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贝多芬音乐杂感

2018-03-26 10:45阅读:
贝多芬音乐杂感
张东伟
2018326

191年前的今天(1827,3,26),贝多芬逝世。一位传记作家在贝多芬葬礼上这样写道:“大师的生命结束了,但贝多芬时代才刚刚开始”。是的,191年过去了,现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分钟不在演奏着贝多芬的音乐。据统计,贝多芬也是全球古典音乐中拥有最多听众的作曲家。“乐圣”已成为贝多芬的代名词。从我在30多年前开始听贝多芬,我从未感到贝多芬音乐是“西方音乐”。当代最著名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的巴伦博伊姆就说过:Beethoven is for all(贝多芬音乐是面向所有人的)。
听古典音乐30多年来,从古典派到浪漫派,从德奥到俄罗斯、法国等作曲家的无数作品,也确实在不同时期,我都曾醉心于不同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但是,听了这么一大圈后,现在还是感到贝多芬音乐仍是我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真正的精神家园,像周游了世界后还是觉着自己的故乡才是归宿似的。
贝多芬音乐是什么?古典音乐是人类精神先哲们所创造出的最高艺术世界,是人性中美好的体现。贝多芬与其他作曲家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就是不但激发了人性中所有优秀的元素,而且最和谐地融为了一体:热情而不失高雅,喜悦而不失崇高,温情而不失智慧,激情而不失理性,庄严而不失幽默……听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有人说是温情的,但何尝不是青年人固有的憧憬和奋斗精神?有人说由于贝多芬早年生活痛苦、耳疾折磨,所以他的音乐总“快乐不起来”,但你去听听他的《A大调第1
2钢琴奏鸣曲》Op26,在第三乐章沉重庄严的《葬礼进行曲》后,第四乐章却是那种一尘不染的童贞般天真的欢快。对于一个成年人,世上有多少这样的精神彻底自由的欢乐?无数作曲家创作了多少风靡的舞曲,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也被一些人称为“舞蹈”交响曲,但这首交响曲中所洋溢着的洒脱和幽默,岂是舞曲中的单纯娱乐所能比拟?而像他的晚期作品,如《第12弦乐四重奏》(Op127)的第二乐章,与其说是却是一个诗人的吟唱,不如说是哲人的反思的……。
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给出了人类最理想的社会体制(但却是乌托邦),而贝多芬音乐在我看来就是创造了人类最理想、最全面的精神世界,包罗万象,美不胜收。欧盟选择贝多芬的《欢乐颂》作为欧盟的盟歌(曲),是必然的,也是唯一可选的。
我丝毫听不出有人说贝多芬音乐中有什么“痛苦、暴怒、呐喊、狂暴”等的东西,我觉着那是乐评人的亵渎,是人性中以俗度雅、以恶度善式的评论。我听贝多芬,从一开始就感到贝多芬音乐就不是他个人生活境遇、情感的写照和发泄,而是人性中最普遍的高尚元素的反映(所以他才不仅属于西方音乐,而是全人类的音乐)。我也很反感某些乐评人动辄把贝多芬某部作品与其写作时的个人生活境遇和状况联系来“解释”。当代著名钢琴家布伦德尔就说过,不能把作曲家的作品和其个人生活境遇混为一谈,比如他在谈莫扎特音乐时就说,应把音乐家从其作品中“大隐隐于市”。伟大的音乐作品从来不是写个人的情感发泄和境遇。这正是所有伟大的音乐作品的特征。
按通常的划分,贝多芬是从古典派到浪漫派的承前启后的作曲家。其实这就说明,贝多芬音乐既有古典派的严谨规整的格律,又有浪漫派音乐的激情和想象力,而且将两者完美的融合,达到高度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其旋律的优美和其内容的深刻有机地结合,显示出其有独有特征。记得很早前有一次在音乐书店听到一段钢琴和乐队协奏的音乐,一下子就把我打动了,这分明是贝多芬式的旋律啊?可贝多芬只写了5部钢琴协奏曲,难道这世上还有其他作曲家也能写出这样的旋律?一问才知,果然是贝多芬的,是他的《c小调合唱幻想曲》(Op80)!这是我第一听到这首伟大的作品,从此刻入心中。
也常听到这样的发问:听贝多芬音乐有何用?要我说,贝多芬音乐不是“药”,并不能直接把恶转为善,让俗转为雅,将丑转为美。但贝多芬音乐却可以激发人性中隐藏的善、雅、力、乐和美。哲学家所罗门在论述贝多芬时这样写到:音乐绝不仅仅是生活的装饰和消遣,还可以是一种人性的探索形式,更具有一种人性的治愈力量,可以超越或让人的愁苦恐惧至少可以忍受。在我看来,与其说贝多芬音乐像是某种精神“止痛药”,不如说是给人“三观的指引和美学意义上的启迪,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人在奋进中保持理性,循规蹈矩中激发想象,悲观懈怠时涌起希望,平凡无聊中激起豪情……。比如,他的《第13弦乐四重奏》(Op130)就是一首百科全书式的音响化的人性艺术化的写照。最后一个乐章的“大赋格”,被斯特拉文斯基称为“永远的现代音乐”,是贝多芬用极致来表达艺术的最高代表,就像带我们到了一个外星文化世界,由此反衬人类思想、行为和感受。……
贝多芬音乐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对我来说,从没有听够过,常听常新。此生有贝多芬音乐陪伴,于我是一种超额的幸福感。如果有一天要退休了,有贝多芬音乐,我绝不会感到无聊和无所事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