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甘肃佛教石窟述要

2017-02-25 10:01阅读:
莫高窟第323窟(初唐)中留存有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
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两汉之际,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今甘肃省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西接西域,东连长安,成为我国较早接触佛教的地方之一。在敦煌悬泉置遗址中出土了带有“浮屠里”字样的汉代简牍,证明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河西地区。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中留存着战争场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众困苦,百姓为寻求今世的精神慰藉和来世的轮回解脱纷纷信仰佛教,各族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也大力宣扬佛教,佛教因而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位于丝路咽喉要道的河西凉州地区和当时的中原王朝的京都地区成为了佛教发展的中心,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中外高僧们如竺法护、鸠摩罗什、昙无谶等常在敦煌、凉州停留译经、传道。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也在此时兴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甘肃地区保存了许多开凿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甘肃省现存大小石窟205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
玉门昌马石窟、肃南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及金塔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等。
甘肃省主要石窟分布图
其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的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宋、西夏、元各代的修建,现存洞窟735个,彩塑24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北区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崖壁上,现存窟龛216个,保存有西秦至元、明时代的造像近800尊,壁画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及大型摩崖石刻4方、石碑1方等。第169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墨书题记,是中国现存有明确文字纪年时代最早的洞窟。
炳灵寺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始建于后秦,后经过历代的开凿扩建,现存窟龛211个,大大小小的造像7200余尊。麦积山的雕塑内容丰富,以细腻精致见长,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
以上三座石窟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千佛洞、榆林窟、天梯山石窟、北石窟寺保存了大量各个时代精美的塑像和壁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阳北石窟寺
如果把丝绸之路比作一条熠熠生辉的金线,那么甘肃的各个石窟就像是一颗颗串在这条线上的璀璨珍珠。这些石窟同处丝绸之路上,在各个时代,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天梯山石窟
十六国时期,河西作为佛教中心之一,较早地出现了石窟寺。莫高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都保存有十六国时期的洞窟,天梯山石窟可能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凉州石窟”,对后来中原石窟的营建产生过重大影响。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窟内有佛龛24个,绝大多数为西秦时期所造,其中第6龛有“建弘元年”题记。在这些洞窟中的塑像和壁画风格拙朴浑厚,具有浓郁的西域艺术特色,如莫高窟北凉壁画人物造型均采用西域式晕染法(即凹凸法)来表现人物面部和肢体的立体感,还有长卷发垂肩的菩萨、希腊爱奥尼式柱头的龛柱,都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最初面貌。
建造于北魏时期的莫高窟第257窟就是中心塔柱窟
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更加频繁和深入,南来北往的使者们不仅将西域的艺术文化带到了中原,也把中华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丝路沿线。从这一时期甘肃石窟的开凿可见一斑,魏晋时期是甘肃各大石窟开凿的一个高峰,此时比较流行的中心塔柱窟,是受到了印度“支提窟”的影响。在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之后,云冈石窟兼具汉代传统艺术和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独特艺术风格对国内各大石窟都造成了影响。到了北魏晚期,由于统治者推行汉化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风靡于各大石窟,在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的相应洞窟中均有体现。
莫高窟第292窟菩萨塑像衣裙上的莲花联珠纹
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交往的鼎盛期。国力的强盛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统治者的重视为丝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据记载,隋炀帝于公元大业五年(601年)亲临河西,在张掖召见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者,举办贸易盛会。在莫高窟隋代洞窟胁侍菩萨的华丽的裙摆上,可以看到来自波斯的联珠狩猎纹。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由丝绸之路经中亚往印度取经、讲学,更是促进了中印佛教和文化的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寺观壁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甘肃石窟的辉煌时期,仅莫高窟隋唐时期的洞窟就有300多个。由于相互交流的频繁和深入,佛教艺术所表现的面貌也更为相似。这一时期洞窟壁画的主要内容为经变画,这些绘制精美的经变画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与文献所记载的当时两京寺观壁画相符合。塑像的制作也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塑像比例协调,姿态优美,人物特色鲜明,如莫高窟第45窟中的一组造像,释迦庄严肃穆,迦叶老成持重,阿难温顺恭谨,胁侍菩萨躯体呈S型,优雅端庄,天王雄健威武。麦积山第5窟中的唐代塑像也与莫高窟唐代塑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吐蕃侵占西域,北方地区战火不断,丝绸之路逐步走向低谷。中原与河西地区的交往受到限制,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靠近中原地区,与中原一带佛教石窟关系更为密切。而位于河西的莫高窟、榆林窟在吐蕃时期和归义军统治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的营建活动依然活跃,保留了大量晚唐、五代、宋时期精美绝伦的壁画。
西夏至元代时期敦煌石窟中的精品画作《水月观音》
西夏至元代,在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留下了不少雕塑和壁画作品。榆林窟第2窟中的水月观音尤为著名,绘制于西夏时期,画面中月色朦胧,观音悠闲自若,营造出情景深旷的意境。明清以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及河西各石窟都有对前代洞窟重修重绘的情况。
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这些散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小石窟,历经千余年,跨越三千余里,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来自西域的佛教艺术和来自中原的传统艺术在甘肃石窟中交互融合,形成了辉煌灿烂的甘肃石窟艺术。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