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2014-06-02 22:14阅读: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本文刊登于《新民晚报》2014年5月31日A6版

本报记者 姜燕

  仰视,满墙的壁画冲击着视觉神经;近观,细腻的笔法描绘出生动神情,女神安详的面容中传递出威严,男神瞪视的双目中偏带着戏谑。
  流连忘返,细细品味,仿佛置身神圣的艺术殿堂;然而,移步出殿,却是在荒草满地、荒野无人的破庙之中,其情境心境真如《聊斋志异》故事。
  在文物大省山西,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似乎已经被遗忘。
  民间古建、壁画爱好者们拿着相机,一处处发现、拍摄、上网,希望世人认识这个艺术宝库,保护先人留下的文化。本月中,记者追随他们的脚步,一探荒野遗珍。

  湮没荒草的壁画
  山西自古宗教兴盛,一村一庙,甚至一村多庙,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古迹数不胜数。塑造神像和绘制壁画,是信徒表达虔诚的方式。正是这一代代袅袅不绝的香火,为现世留下了无数瑰宝。
  4年前,古建爱好者山东人唐大华——网名“爱塔传奇”来山西访古,意外发现山西乡村残存大量古代庙宇,年代久远,无人修葺,濒临倒塌的边缘。随着研究的深入,庙宇山墙上破损的壁画引起他的关注。
  “根据山西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山西古建约2.8万处,我跑了500多处,约5%的建筑里有壁画。这些壁画笔触细腻、画面精美,大多绘于明清时代,有些年代更早。”唐大华说。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屋顶破洞,或
山墙塌角,娇弱的壁画早已满面蒙尘,一条条灰色的泥水痕迹划过壁画的脸孔,受潮鼓包的墙皮顶起各路神佛的肌肤,半指宽的墙体裂缝粗暴地将人物毁容。
  而庙宇,又在一座接一座地倒下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昨日所见精美绝伦的画作,在一个雨季之后可能就化身一堆烂泥。仅唐大华目睹的毁灭就有四处,分别是晋中市太谷惠安宣梵寺东配殿、长治市沁县郭村清和观前殿、晋城市陵川县九光关帝庙正殿、长治市长子县张村关帝庙正殿。
  记者与唐大华寻访的绘有壁画的乡村古建中——
  2013年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谷县新村明代妙觉寺,殿顶破一大洞,上覆塑料布,西山墙破洞,壁画大部分被泥水覆盖;
  平遥县西良鹤村龙天庙,明清两代的建筑,三座殿内外和殿堂对面戏台两侧均有精美壁画,但有的被顽童抠鼻挖眼,有的断裂起皮;
  建于明清时期的祁县涧法村真武庙,已被废弃,庙内杂草丛生,地上到处散落着掉下的建筑构建,殿堂庙舍岌岌可危,大殿内满是壁画……

  画中人物呼之欲出
  那天傍晚,记者和唐大华来到介休市龙头村南庙。荒野之中,这座仅存一间大殿的庙宇显得格外孤寂。刺耳的门轴摩擦声中,沉重的木门渐渐打开,明亮的光线移入殿堂,满墙壁画瞬间由暗到明,猝然来袭,气势如虎啸龙吟。
  高约5米,宽约8米的墙面上,祥云翻卷,衣带飘飘。画中人物约30余名,骏马10余匹,均形神各异。人物脸部线条圆润柔和,画师巧妙地以色彩的深浅营造出肌肉的柔韧和曲线。
  西面山墙上,置身华盖之下的女主尊戴着精美头冠,安然而坐,不怒自威。身边女官侍立,微微欠身,神情谨慎。主尊左下方,一名男官手持版牍,正在诵念。随行乐官数名,手持奇特的乐器投入地吹奏。马匹装饰华丽,形体俊逸。
  东面山墙上则有华盖三顶,下方分别是中年男女神尊各一,青年男神一人,中年主尊雍容大方,青年男子清新华贵。画中人物三三两两,自然成题,两名年龄幼小的女官身着柔软袍服,妆容淡雅,举止大方,身形相对,像在低语,又似交流示意。
  流连忘返之际,禁不住想起刚刚拜访过的山西古建泰斗柴泽俊对山西五台山岩山寺壁画的评语:“这些画一幅幅取下来,哪一幅比不上《清明上河图》?”
  遗憾的是,壁画极少题记,这两幅巨制也不例外,只能依靠服饰、画法和建筑的年代大致判断。唐大华说,大殿估计是明代风格建筑,从壁画人物戴的帽子看,也可能是明代的。上海博物馆保管处主任陈菁仔细查看记者拍摄的壁画照片,并查对山西各朝代壁画的画册,判断它有可能是元代或明代早期的作品。如果没有科技手段介入,仅从画法上很难断代。
  不难看出,这座殿堂内原来的壁画远不止这些。中间的隔断墙上还有4面壁画,因殿堂屋顶曾漏雨,其中3面墙的画作已然消失,仅向东的一面墙上还有半壁丹青,但也已在墙体受潮鼓包的威胁之下。即便是两侧山墙的壁画,也难免龟裂、起皮、掉色,下部还有抹黑的痕迹。

  濒危文物随处可寻
  山西乡间的壁画,总是在不经意间,动人心弦。
  这次山西访古,唐大华途经晋城市沁水县石室村途中,偶见路边一庙,便停车去看。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般的小庙,当他走进正殿时,却惊呆了。后檐墙和东西山墙上满是精彩的壁画,色彩鲜艳、画工精湛,单个人物高度1.5米左右,神态端庄,衣纹飘逸,两山墙绘二十四天尊,后檐墙绘十六罗汉。
  更为珍贵的是,房屋和壁画都留下了题记,根据正殿脊槫下的墨书题记,正殿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根据西壁上留下的“金粧记”题记,西壁壁画绘制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东壁上留下的“金粧修葺”题记大部分字已脱落,年号部分幸存,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乡村建庙不易,房子建好后七年才绘制了壁画,百年后修缮,重绘了东壁的壁画。
  “这座庙的建筑和壁画年代都明确,是十分难得的时代标本。”唐大华说。
  可笑可叹的是,在唐大华拍摄的图片上,绘有精彩壁画的墙体和屋顶,由于随时可能倒塌,只能用一根根木棍撑着。唐大华在现场仔细查看,正殿屋顶多处大面积露天,结构松散摇摇欲坠,西山墙严重内倾,只能靠十几根棍子支撑,东山墙裂了大缝,整座建筑随时可能毁掉。
  他在微博上发布石室村西庙的情况后,沁水县旅游文物局很快回应,表示2013年8月完成沁水县石室西庙文物建筑和彩绘壁画抢险工程维修设计方案,2014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制定实施方案,列为重要建设项目,现正在落实施工队伍,近期开工。
  但唐大华并不乐观,数年来考察、监督的经验告诉他,这样的话并不可信。“这种说辞我经常碰到,关键要看经费和实际效果,很多项目因为经费问题长期开不了工,这地方目前一点经费也没有”。
  他提到,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晋城市高平县古建大量失修的情况,节目中提到9处,晋城和高平随即宣布出资3000万元抢救。“这次我全部回访了一遍,只修了1.5处,这1.5处还是‘南部工程’国家出资的项目,所以我对地方政府的承诺能否落实一点也不乐观。只看结果,不听承诺。”
  
  谁是壁画的作者?
  无论是藏身荒野破庙,还是置身宏伟殿堂,它们的绘制者大多难考。如大名鼎鼎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和西庙这样有明确画师题记的壁画少之又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画壁画的人被称为“画匠”,难登大雅之堂,其作品也不像卷轴画那样得到珍视。柴泽俊打抱不平,画圣吴道子即是壁画家出身,但后世却没有给壁画作者同等的名分。
  然而,站在这一幅幅壁画前,很自然地便遥想数百年前,画师、画匠手持画笔,仰面一笔笔绘制的情景。这些画师姓甚名谁,生于何年何月,生活是否颠沛流离?他们当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一个个乡村精神文化的寄托,如今却几乎要毁于历史的冷落当中。
  我们在平遥县找到了现在的壁画匠人。多年古建维修,平遥县有不少画壁画、塑神像、画彩绘的民间匠人。
  经平遥当地人指引,记者和唐大华来到距离平遥古城不到2公里的西郭村关帝庙,一队人马正在这里塑像、画壁画。
  53岁的高中华正在画戏台天花板上的彩绘图案,50岁的冀云丽和丈夫专塑雕像。重修的庙内,壁画已画大半,这是另一画师的作品。在庙内忙活的匠人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队伍,而是各自为政,接到活计就来。
  三人的家都在平遥县城,冀云丽两口子平时吃住在庙里,即使只有两公里不到的路程,也不回家。高中华却嫌庙里住着不干净、不方便,每天骑着电瓶车来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外面跑,回不了家。”高中华说。
  她自小爱画,高中是平遥一中美术特长班的学生,高考落榜后招工去了剧团当舞美,21岁时开始画壁画,师傅是县城里的老艺人。由于“文革”断代,上一辈的老艺人当时都已八九十岁,且没有传人。高中华这个年龄的是这一行当断代重续后的第一辈。她当舞美时去山西省艺校进修过,跟着老艺人学习又加上自己摸索,掌握了不少绘画和调色的技巧,渐渐在城里做出了些名气。
  “早些年,活还不多,最近七八年从未断过。”高中华说,干这个活,收入比上班工作强,按天计酬,一天300元。
  画画的人气质到底有些不同,问她是否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她羞涩地笑了,说:“不是,当艺术家得懂好多,我不求上进。”说完,她又补了一句“从前是喜欢,结了婚就是谋生而已”。

  古法精妙无处施展
  谋生中自有真正的喜欢,喜欢中也有世事的艰难,这不妨碍许多画师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如何将这些无名画师的作品保护起来,流传后世?
  柴泽俊说,目前壁画保护还没有先进的办法,最好的还是自然保护为主,让房屋不漏水,通风透气。
  古建保护难,壁画保护更需技巧。柴泽俊说,“现在很多做法看上去是保护,其实是破坏。有些人不懂壁画,提起保护就先给画上加玻璃,潮气退不掉,壁画毁得更快。”
  “文物保护是一件非常细致科学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粗鲁。”柴泽俊说。他曾在1959年参加永乐宫整体搬迁工作,为如何迁移壁画而不使其受损大费脑筋。
  “永乐宫壁画是元代的,壁画颜色着色就靠点胶,经过几百年自然风化和潮气,胶已经失效,迁运时拿棉花一蹭,壁画就掉了。怎么办?我自己在那里费尽心思,没有办法就和老匠人研究。”柴泽俊问,“怎么才能让壁画颜色不脱落?老匠人说,简单,刷胶矾水——这是古法,历史就是这么留传下来的。”
  少量的胶和矾,以热水化开,比例因画的介质不同而异。配好的胶矾水不敢直接往壁画上刷,先在角落里实验,一次不行再重新调配一次。刷胶矾水更需要高超的技艺。“先拂掉灰尘,用很软的毛刷蘸饱胶矾水,只能刷一次,千万不能刷第二次,否则壁画就湿了,颜色会往下掉。”用这个诀窍刷过的壁画,柴泽俊拍胸脯保证,300年都不会落色。
  “有壁画的墙不能随便改变质地,有的地方想让墙结实点,把土坯墙改成砖墙,那完了,壁画肯定很快毁了。土坯墙上的画,只要墙不倒,能保存1000年,改成砖墙,最多300年。”柴泽俊说,他看了上千座山西古建,发现有的壁画700年不坏,而清朝的才200多年就坏了。
  “原因在墙上。很简单的道理,每年下雨的潮气留在墙面上,都被干燥的土坯墙吸收进去,墙面的壁画自然干了。而砖墙的潮气会一直停留在表面上,如果是石头墙,那更是一点不吸收,全部在表面上。”
  柴泽俊修了一辈子的古建,这些藏在肚子里的绝技不知道还有多少,却苦于无人实施。他最希望山西的高校能开设古建保护专业,古建、壁画、塑像、民居等分门别类,培养专门人才,将山西的宝贝悉数保存起来。但在资金严重不足、保护意识不强的当下,他最现实的想法,还是寄希望于和他当年一样“疯魔”的“爱塔传奇”等文物保护志愿者。


--------------------------------------------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与“免费午餐”创办人邓飞、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等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将致力于乡村古建的抢救和古建文化的推广,期待您的支持!
支付宝E公益平台捐助通道 https://love.alipay.com/donate/itemDetail.htm?name=2014032011242714948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用支付宝、淘宝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进入捐助通道

基金会银行账号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
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邮局捐款
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址:北京市朝阳区 朝外大街乙6号 朝外SOHO A座 1101室;
编:100020(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官方微博:@拯救古建
微信订阅号:拯救古建
志愿者QQ群:115112549
邮箱:mujiegou2013@163.com

------------------------------------------

抢救山西古建:
纸上谈兵又一年:回访焦点访谈曝光的山西高平失修古建 >>>
即将逝去的容颜--急需抢救的山西古壁画 >>>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项目 >>>
为了改变 - 写在呼吁抢救山西古建两周年之际 >>>
幸福 >>>
《大木殇》全集导引 >>>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
随手拍救古建--推荐目标汇总 >>>
有抢救措施的古建筑汇总(动态更新版) >>>
抢救山西古建筑我只相信眼见为实 >>>
十七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一)(1~9次) >>>
十七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二)(10~17次) >>>
十四次探访长子布村玉皇庙 >>>

断代分析:
泽州青莲寺藏经阁之唐代建筑推断(第四稿) >>>
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之唐代建筑推断 >>>
榆次西见子宣承院之宋代建筑推断 >>>
高平张福民居-山西元代民居新发现 >>>

普及知识: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第四稿) >>>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 >>>
早期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 四椽栿 >>> 六椽栿 >>>
古建筑摄影技巧分享 >>>
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

访古之旅:
访古七年 >>>
访古行程汇总 >>>
寻访古塔总目 >>>
访古留影 >>>

媒体报道: 更多 >>>
旅游卫视《善行天下-古建筑之殇》视频及拍摄花絮 >>>
唐大华:倾力山西古建保护的山东汉子--三晋都市报 >>>
文物爱好者4万里“寻访”抢救古建--新华社 >>>
古建爱好者走2497公里访古 呼吁文物保护得回应--中国新闻社 >>>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山东古建迷乡村寻宝--北京晚报 >>>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