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学诗小记之二:诗词格律之起因

2022-09-23 08:02阅读:
学诗小记之二:诗词格律之起因
原文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1054874513533319&wfr=spider&for=pc


上一篇文章讲到了诗词格律,武则天时期出现了格律,但是格律不是法律,不靠国家强制性推行,而是很自然的国家所有的读书人都遵守了这套章程。从唐到清、到近现代,如果写格律诗,就要守格律。为什么要发明这么一套东西要大家遵守呢?
格律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有现代学者提出,这是诗词美学。但其实,诗词格律来源于汉语的特点和吟诵的需要。如果不符合格律,这首诗读起来不好听。
首先,为什么是“一、三、五不论”,而不是“二、四、六不论”,为什么不能“一、三、五;二、四、六都分明”呢?我们的汉语是双音节结构。现在的词基本都是双音节词,古代基本是双音节词组。双音节的词在口语中,会出现一个字的语音偏重。比如:水杯、毛巾、摄像、椅子、黑板、学校、语文、书本... 不妨随便想一些词,自行感受一下,是前面的那个字重,还是后面的那个字重呢?
罗列很多词语后发现,主要还是后面的那个字重。在当今的语言学界,大多数学者也认为汉语是后重的语言,以后重为主。既然如此,那么“一二、三四、五六”这样的三组音节,“二、四、六”将决定“一、三、五”
。“二、四、六”就相对比较重要。所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这个原因。
那为什么不能都分明呢?太难了。如果所有的格律都卡死了,那便于操作的空间就小了,所以就往后退一步。因为我们汉语是后重音节,所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同句相间,同联相对”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古音的雅言的一个普遍的特征是“平低仄高”,平声低,仄声高。现在南方方言绝大多数还是平低仄高的。而普通话是平声高、仄声低,正好相反的。
如果一首诗第二个字是平声,那么吟的时候是低的;第四个字还是平声,那么旋律将继续低下去,太难听了。所以第四个字要高上去,所以它就是仄声字。第四个字高上去了,第六个字再接着高,就成了高音歌手了,就需要降下来。所以,就构成了“低高低(平仄平)”,这样的话,一句的旋律就出来了。
第一句是“低高低”,那第二句如果还是“低高低”,完全重复,不好听,所以第二句倒过来,成为“高低高(仄平仄)”。第二联如果跟第一联一样,那么又重复了,于是再翻一次,就成了“高低高、低高低(仄平仄、平仄平)”。
格律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诗的第二联跟第一联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就叫作“失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折腰体”。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这个规律,不是现代学者杜撰的。一些老先生的吟诵就符合这个规律。比如陈少松先生吟诵的《清明》。这首诗的格律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旋律是“低高低,高低高。高低高,低高低”。大家可以去网上找陈少松先生吟诵的来听。
再比如: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这首诗是一首仄起七律。格律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其旋律是:“高低高,低高低。低高低,高低高。高低高,低高低。低高低,高低高。”大家可以去听湖南侯孝琼先生的吟诵《无题》。
全国各地的传统吟诵唯一不遵守“平低仄高”的是粤语吟诵。粤语的语言成分之中,上古音比较多。上古音和中古音不太一样。
现在来解释为什么只能押平声韵?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
声调是怎么出现的?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声调语言跟气候中的温度有关系。从世界声调语言分布图上分析,声调语言集中在热带。热带的语言基本是有声调的,寒带的语言基本没有。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很明显我们夹在了声调语言和重音语言的中间,所以汉语很特殊。
普通话是除了一声之外,其他三个声调都是有升有降。除了旋律型声调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音高型声调,比如说“彝语”就是音高型声调。汉语的这种声调既是音高型的,又是旋律型的。
为什么只能押平声韵?因为只有平声韵可以拖长,平声可无限拖长。如果上声向上无限拖长,音调太高上不去,平拖就倒字了。去声也是一样。入声根本不能拖,要顿住。
可是这样就碰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格律出现以前的那些古体诗平上去入都能押?为什么他们拖长以后不倒字?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借助一下彝族语言。为什么要通过彝祖呢?因为汉彝同源。我们可以通过彝族的这种音高型声调语言,解释汉语语言中的一部分知识。
彝族人就是原来的华夏人,他们跟黄帝是一族的,都是从西边来的。过了河西走廊,一支向东就是华夏族,一支向南就是彝族。彝语和汉语大量的词汇是一样的。还有彝文章,现在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一种形式,但是甲骨文非常成熟,在它的前面一定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现在很多文字学家认为,彝文是甲骨文前面的那个文字。甲骨文是从彝文来的,或者说,有一种文字,一支分成彝文,一支分成了甲骨文,但彝文分出来的时间比甲骨文还要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彝语了解汉语。
看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小编黎琳。如果您喜欢的话,别忘了给我们点个赞,或者分享给更多朋友看到哦~关注我们的百家号苏家酒窖,每天get一点新鲜的文化知识,如果您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欢迎留下您的观点!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