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圐圙”就是“库伦”?来自于蒙古语?

2012-08-07 22:37阅读:21
山西方言里有一个词很特别,就是“圐圙”。音 lüè (音似“哭略”)。
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就是把“四面八方”围在一个围子里。一般指用什么东西如土墙、树木围起来的一块空地,引申为院子和村镇,甚至是城市。





“圐圙”就是“库伦”?来自于蒙古语?X

临县圐圙赵氏牌坊
“圐圙”就是“库伦”?来自于蒙古语?


临县圐圙戏台

有学者把“圐圙”解释为:
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多用于村镇名。如 马家圐圙 (在 内蒙古 )。今多译作“库伦”。
而且山西或内蒙一些走西口的人过去就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叫做“撒柴大库伦”。
我不懂蒙古语,“圐圙”虽然是后起的字,但绝对是汉语。“圐圙”就是“圈”的分音词,山西方言及全国各地的方言里都有很多的“分音词”,如:
圪拦——杆,卜浪——棒,圪料——翘(弯曲),得料——调。
著名的元代睢景臣的元曲《哨遍•高祖还乡》里就有这种分音词的运用: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正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其中的“胡阑”就是“环”,“曲连”就是“圈”。“白胡阑”就是白环环,“红曲连”就是红圈圈。
这里的“曲连”实际就是“圐圙”。因为方言发音的不同,造成了分音词的不同。
汉代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圈”的:“養畜之閑也。从囗卷聲。”(渠篆切),王力先生“圈”字的上古拟音为:[giuan]。属于平声先韵群母[g声母]合口三等字。由于浊音清化,[g]声母的平声字演变为[k']声母,进而演变为[tφ']声母,今天的“圈”音变为[tφ'yan](即拼音quan)。“曲连”则是现代音的分音词,(曲,上古音giok)而“圐圙”则是中古音的分音词,在山西方言里yan韵母都读了[yE],所以“圐圙”的“圙”,由luan,变成了lue,今天的山西方言里“圈”音[tφ'yE],似普通话的“缺”。正是这点区别,使得很多人以为“圐圙”是蒙古语的译音,实在是大大错了。今天临县白文镇有个小村庄就叫“圐圙”,如图:
“圐圙”就是“库伦”?来自于蒙古语?
山西吕梁临县一村名

今天山西的一些地方,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圐圙”,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思是要套住这小宝贝的生命,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其功能相当于盛行于中国各地的长命锁,但这是可以吃的“长命锁”。而这种风俗青海也有,却叫”炕曲连眼曲连是女眷们看望产妇时必不可少的礼物。看望生了男孩的产妇时,曲连中间不挖眼;看望生了女孩的产妇时,曲连中间要挖圆孔。如图:
“圐圙”就是“库伦”?来自于蒙古语?
山西的面食“圐圙”

“圐圙”就是“库伦”?来自于蒙古语?
青海的面食“曲连”
“圐圙”就是“曲连”无可置疑。实际上“曲连”这个词,不光在西北地区有,在河南、山东、湖北及江浙都有,如把“地皮菜”叫做“地曲连”。尤其是“地曲连炒鸡蛋”,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喜欢吃的一道菜。河南有的地方把“地曲连”叫做“地气略”,与山西方言的后一个字音同。如图:
“圐圙”就是“库伦”?来自于蒙古语?
由此可见“圐圙”就是“曲连”、“气略”,也是“库伦”,就是“圈”的意思。方言的不同造成了词汇的差异,实际上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把“圈”用作地域、城的意思了:
扬雄《太玄云:大圈闳闳小圈交之。
东汉的《淮南子》云:“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
附:
《民国六年临县志》:“护宅地曰圐圙。”(临县音似锅略儿)
今天山东有地方把土或砖垒的锅灶叫“ku luo”。
河南、陕北方言中也有这个词。除了做圆圈”、“范围讲以外,还可以做动词,如将某东西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读kuo luan。做名词时一般加儿化音,读ku luer。如“月晕”,说月亮四周有个圐圙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