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初开始,朝鲜人越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参赚钱,当时人参是高级商品。清建国后,朝鲜人在鸭绿江一带越境采参,大多结伙同行。因为关系到柳条边外山场的经济利益,清朝皇帝几次下发敕书,要求朝鲜严禁边民越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鲜王国咸镜道、平安道的边民数十人带着刀枪、鸟枪偷渡鸭绿江,越境采参,在三道沟(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一带与清朝士兵发生冲突,枪伤驻防协领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数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虽然冲突规模很小,双方伤亡也很少,却引发了康熙皇帝的强烈反应。清政府态度强硬,首先通过礼部发文要求朝鲜将犯人缉拿归案以待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将派出查使调查使用鸟枪击伤画舆图的清朝官兵的犯人,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强调要追究朝鲜国王疏于防禁的责任,也就是明示专案组和朝鲜国王要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
朝鲜国王派出2名文官为按核使,到鸭绿江沿岸地区搜捕犯人,前后抓捕入狱达数百人,押送至汉城(当时的朝鲜首都,今首尔)的也有近百,犯人越境处、原籍处地方官纷纷被捕,从郡级长官、军事主官,到道一级的官员,基本上一勺烩送解汉城候审。
另有部分官员先行自尽,如默许边民偷渡的厚州军官、土兵及佥使先后自杀。
对于程序方面,朝鲜君臣采取了拖字诀,先是以国王患病为由,要求免除郊迎礼。原来明清时期,朝鲜作为排名第一的藩属国,在上国派“天使”来到汉城城西的迎恩门时,要扎结彩黄帐殿,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鼓乐齐鸣,国王穿全套朝服率宗亲、百官在迎恩门内向“天使”鞠躬迎候。待将敕书供奉龙亭之后,国王才可与“天使”一同穿过迎恩门到王宫完成迎接大典。这就是全套的郊迎礼。
怕当众挨骂,国王托病拖没了郊迎礼,朝鲜君臣又到“慕华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鲜王国咸镜道、平安道的边民数十人带着刀枪、鸟枪偷渡鸭绿江,越境采参,在三道沟(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一带与清朝士兵发生冲突,枪伤驻防协领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数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虽然冲突规模很小,双方伤亡也很少,却引发了康熙皇帝的强烈反应。清政府态度强硬,首先通过礼部发文要求朝鲜将犯人缉拿归案以待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将派出查使调查使用鸟枪击伤画舆图的清朝官兵的犯人,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强调要追究朝鲜国王疏于防禁的责任,也就是明示专案组和朝鲜国王要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
朝鲜国王派出2名文官为按核使,到鸭绿江沿岸地区搜捕犯人,前后抓捕入狱达数百人,押送至汉城(当时的朝鲜首都,今首尔)的也有近百,犯人越境处、原籍处地方官纷纷被捕,从郡级长官、军事主官,到道一级的官员,基本上一勺烩送解汉城候审。
另有部分官员先行自尽,如默许边民偷渡的厚州军官、土兵及佥使先后自杀。
对于程序方面,朝鲜君臣采取了拖字诀,先是以国王患病为由,要求免除郊迎礼。原来明清时期,朝鲜作为排名第一的藩属国,在上国派“天使”来到汉城城西的迎恩门时,要扎结彩黄帐殿,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鼓乐齐鸣,国王穿全套朝服率宗亲、百官在迎恩门内向“天使”鞠躬迎候。待将敕书供奉龙亭之后,国王才可与“天使”一同穿过迎恩门到王宫完成迎接大典。这就是全套的郊迎礼。
怕当众挨骂,国王托病拖没了郊迎礼,朝鲜君臣又到“慕华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