出险阵‌:‌穆桂英是杨家将传说中的女英雄,‌她挂帅出征,‌屡建战功。‌这里用来形容她的英勇与智慧,‌敢于面对艰难险阻。‌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典故,‌赞美了中国古代女性的英勇、‌智慧、‌美德和牺牲精神。‌
天一半,属女流。倾国说,何曾有。男儿坏事业,当自警透。千年中华立不催,雌雄相力同牵手。爱红妆,更爱着武装,国无忧
巾帼不让须眉,‌共筑中华
-‌巾帼英雄,‌不让须眉
  • “天一半,‌属女流”:‌女性撑起半边天。‌
  • “倾国说,‌何曾有”:‌反驳“红颜祸水”偏见。‌
-‌警惕偏见,‌男女共力
  • “男儿坏事业,‌当自警透”:‌男性也需自我反省。‌
  • “千年中华立不催,‌雌雄相力同牵手”:‌强调男女共同奋斗的重要性。‌
-‌红妆武装,‌国无忧
  • “爱红妆,‌更爱着武装”:‌女性既爱美也爱强国。‌
  • “国无忧”:‌男女共同努力,‌国家才能无忧。‌
综上所述,‌无论性别,‌每个人都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男女应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大风)大风天唱非刘郎,人间争纷原天战。仁者无敌忍者急,星汉迢迢斗胜光。
这首诗似乎融合了自然景象(‌大风)‌与人文情感、‌哲理,‌形成了一种富有意境和深意的表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大风天唱非刘郎”:‌
“大风天”描绘了一个自然景象,‌即风势猛烈的天气。‌“唱非刘郎”可能暗含典故或比喻,‌但直接理解上有些模糊。‌或许可以理解为,‌在这样的大风天里,‌有人在高歌,‌而这位歌者并非某个特定的“刘郎”(‌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泛指某一类人)‌。‌
“人间争纷原天战”:‌
这句话表达了人间纷争的根源可能在于更高层次、‌更不可控的力量之间的争斗,‌如天战,‌即天上的战斗或更广泛意义上的宇宙、‌自然力量的较量。‌也可能暗指人间的纷争往往源于对更高层次权力、‌资源的争夺。‌
“仁者无敌忍者急”:‌
这句话融合了儒家的“仁者无敌”和某种紧迫、‌急切的情感或状态。‌“仁者无敌”意味着拥有仁爱之心的人在道德和精神上是无敌的,‌而“忍者急”可能指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能够忍耐的人会更加急切地寻求解决之道。‌
“星汉迢迢斗胜光”:‌
“星汉迢迢”描绘了星空的辽阔和深远,‌而“斗胜光”则可能指星辰之间的争斗或竞赛,‌以及最终胜出的光芒。‌这句话可能寓意着在广阔的宇宙中,‌各种力量在不断地争斗和竞赛,‌而最终胜出的将是最耀眼的光芒。‌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风天的景象,‌引发了对于人间纷争、‌仁爱无敌、‌忍耐与急切、‌以及宇宙间力量争斗的深刻思考。‌它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哲理,‌形成了一种富有深度和广度的诗意表达。‌
(故园)故园仍在不见人,陆子遗情随清风。残柳依依叶将落,人何以堪愁色浓。
这是一首充满怀旧与哀愁之情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故园仍在不见人”,‌开篇即点出主题,‌故园依旧在,‌但曾经的人却已不见。‌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深深的怀旧与思念之中。‌
“陆子遗情随清风”,‌这里的“陆子”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指某位故人。‌他的遗情,‌即他留下的情感、‌思念或回忆,‌都随着清风飘散。‌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深深怀念,‌也暗示了这种怀念是无法触及、‌无法挽回的。‌
“残柳依依叶将落”,‌这一句通过描绘残柳依依、‌叶子即将落下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哀愁的氛围。‌残柳和落叶都是秋天的象征,‌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
“人何以堪愁色浓”,‌最后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面对这样的故园、‌这样的清风、‌这样的残柳落叶,‌诗人的愁苦之情已经无法抑制,‌他感慨万分,‌觉得无法承受这浓重的愁色。‌
整首诗通过对故园的描绘和对过去情感的回忆,‌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怀旧与哀愁之情。‌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郑板桥画竹)旧文翻出同欣赏,板桥遗韵在风篁。民间疾苦隐笔底,石兰双馨护翠芳。
这是一首赞美郑板桥画竹技艺及其画作深层含义的诗。‌我们可以逐句进行解读和欣赏:‌
  1. “旧文翻出同欣赏,‌板桥遗韵在风篁。‌”
  2. “旧文”指的是郑板桥的画作,‌这些画作如同古老的文献,‌被翻找出来供大家一同欣赏。‌
  3. “板桥遗韵在风篁”中,‌“遗韵”指的是郑板桥画作中留下的独特风格和韵味,‌“风篁”则是指竹林在风中摇曳的声音,‌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竹子的生动形态,‌同时也暗示了郑板桥画竹的高超技艺和画作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
  4. “民间疾苦隐笔底,‌石兰双馨护翠芳。‌”
  5. “民间疾苦隐笔底”揭示了郑板桥画作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更隐含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刻关注和同情。‌他的笔触之下,‌不仅有着竹子的形态美,‌更有着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6. “石兰双馨护翠芳”中,‌“石兰”可能指的是画中的配景或象征物,‌“双馨”意味着芬芳四溢,‌这里用来形容郑板桥的画作既具有艺术上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护翠芳”则进一步强调了画作中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保护。‌
综上所述,‌这首诗高度赞扬了郑板桥画竹的技艺和画作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文关怀,‌是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两岸)两岸青青醉画屏,一江倩影琉璃瓶。孤舟飘叶风雨里,不向桃源洞口寻。
这是一首描绘两岸风景与孤舟意境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两岸青青醉画屏”,‌以“青青”形容两岸的草木茂盛、‌绿意盎然,‌如同醉人的画屏一般,‌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沉醉。‌
次句“一江倩影琉璃瓶”,‌用“倩影”比喻江面上倒映的景物,‌清澈透明如同琉璃瓶一般。‌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的清澈和江面倒影的美丽,‌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第三句“孤舟飘叶风雨里”,‌笔锋一转,‌引入孤舟和风雨的元素。‌孤舟在风雨中飘摇,‌如同一片落叶,‌既显得孤独无助,‌又富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句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末句“不向桃源洞口寻”,‌表达了诗人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桃源洞口通常象征着避世隐居的理想之地,‌但诗人却明确表示不向那里寻求避难或归宿。‌这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超脱,‌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积极面对的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两岸风景和孤舟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坚韧精神的赞美以及超然物外的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天汉)天汉江湖相依依,化雪化雾呈天机。生灵常润甘露水,杨枝一叶与天齐。
这是一首描绘天汉(‌可能指天空或某一神秘、‌高远之境)‌景象的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天汉江湖相依依”,‌首句以“天汉”和“江湖”相对,‌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天地交融的意境。‌依依,‌形容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样子,‌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
“化雪化雾呈天机”,‌此句通过“化雪化雾”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天汉的景象。‌雪与雾的变幻,‌如同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在展现其深邃的奥秘,‌即“天机”。‌这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寓含了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探索。‌
“生灵常润甘露水”,‌第三句将视角转向生灵万物。‌甘露水,‌象征着生命的滋养和恩泽。‌这句诗表达了天汉之地的生灵在自然的恩泽下茁壮成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杨枝一叶与天齐”,‌末句以“杨枝一叶”为具象,‌将其与“天”相提并论,‌形象地展现了自然之物的非凡气魄和与天地同呼吸的壮志豪情。‌同时,‌也寓含了万物皆有灵性、‌皆可与天地共生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天汉的壮丽景象和生灵万物的生机盎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寓含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万物共生理念的阐述。‌
(荒原)荒原沉寂草凄凄,斜阳枯柳望眼迷。世外纷纭全不觉,自然心脉贴心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沉寂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荒原沉寂草凄凄”,‌直接点出了荒原的孤寂和荒凉。‌这里的“沉寂”和“凄凄”两个词,‌很好地营造了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人迹罕至、‌草木萧瑟的荒凉景象。‌
次句“斜阳枯柳望眼迷”,‌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荒凉感。‌斜阳西下,‌枯柳摇曳,‌这种景象本身就带有一种衰败、‌没落的气息。‌而“望眼迷”三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这种景象时的迷茫和困惑,‌仿佛被这种荒凉所吞噬,‌失去了方向。‌
然而,‌诗的后两句却突然转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世外纷纭全不觉”,‌诗人说自己已经完全察觉不到世俗的纷扰和喧嚣,‌这既是对前面荒凉景象的一种超脱,‌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净化。‌
最后一句“自然心脉贴心底”,‌更是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内心的感悟。‌在这里,‌“自然心脉”可以理解为自然的韵律和生命的脉动,‌而“贴心底”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韵律的深刻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让诗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原的沉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超然境界。‌诗人通过自然的镜像,‌映照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
松下)松下结庐对南山,岚色青葱云水香。泉声夏雷鸣天外,采薇樵子在崇岗。
这是一首描绘松下居住环境及其周边自然风光的优美诗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松下结庐对南山”,‌首句即点明了诗人的居所——在松树之下搭建的简陋小屋,‌面对着巍峨的南山。‌这里的“松下”与“南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低一高,‌一近一远,‌既展现了居所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心境。‌
“岚色青葱云水香”,‌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居所周边的自然风光。‌山间的雾气呈现出青葱的颜色,‌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盘,‌而云雾缭绕之中,‌又似乎能闻到水汽带来的清新香气。‌这句诗通过色彩和嗅觉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
“泉声夏雷鸣天外”,‌第三句转而描写声音。‌夏日的泉水潺潺,‌声音如雷鸣般响彻天外。‌这里的“夏雷”并非实指夏日的雷声,‌而是用来形容泉水声音的洪亮和震撼。‌这句诗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使读者仿佛能亲耳听到那悠扬的泉声。‌
“采薇樵子在崇岗”,‌末句将画面转向了人物活动。‌采薇的樵子正在崇山峻岭之间劳作,‌他们的身影与周围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句诗通过人物的描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生活气息,‌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松下居所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鸿雁越山,千万江山秋色寒。心境凄怆,月光照翼白云凉。塞上尘风凝望,雪映边墙,乌云暂遮抬眼障。枫落西方,心开明镜十分难---(减字木兰花)
鸿雁越山,千万江山秋色寒。心境凄怆,月光照翼白云凉。塞上尘风凝望,雪映边墙,乌云暂遮抬眼障。
这是一首充满古典韵味与边塞风情的诗词,‌描绘了一幅鸿雁越山、‌秋色凄寒的壮丽而又凄凉的画面,‌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凄怆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赏析:‌
“鸿雁越山,‌千万江山秋色寒。‌”
开篇即以鸿雁越山的景象引入,‌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千万江山在秋色中更显寒意,‌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苍茫与萧瑟,‌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
“心境凄怆,‌月光照翼白云凉。‌”
接着,‌诗人将笔触转向内心,‌表达了自己心境的凄怆。‌月光照在鸿雁的翅膀上,‌白云也显得凄凉。‌这里的“月光”与“白云”形成了清冷、‌孤寂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塞上尘风凝望,‌雪映边墙,‌乌云暂遮抬眼障。‌”
最后三句,‌诗人将视角拉回到边塞的实景。‌塞上的尘风让人凝望,‌雪映照着边墙,‌更添一份苍凉。‌而乌云暂时遮住了视线,‌也象征着一种阻碍或困扰。‌这里的“塞上”、‌“边墙”等意象,‌都充满了边塞诗的特色,‌使得整首诗词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感。‌
综上所述,‌这首诗词以鸿雁越山为引子,‌通过描绘秋色、‌月光、‌白云、‌塞上尘风、‌雪映边墙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怆与孤独。‌同时,‌诗词中的边塞元素也使得其更具特色与深度。‌
莲)圣花映明月,莲景多姣洁。心随景色移,虚空一片白。
这是一首描绘莲花美景与内心感受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圣花映明月,‌莲景多姣洁。‌”
首句以“圣花”称莲花,‌赋予其神圣、‌高洁之意。‌明月映照之下,‌莲花更显姣洁之美,‌此景如画,‌令人陶醉。‌莲与月,‌两者皆为清雅之物,‌相映成趣,‌更添一份超凡脱俗之感。‌
“心随景色移,‌虚空一片白。‌”
次句写心随景动,‌景色之美引得诗人内心波动,‌仿佛与这莲景融为一体。‌而“虚空一片白”,‌既是对月色下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在这片洁白无瑕的景致中,‌诗人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纷扰。‌
整首诗以莲与月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内心纯净的追求。‌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莲)月夜莲塘,精灵圣洁。叶绿山青,花红藕白。倒影成双,冰莹镜彻。眼前空幻,心中一切。相为引子,心中贝叶。无着一处,风流尽得。
(莲)月夜莲塘,精灵圣洁。叶绿山青,花红藕白。倒影成双,冰莹镜彻。眼前空幻,心中一切。相为引子,心中贝叶。
这首诗歌赞美了月夜下的莲塘,‌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赏析:‌
“月夜莲塘,‌精灵圣洁。‌”
开篇即描绘了一幅月夜莲塘的画卷,‌莲塘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精灵而圣洁,‌仿佛是一个不染尘埃的仙境。‌
“叶绿山青,‌花红藕白。‌”
接着,‌诗人用四种颜色来描绘莲塘的景致:‌叶的绿、‌山的青、‌花的红、‌藕的白。‌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莲塘生机勃勃,‌色彩斑斓。‌
“倒影成双,‌冰莹镜彻。‌”
莲塘中的倒影成双,‌可能是指莲叶、‌莲花或山影在塘中的倒影,‌它们与实物相映成趣,‌如同冰莹的镜子一般清澈透明。‌
“眼前空幻,‌心中一切。‌”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心境:‌眼前的莲塘景致虽然空幻如梦,‌但心中却充满了对这一切的感悟和思考。‌这种心境既空灵又深邃。‌
“相为引子,‌心中贝叶。‌”
最后两句诗中的“相为引子”可能是指莲塘的景致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引子,‌引导他进入一种深邃的思考或感悟状态。‌“心中贝叶”则可能寓意着诗人内心的纯净和高尚,‌如同佛教中的贝叶经一样,‌承载着智慧和真理。‌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以月夜莲塘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
宇空渺碧透,星光展长袖。天汉生灵多久,孤寂蓝球人愁。劫火几番后,轮回兴衰不休,茫茫无尽头。看人间争斗,厚颜不知羞。东方岸,梦中游,是神州。中兴难防异族,还把长缨铸,四围俱是铜楼,千年万年太永,只管朝夕争渡。明月是前身,相映照江楼。(水调歌头-远思)
宇空渺碧透,星光展长袖。天汉生灵多久,孤寂蓝球人愁。劫火几番后,轮回兴衰不休,茫茫无尽头。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宇宙宏大而深邃的画面,‌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类命运和宇宙无穷尽的探索与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赏析:‌
“宇空渺碧透”,‌开篇即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宇宙的广阔无垠和清澈透明,‌给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感觉。‌
“星光展长袖”,‌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星光比作长袖舞动,‌形象地描绘出星空的璀璨和动态之美。‌
“天汉生灵多久”,‌此句转而探讨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存在时间,‌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引人深思。‌
“孤寂蓝球人愁”,‌这里的“蓝球”显然是指地球,‌表达了人类在广袤宇宙中的孤独和忧愁,‌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劫火几番后”,‌此句暗含了宇宙和生命的劫难与重生,‌体现了宇宙历史的沧桑巨变。‌
“轮回兴衰不休”,‌进一步强调了宇宙和生命的循环往复,‌兴衰更替,‌是宇宙不变的法则。‌
“茫茫无尽头”,‌最后以宇宙的无穷无尽作结,‌既表达了对宇宙的无限敬畏,‌也寄托了对人类未来的无限遐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以宇宙为背景,‌通过对星空的描绘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的深邃感悟和对人类未来的深沉思考。‌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宇宙之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看人间争斗,厚颜不知羞。东方岸,梦中游,是神州。中兴难防异族,还把长缨铸,四围俱是铜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场景,‌其中蕴含着对人间争斗、‌道德沦丧的批判,‌以及对神州(‌即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深沉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看人间争斗,‌厚颜不知羞。‌”
  2. 这两句直接批判了人间的争斗和道德沦丧。‌人们为了私利而争斗,‌甚至不惜厚颜无耻,‌这种行为令人痛心。‌
  3. “东方岸,‌梦中游,‌是神州。‌”
  4. 这三句将视角转向了神州大地,‌即中国。‌诗人似乎在梦中游历这片古老的土地,‌感受到了它的深邃与辽阔。‌这里的“东方岸”可能寓意着中国位于东方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它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
  5. “中兴难防异族,‌还把长缨铸。‌”
  6. 这两句回顾了中国的历史。‌中兴指的是国家的复兴或强盛,‌但复兴之路并非易事,‌尤其是要防范异族的侵扰。‌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他们铸就了长缨(‌象征武器或力量)‌,‌以保卫家园。‌
  7. “四围俱是铜楼,‌”
  8. 这句描述了中国的防御工事或城市景象。‌铜楼可能象征着坚固的防御建筑,‌表明中国在古代就有着强大的防御能力。‌同时,‌这也可能暗喻着当时社会的某种坚固但或许有些封闭的状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批判了人间的道德沦丧和争斗,‌又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未来的深沉思考。‌它反映了诗人对神州大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国家兴衰、‌民族复兴的深刻关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中国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千年万年太永,只管朝夕争渡。明月是前身,相映照江楼。(水调歌头-远思)
这首词并非出自传统的《‌水调歌头》‌词牌,‌可能是作者自创或改编的作品,‌以“远思”为题,‌表达了对远方或过往的深深思念。‌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解析:‌
“千年万年太永,‌只管朝夕争渡。‌”开篇即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宏大思绪,‌千年万年显得太过漫长,‌而人们却只能在日夜的交替中匆匆前行,‌争渡于生活的河流。‌“只管”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坚持,‌即便面对无尽的时间,‌人们依然要奋力前行。‌
“明月是前身,‌相映照江楼。‌”这两句则转向了对明月的描绘,‌将其视为某种前世的化身,‌与江楼相互映照。‌明月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代表着思念、‌孤独与美好,‌此处更添一层“前身”的寓意,‌使得这份思念更加深沉和复杂。‌江楼作为背景,‌与明月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远思的主题。‌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时空的广阔为背景,‌通过明月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或过去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词句简练而意境深远,‌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有对美好瞬间的永恒向往。‌
(禅语)得渡可借舟,亦可借一桥。心中无尘时,欢喜如鱼跃。
这段禅语充满了深意,‌它用简洁而富有象征性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中关于心灵解脱和内在平和的理念。‌下面是对这段禅语的解读:‌
“得渡可借舟,‌亦可借一桥。‌”
这句话意味着,‌在追求心灵解脱或达到某种境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就像过河一样,‌既可以借船,‌也可以过桥。‌这暗示着在修行的道路上,‌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心中无尘时,‌欢喜如鱼跃。‌”
这句话描绘了心灵达到某种纯净、‌无执着状态时的喜悦。‌当我们的内心没有了尘埃(‌即烦恼、‌杂念、‌执着等)‌,‌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和自在,‌就像鱼儿在水中欢快跳跃一样。‌这表达了佛教中追求内心清净和自在的重要理念。‌
总的来说,‌这段禅语鼓励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保持开放和灵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自在。‌当我们达到这种状态时,‌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喜悦和和平。‌
这段禅语出自哪里?
这段禅语“得渡可借舟,‌亦可借一桥。‌心中无尘时,‌欢喜如鱼跃”并非直接出自某一具体的经典或历史文献,‌而是融合了佛教禅宗的修行理念和意境所创作的。‌它体现了禅宗关于心灵解脱、‌随缘自在的精神追求,‌以及内心清净带来的喜悦与自在。‌在禅宗文化中,‌类似这样的禅语很多,‌它们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修行者领悟佛法真谛,‌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