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古文特殊句式解题要诀

2021-05-12 06:30阅读:
刘继鹏
不懂得文言的一般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就不能完全读懂文句,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所以,特殊句式(包括使动句、被动句)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当然也是考测的重点之一。句式的考察可以在专门的句式辨析题中进行,也可以在句子翻译中进行(翻译必须符合原句的句式特点)。
古文特殊句式解题要诀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了解并把握常见的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的类型、特点;其次必须依据上述知识,联系句子或词语的意思,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其三必须仔细审题,依据题目要求,仔细比较选项,准确分析其异同。举六个实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试题]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不患人之不己知B时人莫之许C人不学,不知道D古之人不余欺也[解答]要辨析否定句里的宾语前置,首先要掌握常见表否定的词,其次要掌握常用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因为否定句里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此题所列四句都是否定句,但C句谓语“知”的宾语“道”是名词,所以没提前;而ABD三句的宾语“己”、“之”、“余”都是代词,所以分别提在谓语“知”、“许”、“欺”之前。因此答案为C
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为人五,为窗八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解答]此题考查对定语后置现象的把握。A项中的“马之千里者”是“名++定语+者”,为定语后置标准形式之一,意思即为“千里马”(一日能跑千里的马);B项中的“人五”、“窗八”,是“名+数”,为定语后置的第二种形式,意思是“五个人”、“八扇窗”;C项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名++形”,为定语后置的第三种形式,意思为“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D项“北山愚公”是“定语+名词(中心词)”,与现代汉语顺序一致。所以,不同类的一项是D
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求二石兽于水中B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C指通豫南,达于寒阴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解答]此题四项句子中都有介词,一定是考查对于介词结构后置情况的把握。ABD三项都有介词结构后置:A是“于水中求”,B项是“以书授”,D项是“于南阳耕”。C项“达于汉阴”与现代汉语语序一致,是“直达汉水南岸”的意思。所以,不同类的一项是C
下列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帝感其诚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百里奚举于市
[解答]此题考测对于被动句的把握。理解句意词义可知:A项中的“为”是动词,则不表被动,此句是个主动句;B句中的“其”是愚公,“感”是“感动”,意思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所以是直接用动词表被动;C项中的“为”是介词,前者已死,自然是“被天下人嘲笑”;D项中的百里奚不可能自己选拔自己,所以一定是“被举”,“于”正是表被动的。所以,不同类的是A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的动词后省略成分不同类的一项()A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C居十日,扁鹊复见D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解答]此题考测对于省略句的把握。根据题意,主语的省略不在其内了,只要弄清动词后的省略即可。A项动词“得”后省略宾语“之”(石兽),C句动词“见”后省略宾语“之”(蔡桓公),D句动词“与”(给)后省略宾语“之”(区寄),而B句动词“军”(名作动“驻扎”)后省略介词“于”(因为“军”后是地点)。所以,不同类的一项是B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答]句中的“然”是“这样、如此”之意。“王”为动词,可以译为“称王”、或“统治天下”。“未”表否定,“之”是“有”的前置宾语。所以全句应当译为:“这样而不能(在天下)称王,(从来就)没有过这种情况。”(或:从来没有过这类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解答]“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应为“知其事之宾客”。“白衣冠”此处为动词,是“穿白衣戴白帽”之意。所以,全句应译为:“(燕)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送他。”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