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2023-06-03 05:13阅读: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中国东部的大江大河,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唯有一条竟以南北走向逐个“贯穿”,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在内的一众大江大河,它是如此特别,也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条长达1794千米的人工运河——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沿线景观长图)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它横卧于平原,水中没有惊涛骇浪。(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繁忙运输。)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它流淌于田野,两岸没有悬崖峭壁。(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宝带桥与现代公路大桥同框)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繁忙时,它千帆竞渡;衰落时,它如同被遗忘的角落。(下图为现代化的航运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同框)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2014年,它与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知名运河长度对比,“中国大运河”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王”。)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对我们的文明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回望它的过去又会看到什么?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可以作为衡量王朝权力和稳定程度的尺度;下图是唐代至清代王朝兴衰与运河畅通趋势图。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它曾见证众多王朝的兴衰,也曾目睹万千众生的命运。
01
宏图
公元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第一次北移至燕山脚下,以便同时控扼草原与中原。(公元1280年元代疆域图)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于是,一座辉煌的都城拔地而起。(由于当时金中都已被焚毁,元大都在金中都的东北方重新规划建设;下图是俯瞰北京周边地势,摄影师在河北怀来县上空,视野穿过北京、天津城区直达渤海海滨,直线距离超过200千米。)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但是此时,长期的战乱、大量人口的南迁,北方的经济优势已然丧失,根本无力供养帝国的庞大都城,而财富日渐崛起的江南远在千里之外,如何才能解决都城的供给?(繁华的江南水乡苏州 )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前朝统治者早已给出答案,早在隋炀帝时期,便贯通了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连接南北的隋唐大运河,用于向北方供应粮食、军需,这种水路运输粮草的方式远比陆路高效,被称为“漕运”。
如今,元帝国定都北京,从地图上看,如果修建从江南到北京的运河,将不再需要绕行洛阳,完全可以截弯取直,直达大都,难度似乎要比隋唐大运河容易许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大运河”路线及始建时间示意,全程最早始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02
难题
大运河的修建者面对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水源。江南水源充沛,华北平原相对干燥少雨,但北京、山东等地却比江南的地势更高,无法从江南借水流向华北。(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势图)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北京,必须寻找水源向南方流淌。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沿北京西北部山麓修建水渠,汇聚白浮泉等诸多泉水和溪水。(用于镇守白浮泉的昌平都龙王庙)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为引入足够的水量,甚至有意绕行30千米,最终抵达漕运终点积水潭,这便是“白浮泉引水工程”。(“白浮泉”引水工程示意,当时积水潭覆盖今北京什刹海、后海一带;明时昌平北部被选为皇家陵地,白浮泉至翁山泊段废弃。)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山东,则需要寻找水源,分别流向南方和北方,人们从中部山地寻找水源,并设置多个湖泊用于储水,人称“水柜”。
明代,在熟悉地势的当地人白英建议下,于济宁城北地势较高的南旺,筑戴村坝拦汶河河水。(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示意)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再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口,七分水向北,三分向南,俗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这便是“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用于拦水的重要设施“戴村坝”,其主体分为三个坝段,高度各有不同。)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江苏,沿线较多的湖泊可以为运河补水,但在河湖之间需要设置水闸,以防止枯水期湖泊倒吸运河之水。(湖泊往往风急浪大,不利于古代行船,所以往往在湖泊旁另挖河道;下图是江苏骆马湖)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解决了水源,大运河的修建者,还要面对第二道难题,地势。
京杭大运河北京到天津段,以及山东到江苏段,均存在数十米地势落差,不但会让有限的水源快速流走,快速流动的河水还会给行船带来危险,而且要逆流而上翻越地势高点,对只能依靠人力、畜力的古代,也是相当大的难题。(京杭大运河山东段)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为此,从元代到清代,人们在沿途设置了数十座船闸,不但可以控制水量、节省水源,还可以通过交替启闭,形成梯级船闸,帮助船只向上翻越高点,或向下渡过急流河段。尤其是被称为“运河之脊”的山东会通河段,因船闸极多而被称为“闸河”。(梯级船闸运行原理示意)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而在地势低平的河段,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巧妙且成本低廉的方式,消减从高处奔流而来的水势,取代运维复杂的船闸。以河北沧州段为例,有些河段甚至低于海平面,而华北夏季多发暴雨洪水,于是人们在此特意设置数百个弯道,拉长河水的滞留时长,为消减水势创造空间,人称“三弯抵一闸”。(航拍河北沧州段的运河弯道)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解决了水源和地势难题,运河的修建者又面临第三大难题,穿河。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与东部五大水系交叉,其中难度最大的便是频繁改道、泥沙俱下的黄河。(历史上黄河较大的改道有6次;下图是今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湿地)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元代至清代的大部分时间,也并非像现今这样穿越山东入海,而是在江苏夺取淮河河道入海,巨量的泥沙堆出高悬的河床。(黄河“悬河”示意)
走,去看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由于黄河水面更高,为防止“穿河”时河水倒灌,人们在两河之间设立大坝阻隔,过船之时或靠人、畜拉动“越堰”,或转由陆路搬至前面的船上。(“越堰”原理示意,这种方式过坝可谓船过必损,需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体损伤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