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素质、素养、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2022-04-05 05:48阅读:
一、素质与素养
(一)素质
参见上一篇《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中的“素质”词条。
(二)素养
素养的“是本色、本质;“养”是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素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素质、素养、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图为在山东诸城给全市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报告

(三)素质与素养的区别和联系
1.
素质与素养的区别。1)概念属性不同。“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它是个实体性概念;而“素养”从理论上讲,是需求取向的,是一个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性概念。
2)侧重点不同。“素质”侧重讲的是人的“质”,即人的性质、品质、特点等属性。“素养”侧重讲的是人的“养”,即人平日的修养。
3)形成途径不同。“素质”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形成的特点,是事物本来的性质。而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2.素质与素养的联系。(1都要以“德”为本。“素质”的“质”要以“道德品质”为“先质”;“素养”的“养”,首先要养“德”。“德”之内涵是丰富多维的,“立德”任务是广泛多向的。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
2)都是发展中概念。“素质”原为生理学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
从广义上讲,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原本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3)都不是一成不变。素质可以弥补,修养可以加强。素养是素质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
4)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离开了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握,就可能对素养的可塑性作出绝对化的解释,最终走向谬误。
二、素养与核心素养
(一)素养
参见本文“一、素质与素养”中的“素养”词条。
(二)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反映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反映全球化的要求,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国际上对这一问题早已关注探索。199712月,OECD(简称经合组织)启动了对“素养”的界定遴选;200612月,欧盟通过“核心素养建议案”;2002年,美国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20103月,新加坡也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
我国于2016913日在正式发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三方面进行阐述,表现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18个基本要点,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试图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区别和联系
1.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区别。1)形式不同。“素养”与“核心素养”这两个概念,一个是词,一个是偏正短语。相同的是“素养”,不同的是第二个概念有“核心”一词修饰和限制“素养”这个概念。
2)内容不同。“素养”这个概念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项内容;而“核心素养”与“素养”比较,包含的内容少了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审美情趣3项内容。
2.素养与核心素养的联系。1)素养包含核心素养。素养是个大概念,核心素养是素养的一部分。“核心”的汉语解释是“中心”“主要部分”,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素养的中心的、主要的部分。
2)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建立在素养养成的基础上的,没有全面的基础素养作为支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抑或说,没有“素养”也就没有什么“核心素养”。
素质、素养、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图为出席山东诸城实验幼儿园教师书吧建设竣工仪式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一)核心素养
参见本文“二、素养与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词条。
(二)素质教育
参见上一篇《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词条。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区别。1)本质属性不同。“核心素养”是功能概念,更多是从情境的特性和需要来考虑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更多地考虑到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对人的素养发展的要求,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政治发展要求,或者说个人幸福的要求。
“素质”概念是属性概念,更多强调教育要从人本身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以人为本,考虑学生受教育的可接受性和个体差异性;更多地考虑到科教兴国、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
2)层次不同。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提出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系统的全面的总的指导思想;核心素养是教育部提出来的,是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一个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一个是教育部提出的;一个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是课程教学。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根,核心素养是干,综合素质是果实。通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内涵不同。“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内涵不同。素质教育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反对应试教育对知识单方面的重视,追求学生能力的提高,旨在转变当时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产生于21世纪,在素质教育已经普遍的情况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可操作性,即教育的可教性、可学性以及可评性。
2.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联系。1)目标拟定依据、价值取向等的一致性。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两种教育目标均由政府主导提出,体现了教育目标需要反映公共目的的要求;两种目标均反映了国家发展的利益诉求;两种教育目标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两种教育目标均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要求;两种教育目标均注重通过校内外教育相结合来落实人的发展要求。
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核心素养”,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
2)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命题,一方面可以清楚认识到素质教育这一命题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着眼于素质的可塑性,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借以指导、规范教育教学改革,即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3)核心素养使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我国的基础教育界在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一直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表述过于宽泛和抽象,对其内涵和外延缺乏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阐述。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很难抓住关键,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教育工作没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核心素养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素质教育的困境,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的具体,更能符合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过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各项素质,而现在提出的核心素养是从有助于人的发展中的所有素养中提炼出来的最关键最核心的素养。
4)核心素养是连接基础教育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纽带。核心素养为各学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几方面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目标依据,也为跨学科课程的体系的建构的提供了理论基础。核心素养基于三维目标而又高于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整合。
5)以核心素养推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变革。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几个方面推动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变革。评价的主体不限于教师评价学生,可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等方式。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评价方式除了考试、作业等纸笔评价外,还增加了语言、动作、物质、成长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全面、系统、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更好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落实,使素质教育改革更加深化和细化。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