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2023-02-15 16:18阅读:19,265
前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诸多文人书斋的场景,其中却绝少提及琴。而将该书通读后,却能惊喜地发现古琴在三篇小说中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有意思的是还分别属于冥间、尘世和天界这三个不同的域场。本系列文章将分别逐一介绍聊斋琴鬼(《宦娘》)、聊斋琴人(《局诈<三>》)和聊斋琴仙(《粉蝶》)。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宦娘》
愿聆雅奏拜门墙,暗里良缘撮合忙。
绣阁焚香操缦候,分明一曲凤求凰。
原文: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温如春,秦之世家也。少癖嗜琴,虽逆旅未尝暂舍。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客晋,经由古寺,系马门外,暂憩止。入则有布衲道人,趺坐廊间,筇杖倚壁,花布囊琴。温触所好,因问:“亦善此也?”道人云:“顾不能工,愿就善者学之耳。”遂脱囊授温,视之,纹理佳妙,略一勾拨,清越异常。喜为抚一短曲,道人微笑,似未许可。温乃竭尽所长,道人哂曰:“亦佳,亦佳!但未足为贫道师也。”温以其言夸,转请之。道人接置膝上,才拨动,觉和风自来;又顷之,百鸟群集,庭树为满。温惊极,拜请受业。道人三复之,温侧耳倾心,稍稍会其节奏。道人试使弹,点正疏节,曰:“此尘间已无对矣。”温由是精心刻画,遂称绝技。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后归程,离家数十里,日已暮,暴雨莫可投止。路旁有小村,趋之,不遑审择,见一门匆匆遽入。登其堂,阒无人。俄一女郎出,年十七八,貌类神仙。举首见客,惊而走入。温时未偶,系情殊深。俄一老妪出问客,温道姓名,兼求寄宿。妪言:“宿当不妨,但少床榻,不嫌屈体,便可藉藁。”少旋以烛来,展草铺地,意良殷。问其姓氏,答云:“赵姓。”又问:“女郎何人?”曰:“此宦娘,老身之犹子也。”温曰:“不揣寒陋,欲求援系,如何?”妪颦蹙曰:“此即不敢应命。”温诘其故,但云难言,怅然遂罢。妪既去,温视藉草腐湿,不堪卧处,因危坐鼓琴,以消永夜。雨既歇,冒夜遂归。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邑有林下部郎葛公喜文士,温偶诣之,受命弹琴。帘内隐约有眷客窥听,忽风动帘开,见一及笄人,丽绝一世。盖公有一女,小字良工,善词赋,有艳名。温心动,归与母言,媒通之,而葛以温势式微不许。然女自闻琴以后,心窃倾慕,每冀再聆雅奏;而温以姻事不谐,志乖意沮,绝迹于葛氏之门矣。一日,女于园中拾得旧笺一折,上书《惜余春》词云:“因恨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海棠带醉,杨柳伤春,同是一般怀抱。甚得新愁旧愁,铲尽还生,便如青草。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拚弃了!芳衾妒梦,玉漏惊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说长宵似年,侬视一年,比更犹少。过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女吟咏数四,心悦好之。怀归,出锦笺,庄书一通置案间,逾时索之不可得,窃意为风飘去。适葛经闺门过,拾之;谓良工作,恶其词荡,火之而未忍言,欲急醮之。临邑刘方伯之公子,适来问名,心善之,而犹欲一睹其人。公子盛服而至,仪容秀美。葛大悦,款延优渥。既而告别,坐下遗女舄一钩。心顿恶其儇薄,因呼媒而告以故。公子亟辩其诬,葛弗听,卒绝之。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先是,葛有绿菊种,吝不传,良工以植闺中。温庭菊忽有一二株化为绿,同人闻之,辄造庐观赏,温亦宝之。凌晨趋视,于畦畔得笺写《惜余春》词,反覆披读,不知其所自至。以“春”为己名益惑之,即案头细加丹黄,评语亵嫚。适葛闻温菊变绿,讶之,躬诣其斋,见词便取展读。温以其评亵,夺而挼莎之。葛仅读一两句,盖即闺门所拾者也。大疑,并绿菊之种,亦猜良工所赠。归告夫人,使逼诘良工。良工涕欲死,而事无验见,莫有取实。夫人恐其迹益彰,计不如以女归温。葛然之,遥致温,温喜极。是日招客为绿菊之宴,焚香弹琴,良夜方罢。既归寝,斋童闻琴自作声,初以为僚仆之戏也,既知其非人,始白温。温自诣之,果不妄。其声梗涩,似将效己而未能者。爇火暴入,杳无所见。温携琴去,则终夜寂然。因意为狐,固知其愿拜门墙也者,遂每夕为奏一曲,而设弦任操若师,夜夜潜伏听之。至六七夜,居然成曲,雅足听闻。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温既亲迎,各述曩词,始知缔好之由,而终不知所由来。良工闻琴鸣之异,往听之,曰:“此非狐也,调凄楚,有鬼声。”温未深信。良工因言其家有古镜,可鉴魑魅。翌日遣人取至,伺琴声既作,握镜遽入。火之,果有女子在,仓皇室隅,莫能复隐,细审之赵氏之宦娘也。大骇,穷诘之。泫然曰:“代作蹇修,不为无德,何相逼之甚也?”温请去镜,约勿避,诺之。乃囊镜。女遥坐曰:“妾太守之女死百年矣。少喜琴筝,筝已颇能谙之,独此技未能嫡传,重泉犹以为憾。惠顾时,得聆雅奏,倾心向往;又恨以异物不能奉裳衣,阴为君吻合佳偶,以报眷顾之情。刘公子之女舄,《惜余春》之俚词,皆妾为之也。酬师者不可谓不劳矣。”夫妻咸拜谢之。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宦娘曰:“君之业,妾思过半矣,但未尽其神理,请为妾再鼓之。”温如其请,又曲陈其法。宦娘大悦曰:“妾已尽得之矣!”乃起辞欲去。良工故善筝,闻其所长,愿以披聆。宦娘不辞,其调其谱,并非尘世所能。良工击节,转请受业。女命笔为给谱十八章,又起告别。夫妻挽之良苦,宦娘凄然曰:“君琴瑟之好,自相知音;薄命人乌有此福。如有缘,再世可相聚耳。”因以一卷授温曰:“此妾小像。如不忘媒妁,当悬之卧室,快意时焚香一炷,对鼓一曲,则儿身受之矣。”出门遂没。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译文:
温如春是陕西的一个世家子弟,从小就酷爱弹琴,即使出门在外住在旅店里,也一时一刻离不开琴。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一次,他外出到了山西,途中经过一个古寺,便下马进去休息。进了庙门,看见一个穿着布袍的道士,盘腿坐在走廊里。道士的竹杖倚在墙上,花布袋子里装着张古琴。温如春一看到琴就触动了自己的爱好,于是就问道士:“您也会弹琴吗?”道士答:“只是弹不好,愿意向行家学习学习。”说着,就把琴从布袋子里取出来递给温如春。温如春接过来观看,见此琴断纹极美,试着勾弹了一下,声音非常清越悠扬。温如春很高兴,为道士弹了一首短小的曲子,道士微微一笑,似乎感到还不够满意。温如春就把自己拿手的本领都用上弹了一番。道士笑着说:“还好,还好!可要做贫道的师傅还不够格啊!”温如春听他的口气很大,就请他来弹奏几曲。道士把琴接过来放在膝上,才拨动了几下,就觉得和风徐来。又过一会儿,百鸟群集,庭院里的树上都落满了。温如春非常惊奇,就拜道士为师,向道士求教。道士把刚才的曲子又重新弹了几遍。温如春细细地听,用心地记,才稍微领会了曲中的节奏。道士试着让他弹,又加以指点引导,然后说:“学会了这些,在人间就没有对手了!”从此以后,温如春精心钻研,成了身怀绝技的高手。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后来温如春动身回故乡,离家还有几十里,天色已晚,又下起暴雨,一时找不到住处,看到路旁有个村庄,就赶快跑过去。进村顾不得选择,见有一个门户,便急匆匆躲了进去。进了屋,寂静无人。一会儿,出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长得像天仙般美丽。她抬头见有生人,吓得急忙退了回去。温如春还没有娶亲,对这个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时一位老太婆出来问他是干什么的,温如春说出了自己的姓名,并且要求借宿。老太婆说:“在这里住宿是可以的,只是没有床铺,如不嫌委屈自己,可以用草搭个地铺。”不多一会,老太婆点了蜡烛来,又把草铺到地上,显得很热情。温如春问她姓什么,她回答:“姓赵。”又问刚才那位姑娘是什么人,老太婆说:“她叫宦娘,是我的侄女儿。”温如春说:“我不自量,欲攀附高门缔结婚姻,怎么样?”老太婆皱起眉头,现出为难的样子,说:“这件事却是不敢答应你。”温如春问她为什么,老太婆只说:“很难讲。”温如春感到失望,只好不再提了。老太婆走了之后,他看到铺草又潮又烂,没法睡上去,就端坐在那里弹琴,以便度过漫漫长夜。雨停之后,温如春不等天明就起身回家了。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县里有个退休在家的部郎葛公,很喜欢有文才的人。温如春有一次去拜访他,他要温如春弹奏几曲。温如春弹琴时,只见帘幕后隐约有个女子在偷听。忽然一阵风吹开了帘子,现出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美貌无双。原来葛公有个女儿,乳名叫良工,善于词赋,是当地有名的美人。温如春动了爱慕之心,回到家中跟母亲说了,母亲便请了媒人前去提亲。葛公嫌温家家境破落,没有应承。但良工自从听了温如春的弹奏之后,心里暗暗倾慕,时常盼望再次聆听那美妙的琴声。而温如春因为亲事不成,愿望不能实现,心情沮丧,便再也不登葛家的大门了。有一天,良工在花园里散步,拾到了一张旧信笺,上面写着一首题为《惜余春》的诗词:“因恨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海棠带醉,杨柳伤春,同是一般怀抱。甚得新愁旧愁,铲尽还生,便如青草。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拼弃了!芳衾妒梦,玉漏惊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说长宵似年,侬视一年,比更犹少。过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良工把诗词吟诵了三四遍,心里很喜欢,便把诗笺带回屋里,拿出精致华美的信笺,认真地抄了一遍,放在书案上。过后再找却找不到了,心想也许被风吹走了吧。正巧葛公从良工绣房门口经过,抬到了这张锦笺,以为是良工作的词,厌恶词句轻佻,心里很不高兴,就将它烧了。又不好明讲出来,便打算把良工赶紧嫁出去。这时临县刘布政的公子正好派人前来提亲,葛公很高兴,但还想亲眼看看这位公子。刘公子来到葛家,衣着华美,长得大方英俊,葛公非常满意,对公子热情款待。既而公子告别之后,在他的座位底下遗落了一只绣花女鞋。葛公顿时憎恶刘公子的轻薄行径,把媒人叫来,告诉了这件事。刘公子一再替自己辩解,葛公不听,终于拒绝了刘公子的求亲。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原先,葛公种有一种绿色的菊花,自己珍藏着,概不外传。良工把这种绿菊花养在她的闺房里。这时温如春的院子里有一两棵菊花也变成了绿色,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就上门来观赏。温如春也极为珍视这种绿菊。一天早晨,温如春去看菊花,在花畦边抬到写有《惜余春》的信笺,反复读了几遍,却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因为“春”字是自己的名字,就更加感到疑惑,便在书桌上详加评点,评语写得轻薄放荡。葛公听说温如春的菊花变成了绿色,觉得很奇怪,便亲自到温的书房来探访。看到桌上的诗笺,拿起来便读。温如春觉得自己的评点有些不雅,伸手夺过来揉成了一团。葛公只看到一两句,便认出了正是在良工房门口拾到的那篇《惜余春》词。心中很是怀疑,进而联想到温如春的绿菊,也猜测是女儿良工赠送的。葛公回家后把这些事告诉给了夫人,叫夫人盘问良工。良工感到委屈,哭着要寻死。这种事情没有见证,无法证实。夫人也担心传扬出去名声不好,盘算着不如把女儿嫁给温生。葛公随即赞同,将此意转告给了温如春,温如春喜出望外。这天温如春遍请亲友参加观赏绿菊的宴会,焚香弹琴,直到深夜才结束。回房睡下后,书童听到书房里的琴自己响起来,开始还以为是别的仆人弹着玩的,可仔细一看琴旁并没有人,这才向主人报告。温如春亲自到书房察看,确实是琴不弹自响。那琴声生硬而不流畅,好像是想学自己的弹法,可又没有学会。温如春点起蜡烛突然闯进去,房里依然空无一人。温如春便将琴带回自己的卧室,那琴一夜没有再发出声响。温如春认为是狐仙弹奏的,想拜自己为师学习弹琴。于是他就每晚弹奏一曲,将琴摆放原处任其弹拨,夜夜藏着偷听。到了第六七个夜晚,居然曲目完整,足以很好地听上一听了。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温如春成亲之后,和良工谈起过去的那篇《惜余春》词,才明白了他们所以能够成亲的原因,可始终不知道那诗词是从哪里来的。良工听到琴能自鸣的奇事,就去听了一次,说:“这不是狐仙啊,所弹奏的曲调凄切痛楚,有鬼声。”温如春不相信,良工说她家有面古镜,可照出鬼怪的原形。第二天派人去取了来,等着琴自己响起来时,温如春握着镜子突然进了书房,用灯火一照,果然有个女子在。只见她慌慌张张地躲在房角,再也藏不住身了。温如春过去一看,原来是从前避雨时遇见的那位赵宦娘。温如春大为惊奇,就追问她。宦娘含着眼泪说:“替你们当媒人,不能说对你们不好吧,为何这般苦苦相逼呢?”温如春收起镜子,让宦娘不要再躲避,宦娘答应了下来。温如春就把古镜装进镜袋里。宦娘远远地坐在一旁说:“我是太守的女儿,已经死了一百年了。从小就喜欢琴和筝,筝已经能熟练掌握了,只是琴无法得到名师的指点。所以在九泉之下仍感遗憾。那次你冒雨进了我家,听到你的琴声,十分钦佩。你向我家求亲,我只恨自已是死去的人,不能和你结成伴侣,所以暗地里设法帮助你们二人结成美好姻缘,来报答你对我的眷恋之情。刘公子遗落的女绣鞋,还有那篇《惜余春》词,都是我所做的,我报答老师不能说不尽心了。”温如春夫妇听了她的话,都非常感激地拜谢了她。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宦娘又对温如春说:“你弹的琴我能领悟多半了,可是还没有学到其中的神韵和道理,请再为我弹一次吧!”温如春答应了,一面教她弹琴,一面讲解指法。宦娘非常高兴地说:“真是太好了,我能领会到了!”说着起身要告辞。良工原来喜欢弹筝,听说宦娘擅长弹筝,就想听她弹一曲。宦娘答应了,就演奏起来。宦娘弹的声调和曲谱好极了,都不是人间所能听到的。良工边听边打着拍子赞叹,请求向她学习。宦娘执笔写了十八首曲谱后,又起身告辞,温如春夫妇再三恳切地挽留她。宦娘悲切地说:“你们夫妻俩多么幸福,知己知音,感情深厚,我这个苦命人哪有这样的福气。若是有缘,只能下辈子相见了。”说着她将一卷画像给了温如春说:“这是我的肖像,若是你不忘媒人,可以挂在卧室里。在高兴的时候点上一柱香,对着我的画像演奏一曲,那我就感同身受了!”说罢,宦娘走出房门,转眼便不见了踪影。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解读:
  《宦娘》的叙事结构相对复杂,从文章的先后顺序来看,实际上是讲了三个故事:(一)温如春与布衣道士;(二).温如春与赵宦娘;(三)温如春与葛良工。但这三个故事之间却形成了因果递进的关系,最终在“人鬼琴(情)未了”中达到了全篇的最高潮。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该小说一开始所写到温如春“此尘间已无对矣”的学琴经历,依稀让人看到了嵇康习得《广陵散》的影子。《晋书·嵇康传》载: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甚至连山西古寺与洛西华阳亭,相隔应该也不远。“花布囊琴”至今依然可见,早年间还流行布衣琴囊,青花扎染。“道人接置膝上”指的是古人弹琴,如果室外没有桌案的话,就盘腿而坐,将琴横放在双膝之上。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膝上横琴》中提及:“披衣趺坐,横琴膝上,时作小操,然须指法精熟方可为此。” 历朝历代的古画中,古人在山水之间于膝上弹琴的画面,比比皆是。

“才拨动,觉和风自来,又顷之,百鸟群集,庭树为满。”描绘了布衣道人琴艺的高妙,且能感动外物。古人也有类似的记载,如汉代马融《琴赋》:“昔师旷三奏,而神物下降,玄鹤二八,轩舞于庭。”宋代朱长文《琴史》:“瓠巴……善鼓琴,而鸟舞鱼跃。”
愿聆雅奏拜门墙(聊斋琴鬼)

不由得想到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第一回中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