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第十四章14.1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2019-07-04 07:57阅读: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华杉详解】 “成人”,成德之人,相当于完人。子路问老师,完人的标准是什么。孔子说:能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公绰那样的清廉无欲,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能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也可以算完人了吧。 看样子这完人的标准不低,要把臧武仲、公绰之、卞庄子、冉求四位君子的优点全加起来,还要再加上礼乐,才能算完人,而且孔子最后说的是“亦可以为成人矣”,差不多可以算,还并不是很肯定是。

西汉刘向编的《说苑》里有一段颜渊问完人: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性情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音chì,整顿,整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成德之人的品行,是深明人情、人性之理,通晓万物发展变化规律,了解无形世界与有形世界相互作用之缘故,察知气息流变之根源。像这样就可以说是成德之人了。既然知道天地自然规律,就会以仁义指导行动,以礼乐规范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仁义礼乐,是成德之人的品性特征。穷知事物神妙之理,通晓万物的发展变化,这是美德隆盛的必然。
可见孔子跟颜回说的,是成德之人的定义标准。给子路说的,是降一等,举例说明,这几个人的优点加起来,再加上礼乐,也可以算吧!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人的事迹: “臧武仲之知”。史称臧武仲矮小多智,号称“圣人”。他辅佐鲁成公、鲁襄公,德才兼备,后来
不容于权臣,逃到齐国。齐庄公重用他,要给他田地,他却能预见到齐庄公不能长久,想办法拒绝了庄公的赏赐。后来齐国政变,庄公被杀,臧武仲没有受到牵连。所以臧武仲之智,既能成事,又能避祸。

“公绰之不欲”。孟公绰,也是鲁国大夫,前面孔子说孟公绰可以做韩魏家老,不能做滕薛大夫,因为他的廉洁足以服众,而他的才具不足以在一线处理具体事务。 “卞庄子之勇”。卞庄子特别孝敬,他母亲在世的时候,出阵打仗,他三战三北,三次都先往后躲,逃跑。大家都看不起他,国君也辱骂他。他母亲去世后三年,又赶上和齐国打仗,他请战上阵,先斩了一个首级回来,献给主将,说,这是还您我第一次逃跑的;又去斩了一首级献上来,这个还第二次;再去斩一首级献上来,这个还第三次。主将说,好了好了,注意安全,别那么拼命。卞庄子说:“我三战三逃,是因为母亲还在,我要给她老人家养老送终。现在母亲不在了,我不敢偷生。”重新杀入地阵,杀数十人而死。
“冉求之艺”。冉求多才多艺,长于政事,还有军事天才。总之他的本事多得很,做季氏家宰,多有军功政绩。但季氏干好事他帮忙,干坏事他也相助,所以孔子经常骂他。 这四个人的智、廉、勇、艺加在一起,智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应事,再节之以礼,和之以乐,则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文质彬彬,就是成德之人了。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算了!算了!”孔子跟子路说的,已经比跟颜渊说的降了一等,但还是实在想不出谁能做到,还是算了吧,孔子接着说:“对今天的成德之人,标准也不要定那么高了!能见到利益的时候,想想自己该得还是不该得;见到危险的时候,肯付出自己生命,就像《礼记》说的,‘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久要”,要,就是约。“平生”,少年时候。时间过去了很久的承诺,少年时候说过的话,也不要忘记兑现,这就算完人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