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老师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外感验案一则
余文静 整理
初诊:2024年2月29日。胡某,26岁。感受风寒1日,现测耳温37.6,咽痛,浑身酸痛,少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中医诊断:太阳伤寒。
辨证:风寒湿相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
方药:桂枝附子汤加味。
桂枝6g淡附片6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5枚 射干6g
僵蚕10g,2剂。
二诊:2024年3月2日。浑身痛除,今测耳温36.9,咽微痛,余症皆愈。
按语:桂枝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不呕不渴,病在表,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本案患者诉主症在身酸痛,湿性重浊,阻滞经络,可推知其风湿相博在经,身微热,有一分发热便有一分表证。故与桂枝附子汤,为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二诊身痛即除。
余文静 整理
初诊:2024年2月29日。胡某,26岁。感受风寒1日,现测耳温37.6,咽痛,浑身酸痛,少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中医诊断:太阳伤寒。
辨证:风寒湿相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
方药:桂枝附子汤加味。
桂枝6g
二诊:2024年3月2日。浑身痛除,今测耳温36.9,咽微痛,余症皆愈。
按语:桂枝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不呕不渴,病在表,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本案患者诉主症在身酸痛,湿性重浊,阻滞经络,可推知其风湿相博在经,身微热,有一分发热便有一分表证。故与桂枝附子汤,为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二诊身痛即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