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2019-10-10 22:49阅读:
《战狼2》的导演吴京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的导演饺子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毕业于海南大学法学院。
在最新版的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出炉后,“非科班”导演包揽票房前三甲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讨论话题。有影评人认为,这是“后众拍时代”的一个表现,也预示着导演的从业门槛正在发生变化。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非科班”并不等于“非专业”。所谓的“科班”背景,一般来说是指在大学里学习电影制作后,能够得到实地拍摄经验的人。但许多“非科班”导演,虽然没有学历,却在业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因此,他们仍然可以被称为是“专业”的,甚至优秀的导演。
然而,就像票房数字只能从一个维度评价电影一样,对于导演能力的评价,仅从票房数字出发总是不够谨慎的。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首先,《战狼2》《哪吒》与《流浪地球》三部电影身上,都有着“爱国”这一个不可磨灭的光环。《战狼2》是个人英雄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作品,《哪吒》有着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以及“国漫之光”的头衔,而《流浪地球》更是一个中国少年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
在这样的光环下,这三部电影首先便具有了对普通观众的强大号召力。
从剧本来说,这三部电影的叙事并不复杂,并有清楚的故事发展脉络。并且,三位导演都出色地运用了画面来补充故事背景。比如《流浪地球》里被冰封的东方明珠,就比任何剧情和台词都要更具有末日感。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在很多“跨界”导演身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过于追求画面的美感和艺术化,而忽略了“讲故事”这一基本的要求,《小时代》系列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精良认真的制作自然是让观众愿意掏钱买单的另一个关键。除此之外,这三部高票房影片的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成功地激起了观众在观影时的情绪。
无论是爱国主义,还是英雄情结、少年反叛,对于主流观影人群来说,影片中这些简单的、尖锐的情绪煽动,很容易便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并“变现”成一种消费的行为。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走进影院看电影至今仍然是一种很具有仪式感的事情。为一部电影买上一张电影票,代表着这部电影至少有一个地方能够吸引他们、打动他们,也代表着他们认同这部电影出现在影院中的合理性和价值。
而“二刷”“三刷”的行为,则愈发地接近一种粉丝为了自己喜爱的“明星”而花钱的心理。此时,电影的内容、结构、美学等已经不太重要,观众花钱买的,很大程度是又一次自我情感上的满足。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但由此而来的高票房,和所谓导演的“专业能力”却未必紧密相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曾在文章中表示,如今活跃在一线的一批新导演们,都具有“产业化生存”的能力。
这也是中国电影逐渐产业化、市场化的一个趋势。在电影工业生产中,制片人的统筹要高于导演的个人创作。因此,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能请到专业制片公司,请来优秀的摄影、灯光、剪辑和其他技术人员,即便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也一样可以制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应当说,从“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对导演的个人发挥是一种限制,但对于整个电影项目的成功来说,却是一种保障。在强大的制片统筹下,成本控制、市场调查、受众分析、发行宣传等创作之外的环节,都是“专人专项”,而这些环节,对于电影的票房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与其说是“非科班”导演包揽了影史票房前三甲,倒不如说,这是中国电影逐渐分工细化的一个必然现象。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说回“导演”这一身份,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中国每一代导演,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五代导演有着强烈的土地情结,并将乡土寓言和对国家的反思大量地运用到电影之中;第六代导演基本都是电影学院的“学院派”,不间断地关注社会边缘群体。
如今活跃的新一代导演,便包括了大量的跨界导演与非科班导演,而拍摄手法和传播媒介的多元也让这一批人更加难以界定和总括。但可以看出,在网络文化和电影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一批新导演,无论是科班,还是非科班,都显得更为“务实”。
在很多电影里,我们很难看见导演完全出于个人喜好的风格与个性表达,而更多的是参考了观众与市场口味之后,所进行的“改良”。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国家电影发展的必然阶段。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没有受众和传播渠道,“电影”作为一种传播载体便是不成立的,而在观众的培育和相应的市场还不成熟时,如何让更多观众能“看懂”自己的作品,是导演作为主要创作者,所不能不考虑的。
作为一门专业,在人员的调度、拍摄的技术、以及对画面和电影艺术的审美上,“导演”这个职位,必然存在一定的门槛。即便在摄影剪辑技术已经如此先进的当下,也不是每个人拿着一台苹果手机,就能拍出一部能参加电影节的大片。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中国电影走到今天,已经有许多影片证明,不是每位“非科班”,都能横插一脚,担起导演的名号。的确,大部分观众并不会在乎导演是否“科班”出身,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跨界”的导演便可以心存侥幸。毕竟,从前些年的“烂片潮”里走过来的中国观众,对不负责任的导演和影片,如今可谓深恶痛绝。
“科班”的名号也已经与影片的质量没有什么关系。
电影是大众艺术,也是一种实践艺术。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常见的几位中国导演,大部分都有着专业的科班背景。从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陈凯歌,到第六代中的大部分代表人物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都是正儿八经的“学院派”。但是,这些优秀的导演有的不仅是学术背景,还有多年在剧组摸爬滚打的实践机会。
因此,像徐峥、吴京、徐静蕾这些资深演员开始当导演后,他们能依靠多年来在剧组的经验,支撑起一部有模有样的商业片,并不让人惊讶。
一京一吒,“非科班”导演为何能打?
讨论“非科班”导演是否水平高于“科班”导演,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当讨论的维度建立在票房的基础之上时,则更不可取。一部电影的好坏,专业人士有专业人士的标准,观众自然也有观众的审美,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反而,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视角与表达,显然会带给观众更新鲜的刺激。毕竟,如今的中国电影,不仅需要题材和角度的多元,更需要审美的多元。
【文/一树】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