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二)——主体性原则

2016-09-28 08:22阅读:7,031
从幼儿园教育活动本身的呈现特点来说,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是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可以说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体,但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主体性原则是针对教师的角色和工作而言的,它体现在两面: 一是指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遵循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注重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得到发展。
如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故事《龟兔赛跑》进行表演游戏时,当孩子对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并且能够熟练的进行表演时,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来创编不同的故事结局进行表演,在创编故事不同结局和进行表演时,无论是在故事中对话、动作、表情、神态还是故事中角色的分配、服装道具的选择都是由幼儿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完成的,这才充分的体现出幼儿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才是幼儿真正的游戏。而教师这时应该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主体性原则体现的第二个方面。
二是指在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还应该适时的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幼儿的活动,为幼儿顺利完成活动提供隐形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拿《龟兔赛跑》的故事表演为案例,当幼儿在小组讨论如何创编故事的结局、分角色、选择道具进行装扮时,不能因为体现了幼儿为主体,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这时候的作用是什么?是要进行认真的倾听、细致的观察和指导。要分别到每一组去倾听幼儿的讨论,适当的加以指导,比如:当孩子编出兔子睡着之后,小乌龟爬到它身边把它推醒,并提醒它快跑时,最后乌龟和小兔子共同跑到比赛终点,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幼儿想一想小乌龟会做哪些动作?会说什么?怎样说?小兔子又会做什么动作?说什么?怎样说?等等。当孩子在分角色发生矛盾,大家都想要演迷路的小鸟,不想演小兔子时,教师适当的参与角色,来扮演小兔子,这时即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适当的做了小兔子的示范表演,充分的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