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获奖征文:人生有幸遇吾师

2023-06-16 09:07阅读:



张公信天出西北,深耕教坛凌云意。
维实维新守初心,敦品敦学德高懿。
忠肝赤胆育新人,情至深处自相宜。 善导能歌长者风,桃李天下难比拟。
——俞明祥




人生有幸遇吾师
——与吾师张维忠的师生情缘
黄凯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题记
初识严辞,油然敬佩
时光回到20219,我在导师双选会上听着导师们的介绍懵懂,那稚嫩的脸庞带着迷茫彷徨的目光,有着对未来三年规划的疑惑与不解,更多的是对未来研究的期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导师双选会中,那是跟张老师第一次见面。之前从师兄师姐口中了解到张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严肃认真的业界大拿,在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等领域有着很深的研究。但似乎学生对老师都有着一种敬畏心理,坐在台下认真听着张老师关于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的区别,心中有着些许感悟和疑惑却不敢和张老师交流。也在双选会结束后,仔细研读张老师的论文对张老师学识之渊博、成果之丰硕有了新的认知,随着阅读的深入,文章读不懂、论文没想法的问题接踵而来,对能否接好张门师兄师姐的接力棒产生了担忧,我能否成为张门的一员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但双选会后有幸拜入张老师门下,成为一名真正的张门弟子。在第一次组会后,内心的拘束和紧张就被打消了。张老师似乎看出了大家的忐忑与不安,操着西北普通话跟大家聊起了家乡,当张老师听到我的家乡时,那句“你那里我的学生可太多了”,让我见到了张老师和蔼可亲的一面,紧张的心情瞬间消失了。随后张老师带着迷人的小酒窝和标志性的微笑,告诉我们要对自己有提前的规划,要“知道什么是研究”“懂得怎么去研究”。张老师强调了作为一名专业硕士,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师范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擅长,广泛涉猎,仔细研读导师和师兄师姐的论文,边摸索边定好未来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一个亮点,有任何想法都可以主动和张老师交流。这次组会让我对即将开启的研究生生活充满期待,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信心。
日常汇报,烟火可亲
真正熟悉导师,还是在日常组会汇报上。每当遇到关键的节点,张老师总会察觉我们的焦虑,给予我们最及时、有效的帮助。在组会中,张老师将我们的问题向前迈进一小步,让我们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时常督促我们要勤于思考,多看文献,及时反思,敢于下笔。让我们以发表的要求对待课程论文,这也让我的一篇课程论文得以发表。张老师还时常邀请我们去旁听师兄师姐们的开题、中期答辩,拓宽视野,熟悉研究生生活。时常分享文献、政策和推文,让我们学习,寻找灵感。张老师常说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点滴都能成为写作的灵感,殊不知张老师就像一座灯塔一直引领着我们学习。
张老师除了是学习道路上的一座灯塔外,更像是一位父亲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勇往直前。研一阶段,我一边阅读有关数学教育的各种文献,一边汲取课堂中各位老师的观点,发现什么都想写而都写不好,而自身的不足加以研究的复杂,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迷茫。我怀着不安与焦虑向张老师寻求帮助时,张老师也发现了我的问题,他带着温和的微笑对我说:“大胆去尝试,研究才刚刚开始,遇到问题我来帮你解决。”这句话就像定海神针,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后,当我的研究方向时获得了老师肯定,那种喜悦无法言喻。而在“田家炳杯”师范技能初赛中,张老师在准备阶段理帮我清备课思路,调整教姿教态,在各方面提出了诸多意见,但最终未能进入决赛。当我对辜负张老师的辛苦和没能接好师兄师姐的接力棒感到自责时,张老师带着小酒窝微笑着鼓励着我前进,告诫着:不求结果,只求不悔。
他常说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开开心心去生活。也正是这种人生态度,让我们在校园散步时,合唱团唱歌时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张老师,张老师回以标志性的酒窝和微信,让我们倍感亲切。也正是这种有烟火气的导师,及时给予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才让我们团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同门情谊。
因材施教,用心点拨
张老师将多年来培养学生的经验进行总结,时常将师兄师姐们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告诉我们,让我们少走了很多歪路。除了大方向的把握外,每年他带的学生很多,但他对每个人的特点都了然于胸,给予指导的方式也因人而异。
当我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时,心中暗自窃喜,想快马加鞭地写出第二篇,第三篇论文。张老师及时提醒了我,要沉淀下来,强调以后的文章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能千篇一律。张老师的敲打让我收起了骄傲的心,更踏实地研究,鼓励我向更高级别的期刊发表。张老师一语道破了我的问题,让安于现状的我有了前进的动力。虽尚未有所成果,但已有收获。
在浙师大的学习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每次的组会是我又爱又怕的事情,害怕自己平时的偷懒被发现,又希望收获到不同的知识。但不知为何,张老师总能犀利地发现我的不足,提醒我注意日常学习,不要懈怠。张老师在时常分享文献和微信推文让我阅读,写出感悟;时常让我参加网络讲座,吸收外界不同的声音,进行归纳。他平时的督促让我感受到了导师的关心,让我渐渐改正了习惯偷懒的毛病。若不是张老师的督促,我也许会带着遗憾走过这三年时光。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是积累经验综合的外在体现。而这需要静心钻研文献,细心整理文献,用心撰写文章。这对喜欢热闹的我,有所困难。还记得第一次写论文时,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空格,参考文献引用格式,张老师总会孜孜不倦地提出建议,分享需要参考的文献,这过程何尝不是磨炼心性。而“研究生要习惯孤独”,这是张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正因孤独,才将你我连接在一起,成为科研路上的力量源泉。
何其有幸遇吾师。纸砚方寸,师生情长,不尽依依。
获奖征文:人生有幸遇吾师
右1为本文作者黄凯,男19982月生,20219至今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学(数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维忠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