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三道沟事件:看清朝如何处理朝鲜边民非法入境

2016-10-07 16:13阅读:273
从17世纪初开始,朝鲜人越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参赚钱,当时人参是高级商品。清建国后,朝鲜人在鸭绿江一带越境采参,大多结伙同行。因为关系到柳条边外山场的经济利益,清朝皇帝几次下发敕书,要求朝鲜严禁边民越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鲜王国咸镜道、平安道的边民数十人带着刀枪、鸟枪偷渡鸭绿江,越境采参,在三道沟(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一带与清朝士兵发生冲突,枪伤驻防协领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数人受伤。
图为清朝官员出使朝鲜

事件发生后,虽然冲突规模很小,双方伤亡也很少,却引发了康熙皇帝的强烈反应。清政府态度强硬,首先通过礼部发文要求朝鲜将犯人缉拿归案以待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将派出查使调查使用鸟枪击伤画舆图的清朝官兵的犯人,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强调要追究朝鲜国王疏于防禁的责任,也就是明示专案组和朝鲜国王要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
朝鲜国王派出2名文官为按核使,到鸭绿江沿岸地区搜捕犯人,前后抓捕入狱达数百人,押送至汉城(当时的朝鲜首都,今首尔)的也有近百,犯人越境处、原籍处地方官纷纷被捕,从郡级长官、军事主官,到道一级的官员,基本上一勺烩送解汉城候审。
另有部分官员先行自尽,如默许边民偷渡的厚州军官、土兵及佥使先后自杀。
对于程序方面,朝鲜君臣采取了拖字诀,先是以国王患病为由,要求免除郊迎礼。原来明清时期,朝鲜作为排名第一的藩属国,在上国派“天使”来到汉城城西的迎恩门时,要扎结彩黄帐殿,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鼓乐齐鸣,国王穿全套朝服率宗亲、百官在迎恩门内向“天使”鞠躬迎候。待将敕书供奉龙亭之后,国王才可与“天使”一同穿过迎恩门到王宫完成迎接大典。这就是全套的郊迎礼。
怕当众挨骂,国王托病拖没了郊迎礼,朝鲜君臣又到“慕华馆
”勾兑国王不参加“会审”,其中花了多少钱贿赂咱无从知晓,只知道清朝使臣坚持要求,审讯的最后一天,国王一定要出现。毕竟康熙皇帝有明文要求。
图为朝鲜第十九代君主——肃宗李焞
朝鲜肃宗李焞虽然不情愿出场,对于犯人的定罪主张却非常坚决,提出放鸟枪的6名主犯处斩、妻子为奴;其他越境者19名因同参越境亦处死;地方官分别处以革职流二千里、降等二级或五级。
清朝查使满意之余,要求朝鲜国王拟定一份谢罪书,不过朝鲜三公“楹外自请受罚”。清使退而求其次,让国王用言语表示谢罪,国王道:“边民犯法潜越放鸟枪伤害官人”,“非敢有一毫漫忽之心,而事至于此,莫非禁令不严之致,今奉皇敕惶悚罔措”。
清政府最终对朝鲜国王罚银二万两。
朝鲜随即制定防止边民越境的条例,实行近二十年的禁参政策。禁止西北边采参,并规定西北边犯越者不论采参还是狩猎,也不论是首倡还是随从,一律在境上枭示。为了防止边民潜入废四郡地区采参,在废四郡1000余里地方加设把守100处。还将这次事件的越江处厚州郡,从行政建置中抹掉,将军民人等全部撤出。
三道沟事件为清朝对朝鲜人越境问题严重交涉的典型事例,显示了清朝处理这一问题时严厉的一面。 经过“三道沟事件”对朝鲜政府的严厉惩戒,使其自觉对边境军民进行约束,保障了边境线的大体稳定,令“窃地”这样的行径,直到甲午战争前后,方才复苏。
三道沟事件——看清朝如何处理朝鲜边民非法入境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