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于悬崖村迁留争论之我见

2018-02-11 18:51阅读:
关于悬崖村迁留争论之我见
丁启阵
关于悬崖村迁留争论之我见
这次大凉山之行,没有安排去有名的“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社——看一看。但是,一路上,大家没少谈论悬崖村。
当地朋友说,按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悬崖村在搬迁之列,迁往海拔较低、交通较方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实际上,许多村民已经答应了政府的搬迁安排,少数村民甚至已经举家搬迁到了政府安排的地方。
但是,因为媒体的突然介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慈善人士踊跃捐款,将原来的木棍、藤条天梯换成了钢管“天梯”,使得悬崖村人的下山出行相对安全了许多。于是,有些已经搬迁的村民重返悬崖村,原本答应搬迁的村民改变了主意。就是说,媒体出于好心,却打乱了政府的扶贫计划。
从山脚下的阿土勒尔村牛觉社,到半山腰的勒尔社,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村落、落差却近一千米、有十三处是几乎垂直的峭壁,用藤条和木棒编成的梯子……够惊险,够艰辛,够刺激,足以吸引所有人的注意,足以拨动所有人的心弦,足以博得所有人的同情。媒体就这样的村庄大做文章,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吸引慈善人士慷慨解囊,似乎是一件造福村民、功德无量的善举。
但是,在当地政府看来,媒体所为无异于捣乱。原本可以有条不紊进行的搬迁扶贫工作,因为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并且惊动了最高领导,不得不重新调整计划,迁就部分村民的意愿,给村子通自来水、安装太阳能发电板,修建钢管天梯,修建通村道路——现在准备修建一条可走摩托车的道路,如果修建一条可走
汽车的公路,需要四五千万元的资金,这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一个亿的昭觉县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媒体与当地政府,究竟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应该怎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呢?
从眼前情况看,媒体似乎是捣乱者,打乱了政府对悬崖村的扶贫计划。但是,长远来看,媒体所为显然是有意义的。引起社会关注,引起高层重视,都有助于真正解决问题。没错,眼下,媒体不了解整个凉山州、整个四川省的情况,以为抓住一个悬崖村,就能解决四川省、凉山州的山村贫困问题——实际情况是,像勒尔社这样的悬崖村,光凉山州就有很多,有人估计在二百个以上。在这二百多个“悬崖村”中,勒尔社的情况还是不错的,至少不是最差的。勒尔社只能算是相对贫困村,并非绝对贫困村。比勒尔社贫困、属于绝对贫困村、亟待脱贫的村庄,在凉山州还有很多。勒尔社的真实情况,也被媒体的一些片面报道掩盖了。比如说,村庄跟外界联系的道路,天梯并非唯一的通道。天梯之外,还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走峡谷,雨季水涨不能行走,其他季节还是可以通行的;另一条是绕山道路,并不陡峭,只是需要多走18公里。天梯是一条捷径,所以村民走得较多。此外,半山坡上的勒尔社,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种植的玉米、黄豆等作物产量较高,还适宜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勒尔社这个悬崖村,除去出村下山不方便的缺点,简直如同世外桃源。
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媒体引发的社会对于勒尔社“这一个”悬崖村关注的机会,向社会介绍其他悬崖村的情况,让社会了解凉山、四川全部悬崖村,借用社会力量,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各自的条件,该搬迁的搬迁,有条件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开发为旅游景点。
我认为,政府的扶贫计划和媒体的关注,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都有值得反思之处。媒体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固然不足为训,政府的重形式、一刀切也有可商榷的余地。扶贫,我认为需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二是要尊重村民意愿,三是不能急于求成。自然规律,指的主要是新的安置地点的选择要合乎自然规律,要选择适宜百姓居住、生产、生活的地方,不能简单化、一股脑地将山村居民往下、往平地上迁徙。二百年前成村的勒尔社,当年固然是为了躲避战乱、匪患的原因,但是二百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在那里生生不息,也是有多种原因的。倘若只是因为该村出入不便,就贸然让他们迁徙下山,有可能出现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现象,反而得不偿失。领导干部的政绩,未必等同于百姓的利益。百姓生活是否幸福,还得由百姓说了算。长官意志,动辄一刀切的强迫性迁徙,百姓未必感到幸福。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很沉重。
2018-2-11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