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能力决定你的成败
2019-12-17 09:47阅读:
敲黑板划重点:
1.
一个人是否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影响着事情的成败。高层次的人都懂得延迟满足。
2.
进入职场的初期不要太在乎薪水,更要看重工作中是否能积累更多资源、是否能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
3.
树立长期目标、减少短期诱惑,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
昨天朋友吐槽说,最近不在状态。明明有一堆事等着,就是不想干,只想玩。朋友的坦白让大家大笑不已,笑过以后却很有共鸣。提起“偷懒”,估计谁都能说出一两件因为偷懒而懊恼的事。
人性总是倾向于即时满足,这也导致人们总是有一种倾向,就是避免从事一些需要在短期内付出成本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其收益的活动。
锻炼很好,但我们更喜欢葛优瘫。
阅读很好,但现在我就是想看抖音;
瘦身就要吃少点,但这个蛋糕实在太美味了我等不及!
反过来说,我们都喜欢近在眼前的满足感。
01
棉花糖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在一间幼儿园里找来数十名儿童,带他们去小教室里坐15分钟。
桌子上的托盘里,摆放着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制定了这样几条规则,开始了测试: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等不住的孩子,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会马上赶回来,你可以吃掉糖,但是必须放弃第二块。
小朋友们煎熬地与及时享乐的欲望作斗争!
实验开始后,他们发现:一少部分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吃掉了糖;多数孩子猛盯着棉花糖,三十秒后等不下去了摇铃;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
研究追踪发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与他们等待棉花糖的能力有关。那些擅长等待的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而不擅长等待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普遍较弱,他们成年后更容易体重超标、沾染毒品,最终的成就相对很低。
米歇尔教授说,这个实验有很强的预测性。原因是,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克制住 1
5分钟不去吃糖,那么未来他当然也很有可能先做作业再去玩游戏看电视;工作后,他也会把一部分钱用作积蓄,为未来的大宗消费比如买房子做准备,而不是马上全部花掉。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家们对实验者进行了脑部fMRI扫描,勾勒出了自我控制线路的脑部神经线图。发现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有耐性,从而更擅长推迟享受。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的人,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即自控力更强。无法抵制诱惑,是我们诸多痛苦的来源之一。延迟满足让我们暂时规避了诸多诱惑的打扰,从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02高层次的人都懂得“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与延迟满足相对,即时满足的人更坚信,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我先享受了再说,我先获得了满足再说。”他们以牺牲显而易见的未来收益为代价,来获得眼前的满足,这是一种缺乏自控力的表现,而自控力的匮乏是导致一个人“悄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短时间来看,即时满足的诱惑会更大一点,然而眼光放到长远,延迟满足才能带来正向的人生收益。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说: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软件工程师不花时间给自己的源代码写注释,他们不去考虑过一段时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开发的软件,到时候还得重新再开发一次!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如果小时候,只懂得玩乐,虚度光阴,那你长大后就没得玩,只能受更多的苦累。《奇葩说》的第三季有一个辩题,专门讨论“懒”。
辩手说:“懒惰是人的本性,我们承认却并不以此为傲。那些你想要去做却没有付出行动的事情,都是你的懒惰。”很多时候,懒就是把快乐的事情放到前面,把需要努力的事情一拖再拖。而勤快的人,都是先做完一切事情再去休息。
曾经为了一时享乐,懒得去做的事情,生活会一件一件讨还回来。懒得好好学习,学历低求职难、身体发福多种富贵病、不分担家务妻离子散、孩子缺少陪伴性格孤僻与社会格格不入。不知什么时候,人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人民日报》曾发文“怒斥还在沉睡中的大学生不失业,天理难容”。考上大学后的大学生:“上课时,不是发呆、睡觉、就是玩手机,课余生活只有吃零食、看剧、沉迷游戏。图书馆里没有你的身影,运动场你更是从不迈进去……”
这引发了知乎热榜的一场全民讨论。有网友精辟地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大学生不知道钱是怎么挣的。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不知道学习能够带来的长远的正面影响,自然会被追剧、玩手机、睡觉这些令人愉悦“棉花糖”所吸引。
人们都知道减肥的根本手段就是“管住嘴、迈开腿”,这本身没多少技巧而言,需要决心。一句话,决心比技巧更重要。当然,你会说,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做你不愿你做的事情,对抗你不愿意对抗的事情,把自己摆在一个不舒服的位置,才是人性之光。我们不得不努力向上,否则就会自然而然地掉到低处去。
03长远的积累和成长更重要
心理学实验早就证实,一个人是否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影响着事情的成败。但凡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不下一番滴水穿石的持久功夫,无法完成。
我再次强调,管理就是与人性作斗争!
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人向“即时满足”发起挑战,量变引起了质变,让他们获益良多。
有人坚持每周去爬山,身体素质和以前大不一样;
有人坚持每天读英语短文,两年多后与歪果仁朋友能自如交流了;
有人因为喜欢音乐和唱歌,自己在家练习吉他,现在达到了自弹自唱的水准;
有人坚持每天写影评,公众号已经有了数万忠实粉丝……
但凡能够将坚持到底,并从中获益的人,也是延迟满足的佼佼者。
我们经常忽略了工资的最终定价是:你自身的能力价值决定了你能拿多少钱,而不在于老总给你开多少钱的薪水。
如果老板扣门,你也完全有能力,你完全可以跳槽,重新找一个配得上你能力的工作。
特别是,在进入职场的初期不要太在乎薪水,更要看重工作中是否能积累更多资源、是否能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
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工资再高也不可能让你多富有——实际上,工资就不是获取金钱的方式,要赚大钱就不要打工,因为你撬动了多少资源决定你拥有多少财富。
在一些人看来,居里夫人仅凭“颜值”便足以过上优越的生活,但她却毅然走上充满挑战的科研之路,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两次荣膺诺贝尔奖,赢得了厚重的人生,成就了“跨越百年的美丽”。
反观那些立竿见影的“表面活”,带来的往往只是暂时的热闹,一旦浮华的浪花退去,岸边留下的常常是一片狼藉。
“一万小时定律”说,只要积累足够持久,就能在特定领域找到自己的价值。
身边总有一些人以“精明人”自居,幻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思维作祟下,精于算计、擅长取巧、急功近利,做人难免如“骑墙草”“变色龙”,做事也容易“蜻蜓点水”“蝴蝶戏花”。这些看似“精明”的心理与行为,恰恰与真正的理性和智慧背道而驰。
04提升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
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村上春树
1.增强自控实际上,延迟满足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人自控力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消耗了自控力,就有可能在另外的事情上丧失自控力。所以,自控力对我们个人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一种稀缺的能力,我们不要滥用这种能力,尤其是不要把这种宝贵的能力用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
2.培养耐心延迟满足需要的是一种自律精神,而自律精神来自耐心。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品质就是耐心,不要简单地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大部分时候一分耕耘只有一分积累而没有收获,或许你积累到十分的时候才会有收获的呈现,也对应了哲学上的“量变到质变”。
我们恨不得7天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让人生逆袭。然而现实是,21天都不一定能养成一个好习惯!
3.减少短期诱惑美国船王哈利在把事业传给儿子小哈利前带他去了一趟赌场。老哈利给了小哈利2000美元,并要求他留下500美元。
小哈利答应了。但是,年轻的小哈利很快赌红了眼。在“反败为胜”强烈的欲望诱惑下,把钱输得精光。小哈利打工挣了700美元,再上赌桌,决定留一半,但又输光了所有。小哈利非常沮丧。老哈利说:“你以为进赌场为了赢谁?是要赢你自己!控制住自己,你才是真正的赢家。”
终于有一次,小哈利在输到一半时,坚定地站起来,输了钱的他,带着赢家的心情离开了赌桌。后来,小哈利能不被输赢诱惑,始终在输赢10%之内坚决离场。老哈利终于放心地把公司交给小哈利,并告诉他:“能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如果做不到怎么办?那就远离诱惑。把棉花糖拿走,拒绝赌博——也就是远离诱惑,而不是挑战自己的“自控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4.树立长期目标延迟满足,就是要有耐心等到未来目标的到来,这时候,培养自己具备活在未来的状态就很有必要。
首先,我们需要对长期目标有明确的期待。这个期待一定不是拍脑门想到的,一定是经过慎重的思考、论证、推理出来的,这个期待一定是让自己拥有力量的。
其次,我们要笃信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虽然需要时间。一个人只有笃信自己的目标,才会付诸行动。很多人说自己有拖延症,其实根源就在于对于行动后的结果不确定。如果你发自内心的相信,这么做之后,你的收入可以翻十番,那么你还会拖延么?很多事情,做一点点是没有用的,因为大部分人也都会这么做。重要的是,能不能通过持续积累让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最后,我们要提前按照那个期待的结果行动、选择和思考。
这时候的你就能突破过往经历的限制,让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产生链接,目标更为专注和明确,从而可以真正抵抗即时满足的诱惑。
荐课
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收听
本文作者 |
项圱
本期编辑 |
小圱
参考文献 |
项目管理实践三法”之《心法:顶级项目经理的修炼之路》
特别敬告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