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汉语有没有礼貌?

2015-05-31 21:48阅读:1,188
【51】汉语没有礼貌?


【实战问题】
丁老师在对一个韩国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在某次课上,该学生说:“韩语中有复杂的敬语系统,而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看来,汉语好像是没有礼貌的语言。”如果你是丁老师,你准备如何回应?
【观点碰撞】
敬语是语体的问题吗?
刘颂浩:语体应该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特征吧,不同语言的具体表现不同而已。
蒋楠:个人认为,首先,能提出这个问题的韩国学生,汉语水平应该已经不差了。已经从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上升到了得体性。其次,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词语和结构,使语体变得正式,使表达变得高雅。另外,我推荐大家读一读冯胜利老师一些关于书面语、语体、庄雅度方面的文章。
表达尊敬的方式不同而已
朱勇:汉语虽然句子后面没有敬语作为结语,但是有独立的礼貌敬语词,是个独立的系统。不同的语言,表达礼貌的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韩语有敬语系统,可以通过形式化的东西很好地根据身份、地位、场合等等进行礼貌表达,而汉语虽然没有敬语系统,但汉语也有一套表达礼貌的方式,没有敬语系统丝毫不影响中国人礼貌、得体的表达。语言本没有高下之分,表达清楚、对应得体就好。
秋瑗
SPAN>:非常赞同朱老师说的!语言是种工具,工具本身并不自带情感色彩,就好像我们不能说这把剪刀很热情,那把锤子很冷漠一样。相比而言,即使汉语没有复杂的敬语系统,使用者却依然可以进行礼貌而得体的表达,这是不是更体现出汉语系统的高效优质呢?
刘仙佑:汉语敬语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用大量的敬谦词来表现;而韩国语的表现方式比较独特,除词汇手段外,还可以用丰富的格助词和词尾表现出来。韩国语的敬语之所以比汉语发达,全在于用这些独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敬语体系。孟柱亿教授在澳门科大的讲座中也提到这是中韩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之一。另外,汉语敬语的语法手段也确实比较匮乏,它仅靠句型、语气以及重复的方式来表现;而韩国语则用其丰富的附加成分。我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汉语和韩国语的语言类型不同。因为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韩国语属于黏着语,形态丰富。
曹丽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代代相传。语言同时也是保持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世界上的5000余种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各异的生活方式,它们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虽然汉语不具备韩语那样完整的敬语体系,但这并不代表汉语是没有礼貌的语言,汉语也有自身表达礼貌的特殊方式。
如何展示汉语的礼貌性?
金雄:我会给学生看两封信。一封是我给导师写的,另一封是我给同学写的。这样学生会发现原来汉语是一个很有礼貌的语言。
孙岩:既然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的汉语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而且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我会请他以“汉语中的敬语”为题做一个小的研究,汉语资料、韩语资料都可以。相信通过自己的调查他一定可以得出恰当的结论。


【理论广角】
汉语中隐性的礼貌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语言的文雅,在交际中常常大量使用礼貌语。所谓礼貌语,包括谦辞、敬辞、套语、婉辞等等。谦辞如“鄙人”、“在下”、舍间”、“舍下”、“寒舍”等;套语如与朋友分手时说的“珍重”、“珍纳”,请人接受馈赠时说“笑领”,接受他人馈赠时说“拜领”,别人为自己花钱时说“破费”、“破钞”,请人任职时说“屈就”、“俯就”;敬辞如“殿下”、“阁下”、“足下”、“侍者”之类;婉辞如称死为“长眠”、“永眠”、“百年”、“谢世”,称上厕所为“告便”、“净手”,称舍弃为“割爱”,称考学不中为“名落孙山”。这些礼貌词语是表示礼貌的显性方式,但随着等级制度的消亡,汉语中这些礼貌词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同时,另一种隐性的礼貌表达方式逐渐凸显出来,即“小量策略。“小量策略”主要通过“VV”、“V一V”、“(一) 量词”、“两 量词”、“三五 量词”、“一 不定量词( 一点/一些)有点儿 adj.、“adj. (一) 点儿”等方式表达。
单宝顺、齐沪扬(2014)对“小量策略”在各种句式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例如在祈使句中,“麻烦你帮我仔细核对一下数字。”比“帮我仔细核对数字!”礼貌;“这件事情很重要,请你说得详细一点。”比“这件事情很重要,你得说得很详细”礼貌;“你去吃饭,顺便帮我捎两个包子回来”比“你去吃饭,顺便帮我买包子回来”礼貌;“不好意思,我得先去一下洗手间”比“不好意思,我得先去洗手间”礼貌;“你先回去吧,我去买两本书”比“你先回去吧,我去买书”礼貌。
【延伸阅读】
1. 董明.汉语中的礼貌语.世界汉语教学,1987(2).
2. 单宝顺、齐沪扬.从“小量”意义看汉语中“礼貌原则”的隐性表达,汉语学习,2014(10).
3. 单宝顺、肖玲.“一下”与礼貌原则,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Liang, W., Shi, Y.M., & Huang, Q.L. (2014). Model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as an evolving network,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93, 268-276.

5. Zhang, H. et al. (2013). ERP correlates of compositionality in Chinese idiom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Volume 26, Issue 1, 89-112.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