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服饰专栏:从CAUL谈中国的“髻”

2017-12-19 17:43阅读:
​为时尚芭莎公众号所写
巴伦比亚女艺术家Adriana Duque从2011年始,创作了一系烈名为Icons的摄影作品,作品中的小女孩打扮地模样古典,头上戴着装饰珠宝外形华丽的耳机,据Adriana Duque本人讲,她创作这个主题想表达的意思是,今天有很多孩子,过份沉迷于电子产品,以至于与真实的世界分割,“rob kids of their social skills”。不过在作品,耳机的设计,明显借鉴了中世纪贵族女性的 caul headdress。
Icons 2011

Icons 2011

1490~1500 一张画里头戴caul headdress的女子 大英博物馆藏

1995年《勇敢的心》中苏菲玛索扮演的伊莎贝拉王后造型里的caul headdress

caul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大网膜,而服装中则是用来指来那类编织或使用华贵的珠宝以及金银制成的罩于发髻上的网状物。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女性流行着各式各样的 caul headdress,它们通常
会搭配各种帽子和头巾等等。
15世纪意大利女性的caul cap

中国服饰专栏:从CAUL谈中国的“髻”
​Isabelle de Borchgrave用纸艺复原的画家 Bronzino的1544年的肖像作品佛罗伦萨公爵夫人Eleanor of Toledo服装的caul
Caul与帽子和头巾的搭配 分别来自十六世纪和十五世纪的肖像
无独有偶,与文艺复兴差不多时代的中国的明朝,女人们也在使用着各式各样与Caul类似的东西。不过中国人通常称它们为“鬏髻”,其实就是假髻的意思,我们通常对古代女性的发髻会有这样的迷思,那就是她们的头发都是梳出来的,但事实会告诉你,这是很大的误解,早在上古时代的周朝,称为追师的官员,他的责任就是打理周王后的首饰,其中就包括了三等的假发:幅、编、次。这些套放到今天就是按隆重的程度的完整的假发和局部假发。中国古代的假发种类很多,从真人的头发,到木制品,织物制品到动物的毛发等等,但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都称为髻。
中国服饰专栏:从CAUL谈中国的“髻”
唐高宗至武后时期阿斯塔那出土的女俑头上的髻,按唐代出土实物为木质假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而发展到了明代,明代女性已经并不满足于以上这些材质了,明代女性大量使用金丝与银丝编织外形不同的头髻,在当时,头发编的髻是受到鄙视且不上档次的东西,比如写于明中晚期的《金瓶梅》中,与西门庆暗通款曲的仆人的妻子宋蕙莲,就缠着西门庆给她定做银丝鬏髻,并嫌弃地把头发制作的假髻,贬之为“头发壳子”。
明代的金丝鬏髻 南京博物馆藏

明代银丝鬏髻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鬏髻一开始,是用金银丝编一个内胎,外面再罩上极细的黑纱,早期的鬏髻形状类似一个圆锥形罩在梳好的发髻上,顶尖向前倾斜。接着顶部变圆,在正德至嘉靖时代,女性的鬏髻形状较之前变大,而且鬏髻已不再时兴外观上使用黑纱,而是金银本身的材质,奢侈的鬏髻,本身就镶嵌各种珠宝,女性戴上后头上仿佛顶着一座宝塔一般,这种鬏髻也被称为金宝髻。
明代早期的尖头鬏髻 图自《真武灵应图册》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头戴鬏髻的宫人 图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代的金宝髻 上为徽州容像,下为湖北博物馆藏

由一些男式头巾和帽子发展出来的鬏髻(女冠) 靳春博物馆藏

明代的金质镶宝石女冠 云南省博物馆藏

明代唐寅《孟蜀宫伎图》中戴冠子(髻)的宫人 事实上有现实明代女性冠髻的影子
​另外,当时还流行另一类鬏髻,这类鬏髻有人形容像官帽一样,里面用铁丝做帽胎,在侧面看显得扁而高耸。
明代中晚期所绘的油画中头戴鬏髻的女子 广东兴会博物馆藏
​而到了万历之后,鬏髻有两个走向,一方面鬏髻的体积较之前缩小很多,重点是当时女性的发型,日渐偏向于高鬓低髻,所以鬏髻有时候甚至挂在了后脑,在正前方基本看不见,这种很小的鬏髻,《聊斋》中有一个故事,说主人公与一群狐仙喝仙,其中一位摘下头上的髻子来盛酒喝,明末清初的鬏髻不足拳头大小,倒的确很适合用来喝酒的。
明末的梁髻 南京市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高鬓低髻

明末的银鬏髻 仅杯口大小 湖南省博物馆藏
​鬏髻一直发展到了清代的乾隆时代,《扬州画舫录》中提到当时的扬州流行的假髻就有蝴蝶髻、望月髻、花篮髻、折颈髻、罗汉鬏、懒梳头、双飞花、倒枕松等,名字是各异其趣,遗憾的是没有图录,现在也很难了解具体是指哪些款式了。而到了近代以来,鬏髻则像一道远逝的风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