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于与己共存、自我一致与良知

2023-04-13 22:37阅读:
1、在解释关于“作为一个人,与整个世界不相符比与自己不相符好”时,苏格拉底认为,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在真诚地表述自己的意见,主要的标准就是是否“与自我一致”,也就是不自相矛盾,而这一点正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对自我矛盾的恐惧是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人,却能够像两个人似的与自己交谈,因为“我”身兼双重角色于一身,自己与自己为友,“我”的身上有一个“他我”。只有那些拥有“另一个自我”、拥有与自己交谈之经验和能力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但是人只有一个头脑,他有自我一致的要求,自相矛盾的情况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言语能力和人的多重性是彼此相符的,这不仅是指我用言语与那些和我同在世界中的人们进行交流,而且更是指与那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自我进行交谈。” [i] 复数性在这里不仅是指“我”和许多的“他人”相关,而且也指我和自己的“他我”相关,自己和自己对话。
阿伦特在解释“作为一个人,与整个世界不相符比与自己不相符好”时认为,人们害怕自我矛盾就是害怕自己与自己分裂:“就我是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我不会自我矛盾,但在我思考的时候,我却是身兼双重角色,故此我有可能自我矛盾。因此,作为一个个体,我不仅是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也是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害怕矛盾就是害怕分裂,害怕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就是矛盾律能成为思想的基本法则的原因。” [ii]

可见,人有了复数性,也就可能自我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复数性?
复数性的第一种含义是我与“他人”的共在关系,这在《人的境况》中已经得到充分阐释;第二种含义是与自己的对话关系,这在《哲学与政治》中得到特别强调。即使是离开他人独处的思想者,也仍然生活在复数性之中,这是人的“与生俱来的复数性。在阿伦特看来,这种复数性是世界和人性的存在论规定。“在只有自己的独自对话中,也不会完全脱离复数性,即人的世界,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所说的人性。这种人性,或者不如说是这种复数性,早已由我的身兼双重角色而表明了。” [iii]
2苏格拉底认为,与人共处要从与己共处开始。这个教诲的含义是:只有懂得如何与己共处,才适于与他人相处。只有自己才是一个人无法分离、血肉相连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要比与自己不一致好。
阿伦特认为,这不仅仅是逻辑学的开端(因为这里包含了不自相矛盾的要求,正好是逻辑学的核心要求),也是伦理学的开端,因为良知根植于自我质疑和自我提问的能力:“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良知的基础就在于:我既可以肯定自己也可以否定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不仅向他人显现自己,而且也向自己显现自己。” [iv] 向自己呈现自己,这不是行动(行动必然指向他人)的特点,而是思想的特点。
用苏格拉底的说法,良知就是“即便在无人看见的情形下你也不能杀人”,这是因为你不可能会愿意同一名杀人犯待在一起(即使没有别人在场,你的杀人行为也必然被你身上的另一个自己即“他我”见证了)。一个人一旦犯了杀人罪,那么终其一生他都要与杀人犯共处。如果你有良知,这是你不能忍受的(这点可以解释很多红卫兵的忏悔行为,他们忏悔的内在动力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自自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别人见到的情况下一个人仍然选择不作坏事)。
苏格拉底坚持相信,没有人可能会愿意与一名杀人犯生活在一起。有人主张:如果无人知晓,那么就可以在成为一名杀人犯的同时又心安理得。但对苏氏而言,这种主张存在着“双重的不一致”。首先,在逻辑上说,该说法自相矛盾:成为杀人犯不可能“无人知晓”,因为至少自己是知道的;其次,这句话表示一个人愿意同他并不赞同的人(作为杀人犯的自己)共处,这是道德不一致(言行不一):既然不同意或反对杀人犯,就不能和他相处;而一旦你杀人了,即使没有他人看见,但你自己至少看见了,你就是杀人犯,所以你还是要和“杀人犯”共处。
良知不是如法律那样的外在之物,而是人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以其所作所为来表明自己是什么人”。这个良知的尺度不是“理念”“上帝”那样的超越之物(处于人类事务世界之外),不是宗教或理念(超越世界的)尺度,而是人的、世界的尺度。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阿伦特不仅强调良知的基础是人的复数性,而且认为人必须有独处空间才能保持这种良知。极权主义就是通过破坏这个独处空间而摧毁了良知:“我们对于极权主义的大众组织深有体验,它首先关心的是消除孤独的一切可能性,除了那种非人的隔离监禁,很容易证明如果连最低限度的与己独处也已经无法得到保障,那么不仅仅是尘世的也包括所有宗教的良知都将被消除。在极权主义的政治组织下,良知已经不再起作用,这与恐惧和惩罚全然无关。”极权主义摧毁了所有个人独处的可能性,摧毁了私人领域,因此也就摧毁了思考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与己独处。“如果不能与自己进行对话,也就是就如果缺少了所有思想形式都需要的孤独的话,那么没有人可以完整地保持其良知。” [v] 极权主义及其群众运动像席卷大地的暴风,使得人人都不可能不参加其中,这个时候的人往往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因为人和自己的对话已经不可能了。

[i] 《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贺照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1页。
[ii] 《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贺照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1页。
[iii] 《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贺照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2页。
[iv] 《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贺照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2页。
[v] 《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贺照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4-355页。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