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曾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你想到了啥|豫记
2018-07-13 10:27阅读:
爆米花在城市简直到处都是,尤其电影院旁边,是看电影的标配。而在过去,这种小吃没有这么洋气的名字,人们叫它炸玉米花,一台机器,一袋袋玉米,“嘭”的一声就变成了爆米花。
武国珍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炸玉米花,有多少讲究?
炸玉米花吃过吗?
门外传来一声“嘭”的巨响,不用问十之八九是炸玉米花的声音,出去一看果不其然。
围观的人不多,与以往不同的是,三三两两多为年轻人,或者貌似家庭主妇,几乎没有小孩。
没有问炸一锅多少钱的,都是问多少钱一袋,闲闲散散,自得其乐。
但多是穿着时尚、说说笑笑的过客,他们也不讨价还价,付了钱拿起一袋就走,一边说笑一边吃。
说起炸玉米花得先说说炸玉米花用的玉米。
玉米是炸玉米花的主要成分,河南人叫玉米、包谷,山东人叫苞米,东北人则叫它棒子。
玉米在我国大约有470年的栽培历史,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麦,为重要谷物之一。
在河南,玉米的吃法大致有做馍、熬玉米糊糊、蒸玉米、煮玉米、烧玉米等等,当然还有炸玉米花。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玉米几乎是当时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比如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饼子、玉米面锅盔等等。
80年代末到90年代,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小麦产量的日渐提升,人们开始以食用小麦面为主(俗称好面,用小麦面做成的馍叫好面馍),玉米面逐渐淡出老百姓的餐桌。
在农村,产出的
玉米也不再用来食用,而是用来喂家畜、家禽或者出售换成钱。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到杂粮的营养价值,尤其是玉米,据说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于是,用玉米或者说以玉米做成的食物又逐渐走进人们的餐桌,只不过较之以往讲究的是粗粮细作。
再说说炸玉米花用的锅。为铁制品,椭圆形,肚子大,口小。不知道它具体叫什么,索性直接叫它炸玉米锅。
至于啥原理也说不清楚,反正把玉米倒进去封住口在火炉上烧一会,再让它们蹦出来就成玉米花了。
据说外国叫它粮食扩大器,你别说还挺形象的。
炸玉米锅烧的燃料以前是合成煤泥,后来改烧煤核(这里念hu,煤块),再后来烧的是碳,既方便又卫生。
扇炉子过去是木制的风箱,拉起来呼啦呼啦很有节奏,俗称拉风弦。
后来用手摇吹风机,而当下融入了现代科技,用的是电动吹风机,甚至转炸锅也不再用手了,而是电动的,这就最大限度把人给解放出来了。
炸玉米花是小孩子的最爱
头一锅不要钱
记得小时候,每当村里来了炸玉米花的,围观者里最多的永远是小孩儿。
但往往是围的人多,而真正要炸玉米花的却很少,多数是凑热闹的。
那时候粮食多珍贵呀,尤其玉米,是家家户户的主要口粮,谁舍得随意“作践”,况且炸一锅还得掏5分钱的加工费。
尽管这样,终究还是有人炸的,否则这行当早就没人干了。
炸玉米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到哪个村炸,头一锅是不要钱的。
首先,头一锅是刚生的炉子,煤湿,火候不好掌握,炸出的玉米花不是过火就是夹生,没法问人家要钱。但也有头一锅就炸出好玉米花的,那也不能问人要钱,得按规矩来。
其次则是感谢你第一个来捧场,万事开头难嘛。
再次则是头一锅等于你给他做了广告,“嘭”的一声响,全村就都知道炸玉米花的来了,纷纷跑出来凑热闹。
那时候走街串巷做生意的都很穷,因此炸玉米花用来蹦玉米的布袋由于使用时间长早已千苍百孔,破烂不堪但仍将就着使用。
每蹦一锅玉米就会从布袋子破洞处漏出许多,看热闹的大人小孩儿(多数是小孩儿)就呼啦一下冲上去抢拾。
于是,炸玉米花的人就出来又是推又是骂,拼命护着,场面好不热闹。
不过,到底是寡不敌众,最终还是有不少散落的被抢了去。
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炸玉米花不管蹦出多少也没人抢拾,往往是炸玉米花的走后,地上留下一片白花花的玉米花无人问津,甚是可惜。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炸玉米花的蹦玉米时那一连贯动作:只见那炸玉米花的微微低头一看炸玉米花锅上的表时间到了(过去我以为是时间表,后来才知道是压力表),左手握住怀里摇把一头,右手拿一根铁管儿(或钢管)插进炸玉米花锅另一头的孔眼里,接着两手同时用力提起炸玉米花锅稳稳地放到布袋子一头的铁架子上。
之后抬起右脚踩住炸锅,右手的铁管从炸锅一头抽出再插进封闭阀门把手上,完了大喊一声“都把耳朵捂上”,随后右手右脚同时用力,“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烟雾瞬间腾起,将炸玉米花的连同那炸锅一起淹没。
动作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一如战场上果敢勇猛的炮手。
5分钱能炸一锅
家里孩子总抢着吃
那时候炸一锅玉米花要5分钱,后来有人改进了工艺,在玉米上加一点糖精,这样炸出的玉米花是甜的,更好吃,不过得再加5分钱。
炸玉米花讲究先来后到,按先后顺序排好队,当然不是人排队而是用各种装着玉米的器皿排队。
炸玉米花一锅装多少是有限量的,多了不行。
至于装多少得依据炸玉米花的专用器皿来衡量,多出部分你拿回去,一点也不含糊,因为装多了炸出的玉米不开花,没法问人家要钱。
玉米粒也必须是干的,湿了不行,炸不开。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竹篮,炸一锅玉米花刚好装满一竹篮,提回家慢慢吃。
大人们一般是舍不得吃的,都留给小孩儿吃。
上学了衣服口袋里装一些下课了吃,放学了再装一些出去玩。
那时候,几乎家家小孩儿都多,如果大人不加以控制,一锅玉米花也吃不了多久。
像我们家兄妹六个,若偶尔父母“开恩”炸一锅玉米花,则都抢着吃,生怕自己少吃一点。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大多不忍心控制,吃就吃吧,反正都是填到自己孩子肚子里了。
如今炸玉米花的城市多于农村。
我所工作的城市,光我知道的就有两个地方,几乎每隔几天就有炸玉米花的来,生意很红火。
过去炸玉米花是5分钱,现在是5块钱,整整涨了一百倍。
在城里,家中有玉米的很少,于是炸玉米花的就自带玉米,炸一锅要10块钱。
还有就是炸一锅论袋卖,一小塑料袋2块,一锅玉米花可以装七、八小袋,除去成本,利润相当可观,这也许是如今炸玉米花的都愿意往城里跑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现在炸玉米花不单单只炸玉米花,还能炸大米花甚至小米花,而且制作工艺也大大改进,兼做一些大米糕之类,很招那些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城里人喜欢。
现在超市里还出售一些盒装的炸玉米花,据说味道不错。
有一次我尝了一下,虽然味道也不错,但仔细品品,却找不到儿时炸玉米花的味道。
如今,每当看到炸玉米花的,眼前总会浮现出小时候抢拾玉米花的情景,心头不由一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武国珍,河南省邮政分公司许昌市建安区分公司蒋李集邮储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