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善变的,天冷了便开始怀念天热,天热的时候又骂天怎么那么热。 看到《旺角黑夜》的影评,自然想到香港,也想到香港的变化。
还记得第一次去香港还是在2003年,距千禧年不久,离回归时间也不算长。普通话还如同外语一般不为多数香港人所掌握。如果贸然用普通话问路会得到许多不同的反应,有迟疑、有戒备、也有热情。好在即使是开始的迟疑和戒备在清楚了用意之后,也会慢慢转变为热情。那个时候的香港人还会回问,“你从哪里来?来做什么?”那时候在香港还能感受到陌生人的友善。也能感受到香港领先内地的很多方面,对于去香港也是充满热忱的。
慢慢地进入2010年,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不仅限于经济),本人去香港的意愿也慢慢地扭捏起来。首先,去香港采购各类产品的价格已经不具吸引力。其次,香港的旅游资源也不如周边地区有优势。再者,香港人虽然越来越多地掌握普通话,但对使用普通话的人却越来越冷漠。面对说普通话的人多数时候是表现为不耐烦、嫌弃甚至厌恶。当然在“大圈崽”和“北妹”们埋单的时候还是能收获片刻笑容的。
也许会有人说金钱是通行证,香港人现实而拜金,所以面对金主会选择陪笑脸。但窃以为并非这么简单。二十多年前的内地同胞的经济实力一定不如10年及往后,但是香港同胞对我们的脸色却并不很难看。反而随着回归日久、交流日增,在内地局势及经济蒸蒸日上的阶段逐渐加深了龃龉,是何道理?难道不是“拜金”而是“仇富”吗?
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这样的片段,一位“善良小伙”满脸堆笑地到农民大爷大妈家“献爱心”,关心地问他们都靠什么过活?大爷说,“靠养几只牛羊”。小伙一脸同情又不失感伤地说,“那带我去看看吧”。当小伙面对草场上几千头家畜的时候,面色极其尴尬。回到大爷家,小伙又问“平时怎么放牧”。大爷掏出车钥匙按下开锁键,一辆路虎揽胜被激活。小伙面带难色匆忙离开,“献爱心”也就仓皇收场了。
不能说香港和小伙相似,因为本人对这个世界的见识仍然太少,这样的类比过于片面并不恰当,也失公允。只是暂时不知如何正确评价。
还记得第一次去香港还是在2003年,距千禧年不久,离回归时间也不算长。普通话还如同外语一般不为多数香港人所掌握。如果贸然用普通话问路会得到许多不同的反应,有迟疑、有戒备、也有热情。好在即使是开始的迟疑和戒备在清楚了用意之后,也会慢慢转变为热情。那个时候的香港人还会回问,“你从哪里来?来做什么?”那时候在香港还能感受到陌生人的友善。也能感受到香港领先内地的很多方面,对于去香港也是充满热忱的。
慢慢地进入2010年,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不仅限于经济),本人去香港的意愿也慢慢地扭捏起来。首先,去香港采购各类产品的价格已经不具吸引力。其次,香港的旅游资源也不如周边地区有优势。再者,香港人虽然越来越多地掌握普通话,但对使用普通话的人却越来越冷漠。面对说普通话的人多数时候是表现为不耐烦、嫌弃甚至厌恶。当然在“大圈崽”和“北妹”们埋单的时候还是能收获片刻笑容的。
也许会有人说金钱是通行证,香港人现实而拜金,所以面对金主会选择陪笑脸。但窃以为并非这么简单。二十多年前的内地同胞的经济实力一定不如10年及往后,但是香港同胞对我们的脸色却并不很难看。反而随着回归日久、交流日增,在内地局势及经济蒸蒸日上的阶段逐渐加深了龃龉,是何道理?难道不是“拜金”而是“仇富”吗?
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这样的片段,一位“善良小伙”满脸堆笑地到农民大爷大妈家“献爱心”,关心地问他们都靠什么过活?大爷说,“靠养几只牛羊”。小伙一脸同情又不失感伤地说,“那带我去看看吧”。当小伙面对草场上几千头家畜的时候,面色极其尴尬。回到大爷家,小伙又问“平时怎么放牧”。大爷掏出车钥匙按下开锁键,一辆路虎揽胜被激活。小伙面带难色匆忙离开,“献爱心”也就仓皇收场了。
不能说香港和小伙相似,因为本人对这个世界的见识仍然太少,这样的类比过于片面并不恰当,也失公允。只是暂时不知如何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