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劝阻一个要跳楼的人?丨壹读百科
2015-05-29 20:49阅读:32,135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昨日,股市上演跳楼惨状,超500股跌停,而据彭博新闻社报道,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来没有哪一天有那么多的中国股票表现如此糟糕。网民纷纷调侃要去找个楼顶一跃而下。
当然,真的仅限于调侃。不过,既然玩笑话牵扯到了一个这么严肃的话题,关爱生命的壹读君(yiduread)觉得有必要作出一些努力,尽可能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所以周末来临前的今天,壹读君(yiduiread)就来说说,如果碰到有人跳楼,如何劝导对方放弃轻生念头?
每天都被正能量打鸡血的值班壹读君 | 张小羁
大可开门见山聊自杀
大多数人可能持有这么一种态度,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要自杀,应该没有什么成功阻拦。但实际上,在众多造成死亡的原因中,自杀的可阻止程度是最高的。
有调查显示,多数实施自杀行为者属于冲动型行为。50%的自杀未遂者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而28%在采取行动之前考虑的时间仅仅不到10分钟,这就给了干预工作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干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引导轻生者开口讲话,让对方宣泄情绪。
只是一开始该说些什么呢?人们有时候觉得还是避开自杀的话题不谈,说不定会戳到什么点,导致对方情绪波动,增加一跃而下的可能性。实际上,一些专家认为,询问对方有关自杀的原因有助于提高自杀者沟通的意愿,降低冲动行为的风险。而有调查发现,大约60%的自杀未遂者前两天都遇到了一些事件,急性诱发了想自杀的想法。
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问一些诸如“发生了什么事,你告诉我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好吗?”“你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吗?”之类的开放性问题,既表示你对讲话者讲的内容感兴趣,又可以让对方尽可能多地倾诉。
△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关怀
只要轻生者愿意开口,倾诉得越多,其郁闷情绪宣泄得也越多,心理也会越平静,有利于警方施行救助。
除了自杀的原因以外,生动讨论自杀的结局,讨论自杀后的后果等和自杀本身有关的问题,都能帮助轻生者意识到自杀不是一种好的结局方式。
壹读君(yiduiread)严肃建议,这时最好不要一上来就展开“鸡汤”攻势,“只有过不去的红灯,没有过不下去的日子”“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股市还会涨的”这类说教别放在开始。
这时候的轻生者处于一种求死的心理状态中,内心充满了凄凉与绝望,他(她)的整个外部是处于一种毫无表情,对周围没有反应的静默情绪状态中。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地相劝,轻生者很难做出相应的反应。你平时鸡汤文看多了也烦呢。所以,虽然你的本意是好的,但因为轻生者很漠然,双方不能形成互动,也就不会有什么效果。
“亲情牌”不是想打就能打
关键不在于说,在于听。如果你还算是很了解这位朋友,可以想想在对方潜意识中挣扎着地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许多心理专家认为,绝大部分的自杀当事人并不真的想死,任何人在选择自杀时,身体总有一部分力量想要活下去,
干预者的任务就是探准那部分力量是什么,强化这部分求生力量,让这些牵挂浮出水面。
亲人是较普遍的一种求生力量,这时亲人的到场对于那些内心充满矛盾、犹豫的轻生者来说比较管用。
其实带谁到场这个问题还挺复杂,需要干预者有很强的判断力。假如这位想轻生的朋友跟亲人有过节,比如是拿了爸妈或者朋友的钱去炒股,这个时候你把亲友找来……
有时候轻生者主动提出见某人,不了解对方真实意图的你可能觉得这是好兆头啊,说明这人还有点盼头,有亲人朋友来也可以帮助一起做通思想工作。有的轻生者见来人的目的是为了报复此人,当着亲人的面死去,让亲人一辈子受到良心谴责;还有的轻生者死念坚定,见亲人是为了交代最后的心愿,这样就再无牵挂,更加一心求死。

武汉谈判专家刘明刚就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在长江大桥上,一男子欲自杀,警方与之谈判时,他提出见妻子,结果见到妻子后,该男子果决地跳了下去。原来他的妻子与自己的哥哥关系暧昧,该男子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自杀。
所以,如果你跟这位想轻生的朋友不是太熟,还是别轻举妄动了。
自杀不成也得体面收场
如果这个方法没办法实施,还是回到嘴皮子功夫上来。一旦轻生者开口了,除了倾听,再不但诱导对方说更多的同时,要表示自己对他(她)强烈的认同感和理解,比如“我很理解你的想法,换成我遇上这样的事,也可能会想不开”或者“别提了,你的下午才跌停,我的上午就全部跌停了”。

想想看,假如你是在一般的交际场合中,要接近陌生又难缠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双方共同点越多,心理距离就越接近,比如一个人说自己失恋后曾50天没吃饭,如果你恰好也有这样的经历,一拍大腿说出来两人简直就是相见恨晚,形同知音。当然,这里不是要你和这位轻生的朋友去相见恨晚,这种共鸣感能让轻生者减少甚至消除敌意,促使其进一步沟通,然后慢慢地动摇意志。
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出言否定轻生者的想法,不能说“你咋这么傻?”“你可不可以不要这样”之类的话,更不要就对方的自杀原因进行辩论,在轻生者思维混乱、情绪失控的这种情况下,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当轻生者终于表现出松动的时候,可不要因此泄气,给对方一个体面的收场是很重要的。
对方一旦放弃自杀念头,这一幕如果是发生在楼顶,与你们同在一个空间的还有一大波围观群众,这个时候轻生者需要当着众人公开表示回心转意,在心理上可能会感到难为情,面子上可能接受不了。
△围观群众可能对自杀者心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考验情商的时候到来了,干预者要及时为轻生者体面下台创造条件,可以主动接近轻生者,帮对方离开险境,给他(她)一个顺水推舟的条件。
2007年曾有媒体报道,一名男子站在高楼上扬言自杀,但迟迟不跳,警方谈判人员和亲属对其进行规劝,但当看到他自杀意愿并不坚定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场虚惊、认为该男子并非真的想死,只是吓唬吓唬人罢了。就在大家这种情绪稍稍表露的时候,悲惨的一幕发生了。只见该男子双手合拢,跪拜了现场所有的人民警察和围观者后,俯身跳楼身亡。
即便你认为对方是在弄一场“自杀秀”,也不能强行阻止轻生者,这样让轻生者不能体面收场,很可能激怒对方,本来不想死也会被这样“逼”死。
轻生者的反复,下一颗巧克力你真不知道是什么
不过,这个过程也同样比较复杂。有时候当干预取得显著成效,轻生者打算放弃自杀行动时,
个别干预者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往往急于出手相救,但这种贸然行动可能造成轻生者的心理反复,
一旦对方又下定决心,就会连累干预者一起陷入险境。
2008 年有报道说,一女子河边寻短见,谈判人员与之谈判后, 见该女子似乎回心转意, 伸手去拉她,结果反被该女子拉下河去。
据研究表明,人在坠落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抓住别的物体,《欧美危机警务谈判》一书中说,美国就曾有25位谈判专家被自杀者杀死。
所以,如果不是特别有自信,于人于己,劝阻跳楼者还是得需要专业人士到场比较好。比如↓

或者↓

像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甚至现实生活中也发生的,警察趁轻生者稍有动摇的晃神之际猛扑上去将其从高处扯下,强力解救的“快准狠”就不是壹读君(yiduiread)能用理论在这里说清楚的了。
一般来说,强制救援要非常慎重,判别标准有以下这么几个:自杀者出现极度绝望、无助、反悔的表情,危险的动作增多等危险征兆时;心理救助毫无效果时;自杀者困倦,坠落危险增大时;持续过长,救援人员已极度疲倦时。
总的来说,一个人遇上身边人要跳楼的几率可能不大。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壹读君(yiduiread)希望这种悲剧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参考资料:
赫凛冽,《轻生自杀干预谈判的表达方法与谈判误区》,《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秦立朋,高洁,《攀高自杀事件处置技术研究》,《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5越第3期
郝宏奎,《警方实施自杀干预的基本流程及要领》,《人民公安报》,2006.7.28
Leah Rosa, Suicide Prevention Using QPR (Question, Persuade,
Refer), Louisiana Bar Journal, Vol. 62, No. 4
Responding to Suicidal Behavior, Main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认为壹读君说得有用,就请打赏一下吧;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扫描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