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作物杂志》办刊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2024-08-30 09:41阅读:
我给《作物杂志》办刊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这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退休多年的老头,最近去办公室报销药费,在走廊板车上看到散放着若干新出版的杂志,门卫说“可以自取”。我从中各选一册,即2024年《作物学报》第4期,《作物杂志》第2期。很漂亮,很厚实、很沉重!
翻阅之后,浮想联翩脑海里涌现一些往事和感想。
我和《作物杂志》还有一点渊缘。
1984年6月某日(即下放北京市回归中国农科学院5年之时),李竞雄副所长代表作物研究所的所务委员会,郑重约我谈话,建议让我负责主持即将编辑出版的《作物杂志》。我说:我刚承担农业部国家玉米高产研究重点课题,又受聘为农业部玉米科技顾问和北京市玉米顾问团副团长,任务很重。我有些犹豫。李竞雄先生立即说:没关系的,你办过《杂志》,有经验。你可以拿出1\2或1\3的时间“主办杂志”,所里另安排两人协助你。我经过认真思考,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答应接受此项重任。
直入主题。
十多年来我也曾在作物杂志发文。其中:2001年2月(第一期)发表我写的文章引人瞩目
“大玉米开发战略”,对当时“全国玉米面积是减少或增加有显著不同意见”
评论。立即被国家科委《内参》转发,又有其他内刊电台传播开去。我也成为农业部门召开会议的“座上宾”。接着我又在杂志发表
“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股值要飘红,玉米必当家”等有争议问题的文章。受到玉米界和科技界的关注,受邀为国家各类玉米会议演讲或投资会议做专题报告。
时隔5年。大约是2006年,我的另一篇文稿“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评介《玉米与资本主义》”,满怀信心的发稿给《作物杂志》。碰了个大钉子!新任杂志主编的赵明告知编辑说:“这玉米怎么能和资本主义联起来了呢?”瞎,姚编辑只好给我退稿了。
《作物杂志》办成学报了。从此我写文与《作物杂志》再也无缘了。
还记得有一次《作物杂志》编辑部召开编刊方针征求意见座谈会,谈及《作物杂志》编辑方针时,辛志勇所长发言:“作物杂志就是二学报,作物学报不用的稿子你们发表。”哈!这是啥“水平”?我立即发言反对把《作物杂志》办成“二学报”主张:指出“学报”和“杂志”这两种刊物必须各有自己的特点,“学报”主要是发表“科研报告”彰显“学术水平”的,有固定的编辑写作标准。而“杂志”是彰显“社会水平”的,发文或叙事可表扬或争议,要明确显示文章的“观点”,可争议、可批评。文字可长可短,绝不能把学报的编辑目的和格式照搬过来。
据传新任《作物杂志》主编赵明是从北京农业大学调入的,在学校人事关系很糟,名誉欠佳,无成果也无论著,在学校已经无法继续工作了。但通过“很不正常”的方式调入作物所。我曾去找过辛志勇所长质询。他只是含糊说有人推荐“很好”(有人知道隐情,可查)。“外来和尚会念经”,此人立即被任命为“主编”,《作物杂志》也逐渐改变成为“二学报”了,说得原则一点展示出的是作物所“领导水平”。
请看最近这两期杂志介绍:
2024年《作物学报》第4期列有150多个编辑委员;《作物杂志》第2期也的有近百名委员,以显示编辑“阵容强大、水平之高”?,还有一处请注意:《作物学报》的主编名叫万建民,但在编辑中也列有赵明的名字。在《作物杂志》的主编名叫赵明,但在顾问中也列有万建民的名字。哈!原来两家真是一家亲啊,发表文章也就相互补充、不分彼此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主办的《作物杂志》,在农业科学科技界曾有很好的声誉,受到读者欢迎。但这十几年来模仿《学报》的路子走下去,可以肯定读者迅速减少,发行量下滑。如果《作物杂志》也办成了“二学报”,那还不如出版成学报的《附刊》《论文集》。
我提出建议:《杂志》和《学报》不能混淆。《作物杂志》应立即停刊整改,已经排好的期刊改为《作物学报》(增刊或附件)。广泛征求办刊意见,办成全国一流的有自己特点的《作物杂志》
。
我已迈步九秩,大去不远!愿有生之年能看到广受全国农业界欢迎的《作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