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咏春草绝调怎“摄春草之魂”

2021-04-06 08:16阅读:
咏春草绝调怎“摄春草之魂”
《春山暖翠图》清•恽寿平 (图源网络)



咏春草绝调怎“摄春草之魂”




宋词中的咏物词甚多,咏物词所选的题材也甚繁,“缀风月,弄花草,咏珍禽,唱鸣虫”成为咏物词中的主选题材。其中,咏草词佳作也不少,而尤以春草起兴来歌颂爱情的词作为多。古代诗人常将爱情比喻为春草,因春天乃春草萌生季节,亦生命与感情觉醒之时。春色迷人,春草盛长,使人不禁春情荡漾。
不过,在众多咏春草词中,宋人吴曾说,只有三首词称得上“咏春草绝调”。所谓绝调,就是指艺术上臻于极境,无人可以企及。吴曾说的这三首词,一首是林逋
的《点绛唇》,一首是梅尧臣的《苏幕遮》,一首是欧阳修的《少年游》。
林逋的《点绛唇》在宋人咏春草词中影响很大。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词中“萋萋无数”即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萋萋”遂成“春草”的代名词。故人远去了,唯有满地春草,恰似无尽的别恨离愁,遮断了那纵横阡陌。所谓“物色尽而情有馀”,词人之情尽在萋萋青草之中,岂非“魂”乎?!
梅尧臣的《苏幕遮》亦是咏春草词中的名篇。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垂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词中“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乃是咏草名句。春草由“嫩”变“老”,表达了伤春嗟老的心情,草的形与色以及赋予草的神与情,可见其摄魂之妙。
欧阳修的《少年游》是和梅尧臣《苏幕遮》之作,也是以咏草为题的咏春草词名篇。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这首词也是写离愁别恨的,但在表现手法上重在揭示人的感情涟漪,既见“情真”,又见“思深”。思妇独自凭栏远眺,青草绵延无垠,“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表现了对远行恋人的魂牵梦萦。全词无一字言草,然而处处与草关联,堪称咏草写人的佳作。
然而,对吴曾“咏春草绝调”之说,近人王国维却不以为然。他指出,在林、梅、欧之前,冯延巳早就有了“细雨湿流光”的咏草词了。这是指冯延巳的《南乡子》一词。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词中借春草写少妇怀春之情。她终日妆楼独处,被浓烟细雨所包围,心情压抑。可是到了梦境里,她却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然而梦醒之后,痛苦又缠绕着她的灵魂。读完全词,回顾首句,便知词人笔下所写的离恨确是像芳草一样,一天一天在增长,草长一分,恨长一寸,而那丝丝细雨,既是在浇灌芳草,也是在浇愁浇恨。
首句“细雨湿流光”,妙造自然。“细雨”,描其丝丝之形;“流光”,绘其闪动之状。两者以“湿”来穿针引线,构成了一幅风景画。你看,丝丝细雨,落在芳草地上,微风吹过,草上闪动阵阵白光,好似在流动一般。说它景色如画,但图画不能显其动;说它声韵似乐,但音乐难以摹其形。物象与情韵竟结合得如此之妙,令人叹赏不已!怪不得宋人周文璞对此句评道:“《花间集》只有五字绝佳:‘细雨湿流光’,景意俱微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予以高度赞扬,评说此五字“能摄春草之魂”了。
当然,王国维此说并不意味着他贬低林、梅、欧的春草词,而是将此词与另三词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但无疑林、梅、欧所作咏春草词,比起冯延巳的“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就觉稍逊一筹了。这首《南乡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摆脱了花间派词人对女性容貌与服饰的描绘,而转向对人物内心感情的刻画。正如王国维所言“摄春草之魂”,一个“摄”字,将痴情女子如细雨般的绵绵思情勾魂摄魄出来了。




咏春草绝调怎“摄春草之魂”
《平林散牧图》清•王晕








注释:
吴曾(1162年前后在世),字虎臣,江西崇仁人。曾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作《能改斋漫录》十八卷,对研究唐宋文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南宋笔记著作中堪称佳本。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有“梅妻鹤子”之誉。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江西吉安永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留有词集《阳春集》,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