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2024-07-26 06:13阅读: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2024-07-19 08:30 发布于:北京市
《论语·学而》有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曾子一生著述颇丰,其倡导的内省、慎独的修养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修养的起点是直面自己,不断涵养自身德性。这要求时刻保持自省态度,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尚书·伊训》中即记载了伊尹的谆谆告诫:“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孔子反复讲“过,则勿惮改”,认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荀子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朱熹认为自省是一种“工夫”,且是一种“平日著工夫”,要时时“自去检点”。
历史上,谈及自省,尽管先贤们使用了内省、检身、自讼、自反、责己、省察等诸多不同词汇,但其基本含义是相通的,都是在鞭策人们正视自我,通过长期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改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自省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实践,有很多具体的实践方式。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荀子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是以人为镜。孟子以古代射礼为喻,“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与人交往中行有不得同样要反求诸己,是以事为镜。
先贤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省。有人将自省作为一门功课,每天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错即改。有人制订“省克录”“功过格”对照检点自身,以统计功过、存善去恶。有人坚持记日记,“自省愆尤”,明清时期吴与弼《日录》、孙奇逢《日谱》、曾国藩《日记》等都把自省作为重要目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此外,还有人以箴诫自省,即把箴言警句写成楹联、匾额、座右铭,触目所及、俯仰之间皆可自警自省。韩愈曾作“五箴”自讼自戒:以游箴自警勿“
既饱而嬉”,以言箴自警勿“呶呶以害其生”,以行箴自警勿“行与义乖,言与法违”,以好恶箴自警勿“于身不祥,于德不义”,以知名箴自警勿“内不足者,急于人知”。人们还以自省为主题入诗入画,在唱和酬酢、笔墨交往中,交相规诫,以友辅仁。这些自省方法,使自省既是内在道德追求,亦成为实践工夫,成为先贤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常态。
深刻的自省并不轻松,否则孔子也不会感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自省需要勇气,要自剖隐痛,揭开旧日伤疤,然后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更正?如何提升?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知耻、悔愧等情感,势必会产生暂时的疼痛。
但自省更是快乐的。对“君子”“大丈夫”等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让先贤拥有为学修身、自律自省的决心与毅力,拥有直面错误、问题的勇气与格局,拥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检视、反省的诚意与良知。先贤严苛自省,在省察中提升自己,修身近仁,收获的正是一种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将自律自省作为一种自觉,并在其中获得极大的快乐,成为君子自强不息的重要动力。
时至今日,能否拿出正视自我的勇气、坚定刀刃向内的决心,敢于认错纠错,既体现着人品胸怀,更考验着一个人的修养。自律自省,贵在自觉,贵在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我们每个人都应将自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吾日三省吾身”,经常问一问自己,在修身正己中不断提升修养、完善自我,如此方能成事成业。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大道知行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