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孟浩然风雅慵懒的梦醒时分

2017-11-14 10:14阅读: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孟浩然风雅慵懒的梦醒时分
丁启阵
孟浩然风雅慵懒的梦醒时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1

有人认为这诗是表现春天景致的。例如,《唐诗鉴赏辞典》说它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这诗是表现诗人春睡懒起、放浪形骸的名士风度的。
晋朝名士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罗列七桩不堪忍受的事情,第一桩就是“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即被催迫着去上班处理公务,睡不成懒觉。孟浩然其人,可以为了跟朋友痛快饮酒,放弃他人将其举荐给朝廷的机会,显然受到了嵇康自由思想的影响。
春眠不觉晓,其实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是睡懒觉。处处闻啼鸟,说明鸟比人勤快,反衬人的懒惰随性。这两句,足以令全天下一切爱睡懒觉人士产生歆羡,共鸣。
民间俗话,劝人早起,有“早起三日当一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之类的格言。但名士不然,名士不需要考虑谋生、养家糊口的问题。因此,他们很洒
脱,只关心风花雪月。孟浩然就只关心一夜的狂风暴雨,是否摧残了树上的花朵。
有人说,春天夜短,又因风雨少睡,故既眠而不觉晓,直到闻啼鸟才知觉。“处处闻啼鸟”意味着晓与晴,含喜晴意。这种说法,跟诗人的名士风度是背道而驰的。孟浩然的不觉晓,是率性自然,无意早醒;“处处闻啼鸟”也没有喜晴的意思,而是为了说明醒来时间之晚。

2

诗的好处,历来有不同说法。例如:

刘辰翁:风流闲美,正不在此。
钟惺:通是猜境,妙!妙!妙!
唐汝询: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吴瑞荣:朦胧臆想,构此幻境。
黄叔灿: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徐增: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

诗无达诂,见仁见智,各有感受,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的看法是:这诗最突出的好处,在于表现了诗人的名士风度,率性,超然,慵懒。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孟浩然到京城,游秘书省,秋月新霁,跟一帮诗友联句赋诗,浩然说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句子,举坐嗟其清绝,谁都不敢再往下续。当时丞相张九龄、侍御史王维等人都不计身份贵贱之隔,纷纷跟孟浩然结为忘形之交。《新唐书》传、《郡斋读书记》、《唐才子传》等都有相似的记载。
孟浩然的名士风采,不难想见。


3

孟浩然这首诗所表现的韵致,是很能令人产生向往之情的。宋代的李清照、杨万里,都有诗承袭了孟浩然《春晓》的韵致。请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李清照次日酒醒之后,首先关心海棠是否安好——够文艺;杨万里午睡醒来之后,观看儿童追捉柳絮玩儿——够无聊!

4

有人以当代方言中有称昨夜为“夜来”的(山东省境内有这样的方言),认为跟这诗“夜来风雨声”句中的“夜来”二字一脉相承。
这说法固然有趣,但要证明二者一脉相承的关系,还需要下一番考证的功夫。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语言上跟今天山东地区的方言相去甚远。再,山东方言中的“夜来”,可能是“夜里”的音讹。还有,《春晓》诗有个版本作“欲知昨夜风,花落无多少”。
把“夜来风雨声”理解成“昨夜刮风下雨了”,当然说得通。但是,把它解读为“入夜以后,雨疏风狂”,似乎更好一些。“昨夜刮风下雨了”,诗人跟阿Q回到土谷祠似的——倒头便着,而“入夜以后,雨疏风狂”,暗示多愁善感的诗人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没能即刻入睡,这跟“春眠不觉晓”的状态也更和谐些。倒头便着的人,睡眠质量高,通常醒来也快。
2017-11-11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