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这座小县城,为何成了外国人的美食天堂?

2024-12-05 07:17阅读:480
这座小县城,为何成了外国人的美食天堂?

如果要感受世界的风情和滋味,不用出国,直接来到有着“世界小商品之都”之名的义乌即可。
晚上10点多,你站在宾王路和稠州北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就会产生了一种“我在哪儿”的疑惑。周围目力所及,大多是外国面孔。路口的西南,坐落着外商十分喜欢下榻的银都酒店,它的旁边是一片叫作“158文创园”的区域,整条街咖啡馆和餐馆密布,外国人聚集在一起抽着阿-拉-伯水烟聊天,空气里弥漫着果味烟丝的香气。
这一带还能找到土-耳-其理发店(Turkish Barber)——从店员到客人都是男士,还有专营中东食物的Spinneys超市。如果沿着稠州北路往南走,则可以到达著名的三挺路“宾王夜市”,英文揽客的声音不绝于耳,随处可见与摊主讨价还价的外国客人。以它为中心辐射开来的“宾王商贸区”一片,小店不少都有中文、英文和阿-拉-伯文的三语标识。那些餐厅,直到十一二点还灯火通明,有外国人用餐的身影。
虽然义乌的商业市场不止一座,但外商们来到义乌,主要是冲着那座“义乌国际商贸城”,本地人多称呼它为“福田市场”。它一共占地640万平方米,由连廊串联起五栋商品属性各不相同的大楼,共有店面7.5万个,俨然一个小商品的浩瀚宇宙。一个形象的描述是,如果每天花8小时来逛店铺,在每个店铺就算停留5分钟的时间,也要花一年零五个月才能将它逛完。
义乌出入境管理局在今年5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地常驻外商人数已经超过了1.6万,较2019
年同期增长了27.6%,流动外商的数量则近2.4万,核发居留许可和签证的证件总和超2万张,较2019年同期增长13.6%
外国客商是何时来到义乌的?义乌在1982年建成了稠城镇小百货市场,也叫第一代市场,此后经历了若干次易址和扩建,有了如今第五代市场的福田市场。
根据从事义乌外国商人群体研究的学者梳理,最早进入义乌的外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来的巴-基-斯-坦人,此后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来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商人大量涌入,至今他们仍然是外商中主要的群体构成。
阿-拉-伯人有着悠久的迁徙经商的传统。他们很多是先来到广州,继而发现义乌这片充满惊喜的土地。就小商品而言,这里的种类更多样,呈现更集中,性价比更高。义乌这座小城则生活成本低廉,交通方便,适合安居。
这座小县城,为何成了外国人的美食天堂?

正是随着外商的到来,外国餐厅也开在了义乌。位于宾王路和稠州北路十字路口西北的贝迪餐厅(Beyti Restaurant),算是全城人气最高的阿-拉-伯餐厅。老板之一的穆罕奈德·沙拉比(Mohanad Shalabi)参与和见证了整个义乌外国餐饮的发展。他是约旦人。2000年他先跟随叔叔到了广州,开了玛爱德餐厅(Maedah Restaurant)。一位也-门-人和他提起了义乌,说那里也有一些外商,但缺乏服务外商的清真餐厅。于是在2002年,穆罕奈德就和叔叔合伙,把玛爱德开到了义乌的稠州北路,那也是义乌第一家外国餐厅。
穆罕奈德娶了中国妻子,把家安在了这里。他的餐厅也越做越大,从只有七八十平方米的玛爱德,到了1600平方米、有着四层楼的贝迪餐厅,占据着全城十分黄金的地段。
这座小县城,为何成了外国人的美食天堂?

外国餐厅让义乌本地人寻觅到了商机。阿明的调味品商店也开在稠州北路上。当年他在义乌的菜市场上有个卖中式调料的摊位,正是穆罕奈德找到他,让他去帮忙寻找烹饪中东菜肴的调料和食材,让他一点点转变成为一名专门供给义乌城内阿-拉-伯餐厅的调料商人。


他说得出这些外国餐厅背后的老板是谁,有哪些代表菜,餐厅又经过了怎样的易手和沉浮。“面粉他们喜欢用巴-基-斯-坦、印度-的全麦面粉,做出来的面食颜色会有点发黑,但是更加健康;大米他们喜欢用巴-基-斯-坦的大米,颗粒较长,烧出来后是一粒粒散开的;小豆蔻也叫‘阿-拉-伯瓜子’,是他们最常用的香料,可以煮茶或者烧菜;椰枣在斋月的时候购买量最大,因为每天傍晚在结束一天的斋戒准备用餐时,要用一颗甜蜜的椰枣来让肠胃适应。”


这座小县城,为何成了外国人的美食天堂?

宾王夜市的摊主,大多练就了流利的外语来和外国客商交流。
“五一”期间,义乌美食在网络走红,大量游客涌入义乌。“不是阿-拉-伯国家去不起,而是义乌更有性价比。”贝迪餐厅就是排队最夸张的那家,高峰时甚至需要等位300多桌,排队5个多小时。周末排队等位也是常态,周边江浙沪地区的客人会纷纷来外国餐厅消费打卡。
穆罕奈德说,本来我们主要的客人是外国人,但-疫-情和其他一些涉及国际局势、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让我们有所改变。比如会加大在一些平台上的推广,菜式调味上也会更考虑中国人的喜好。再加上中国人对外国菜也很有好奇心,现在餐厅70%的客人都是中国人。贝迪餐厅的转型代表了一部分义乌外国餐厅的经营思路。
还有一些餐厅的定位仍然是外国人的食堂。在那里仍然能够找到最地道的当地美味,去感受不同国家人社交与休闲的方式。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餐厅都提供早餐。早餐并不是泛泛的西餐,而是正宗的本地风格。
好比也门餐厅,就一定会有提供大饼配蚕豆酱这样的早餐选项。它们也会经营得很晚,这其实为了方便外国客商做生意的需要——他们往往上午九十点钟起床,吃了早餐就要到福田市场去采购。第二顿饭是在市场关门后,晚饭时间则会偏晚,因为存在时差,他们一些人会和海外的客户沟通到凌晨。这样的餐厅往往空间不大,装修朴素,饭菜呈现方式非常家常,老板和客人都很熟悉。
正是在这样的餐厅,外国客商吃到那口亲切的食物,找到了家一般放松的感觉。事实上,不止一家餐厅都会以“家”来命名,比如贝-迪-餐厅的名字,“贝-迪”在约-旦语中就是“我家”的意思,它是漂泊之人可以找寻温暖的地方。
这座小县城,为何成了外国人的美食天堂?

义乌的很多外国餐厅都提供早餐。一桌丰富的土-耳-其早餐适合有闲暇时慢慢享用。(信息源自《三联美食》)


画川感悟:


近年来,义乌铁路、公路、航空、轨道、邮路等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交通的“蝶变”,促进了商贸、物流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平台、智慧海关等也大大提高了对外贸易的便利度,有力支撑了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建设,推动义乌迅速崛起,频密的国际客商来往,极大推动了义乌与全球的文化交流,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扎根,如今在义乌由外国人营业的外国餐厅有40多家,来自1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人就占了9成。


路通则业兴,在义乌,条条道路连线成网,密织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同时,义乌本身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这座因鸡毛换糖而闻名的小城,在交通的加持下,早已化身为国际大都市,当各地商客往来翩翩,从奔驰的列车到繁忙的站台,从线下的商贸城到线上的平台,它正和着新时代的节拍,时刻注视着外面的世界,在世界的舞台不断起舞。


在这座小县城里,你能感受到盛唐时期的繁荣气象,也能体会到宋元时期泉州城的多元文化。这就像《天方夜谭》中的故事发生地,不断编织着关于财富、传奇和美食的梦想,永不停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尽快融入世界,才能包容一切,借鉴别人,发展自己。




【养生堂厨房(589)】果香焖仔排
画 川 居 士 的 博 客 谢 谢 您 访 问 阅 览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