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甲辰夏日游记(八):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华夏之根”

2024-09-01 09:11阅读:
2024年7月5日下午在参观完洪洞县关帝庙之后我来到了洪洞县大槐树景区参观游览
洪洞大槐树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地方只是因为地理位置原因知道的人很多但来到的人却并不多现在由于自驾游兴起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到了暑假学生游客也不是山西大部分景点对学生和六十岁以上老人票价半价还有的景点免门票这为山西旅游业带来了不少客源
甲辰夏日游记(八):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华夏之根”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门前的根雕大门!

甲辰夏日游记(八):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华夏之根”
在根雕大门前



实际上,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700余年的时间。只不过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来到洪洞大槐树景区门口首先看到的是大槐树造型大门给人以家感觉进入大门之后是一个写有照壁照壁气魄很大感受到了家温暖
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700余年的时间。其中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移民情况出现只是有多有少有重有轻而已
甲辰夏日游记(八):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华夏之根”
在大槐树前(后面为碑亭,即古大槐树处)



从移民情况来看一是在灾荒年间老百姓为了生存不得已外出逃荒也就是移民如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即是如此当然这样的移民属于百姓为了生存自发移民的。二是政府行为如朱元璋移民便是如此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明朝初年移民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从电视上看每年清明节前后来自于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会不远万里汇聚于大槐树下缅怀先祖当年迁徙艰辛历程慎终追远不忘来时
进入大门之后后面有一个大舞台每天上下午各演三场以大槐树移民为背景舞台剧我进去时正好赶上下午四点钟的《大槐树移民故事场景剧演出演出分为四幕内容按历史时间跨度分为明朝清朝抗日战争和当代情节来描写大槐树移民历史从演出效果来看演员演得很卖力但因大槐树移民历史跨度大时间长要在一个小时主要的时间里把这些事件叙述清楚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面前全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中类似的场景剧有不少已出现了雷同化趋势了
关于移民的背景
政治上
元末大规模战乱、灾荒破坏了元代的大土地占有关系加之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北方地区土地大多荒芜。
蒙古入主中原后,以掠夺人口为特色的奴隶主们渐渐变成了兼并土地的封建地主。他们兼并的工具,主要依靠马鞭和利剑。甚至他们不用契约的形式,而是骑马一跑,圈进的土地就尽其有了。元朝的百姓,就这样在官府、地主、高利贷者的重重盘剥下,痛苦地呻吟着。
济上
元末明初的中原人民,不仅遍历兵灾战火的祸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扰,其严重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再加上几十年的战祸,老百姓非死即逃,使得中原一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不少富庶地区,也变得荆棘遍地,疮痍满目。
文化上
民族压迫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始终是存在的,可是像元朝民族压迫之残酷,却是少见的。蒙古君主为维持其统治,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划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是第一等,最受优待;色目人是第二等,仅次于前者,也是统治者依靠的阶层。
在元朝时,无论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还是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民族,其中都有一地位最为卑下,命运最为悲惨的阶级,叫做“驱口”。元朝末期,因饥饿与灾荒,阶级矛盾白热化了,然而却以民族斗争的形式爆发了,农民的义旗插遍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声势最大的是红巾军。
移民结果
户口的增殖
据《明史·地理志》、《续文献通考·卷》十三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全国户口数为10654362户59873305口。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有56052860户,60545812口相距12年户增加45398498,口增加672507特别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地区的人口增加更为明显。
农田的垦辟
据《朱元璋传》记载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十三年(1380)垦荒数字从770余顷提升至53930顷洪武十四年全国耕地3667715顷以上十一年的总垦面积为180多万顷。
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土田总数增加为8567623顷。远远超过了宋元以来的垦田数比洪武元年的垦田总数增加了4倍按全国人口平均当时每人可占有耕地17亩。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以洪洞大槐树移民垦田的数目为多。
由于明朝大移民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下进行移民手续办理,即移民的起点,因此本次移民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而在此移民出去的人群,绝大多数并非洪洞县人,甚至不是山西人。
在大槐树旁边介绍中列举了近百个全国姓氏在这里起源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姓氏也包含于其中
粮食产量增加
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全国收入麦、米、豆20,809,617石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增加为32789800石。比元代全国岁入税粮12114700石增加二倍。洪武末军屯的上缴粮不过500万石永乐时已达2300石。平均每户生产粮食50多石棉花1900多斤。这598户移民耕地13380余顷平均每户22顷如所有耕地均为粮田,每顷产量可达200~300石左右,亩产2-3石之间,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水平。
移民考证
洪武六年(1373),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明史·食货志》)
洪武九年(1376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