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桃花与“红颜”

2024-04-09 07:55阅读:
桃花与“红颜”
《桃花双绶图》(清)余省《桃花白头图》(清)高其佩《桃花柳燕图》(清)李鱓



桃花与“红颜”
——“明清小品”之二:《闲情偶寄·桃》品读



“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株丹彩灼春融”,阳春三月,春风骀荡,正是品赏桃花季节。中国人喜爱桃花,似乎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感。妩媚娇美的桃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亮丽的容颜。自古以来,桃花常被诗人用来比喻美貌女子,而且又比喻为“红颜薄命”。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李渔此说并未独创,这早已是不少诗人表达红颜渐老的意象。
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桃花纷纷飘落以“雨”作贴切比喻,“红雨”便成了易逝韶华的喻词。陆游在《钗头凤》中感叹:“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桃花与凄婉爱情结下不解之缘。《红楼梦》中孑然一身的林黛玉,见到满树桃花飘零,落红遍地,写出《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唱出香魂消散之前的飞鸟遗音。春去匆匆,落红无数,这是一种红颜渐老的悲叹之情,更是一种岁月流转的沧桑之感。
“红颜薄命”之说,或许与桃树的特性有关。据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桃性早实,十年辄枯,故称短命花。”说的是桃树其性早熟,三年即可结实,然而六七年便老化,枝干在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易枯,树龄并不长。故此,古人作诗有“梅子酸心树,桃花短命枝“之说。
或许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文化因素有关。神秘文化讲究风水、相术、算命等方术,什么“命犯桃花”的八字命理,什么“红颜薄命”的面相特征,隐约其辞,依违两可。以面相断定一个妇人生死,未免过于荒唐了。




桃花与“红颜”
《桃花春柳》(清)李鱓《桃花图》(宋)无款《桃花山鸟图》(宋)佚名



或许是与文人沿袭前人“桃花=红颜薄命”的文学意象标识有关。红颜易老,美色易衰,早已是许多与桃花有关诗歌的主题。“人面桃花”已成为凄美爱情的象征,成为多情文人心中的痛,因此留下让人回味无穷的痛着的美。文学作品中屡见的“落红”意象渲染了数不尽的伤感,爱情一旦以桃花来喻说,美丽的背后总难免有几分涩涩的酸楚。桃花易凋,红颜易老,花开花谢,惜春归去,叹红颜薄命自然成为文人笔下的伤逝情绪。
当然,古人笔下的女子不全是红颜薄命的桃花意象。它既有“易植子繁”的壮实农妇类桃花意象,那些如《诗经·桃夭》中新嫁娘一样结实健康、美丽勤劳、生命丰盈的女子。又有“桃容增艳”的刚强义女类桃花意象,一如《桃花扇》中秦淮名妓李香君,《镜花缘》中桃花仙子女侠燕紫琼。应该说,古人笔下的桃花意象是丰富多样的。
用桃花喻佳人,不只是突出她们的美,也隐喻了佳人的命运与前程。人花相映,花人合一,形成了人面桃花这一复合文学意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文学意象从上古时代重生殖崇拜的壮实健康,到中古时代充满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伤感抒情,到近古时代追求自我价值展现的道义精神,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思潮和文人的文化追求。古人的这些文化创造,犹如“灼灼其华”的夭夭桃花,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烈旺盛的生命力。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