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2019-01-17 12:16阅读:
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我有一个请求,你今天晚上驱离学生时,不能流血,若有学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
——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对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彭孟缉说

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彭孟缉



岳 南

  從民國成立到抗戰結束,這段亂世,恰是中國學術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其偉大輝煌堪比戰國春秋時的百家爭鳴。生逢“世界大戰者二”的陳寅恪,原抱定“河汾之志”,為民族培養一批優秀學子,爾後通過他們濟世救民,改變世道人心。但他的願望顯然破滅,從而使得陳寅恪對當代人的影響也被一筆勾銷。
  陳寅恪在生命的最後20年,一直擔心“以夷變夏”。他在晚年的“發覆”之作《論再生緣》與《柳如是別傳》中,又心存另外一份的清醒:歷史之變,文化和文明的血脈凶多吉少。陳氏認為,“無自由之思想,便無優美之文學”。如此易見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謂“愚不可及”!又,暮齒之年,臏足眼瞽的陳寅恪,以皇皇80萬言長篇大論,追述明末清初一個“出於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而又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後世輕薄者所厚誣”的柳如是,並為這位“被污辱與損害”的一代奇女子立傳。陳氏這樣做的目的很清楚,這便是“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用心之良苦,可感日月。
  然而,陳寅恪不幸生在一個“獨立”與“自由”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的時代。尤其是陳寅恪生命的晚年,過得相當孤獨與哀憤。“文革”爆發後,其一生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了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和“革命者”們開批鬥大會的口實。被譽為“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的史學大師陳寅恪,作為“國家的敵人”被打翻在地,並遭到“國家的主人”們人格的污辱,精神的摧殘和肉身上的折磨與蹂躪。臨死前,老朽之軀渾身上下被貼滿了大字報,繼而被趕出中山大學居住了多年的康樂園一號樓,進入一所四面透風、搖搖欲墜的平房存身。歷史的無情在於,這個時候的陳寅恪已被折磨得說不出話,身體虛弱得進一點流食都很困難,但“革命者”仍逼其交代問題,直至淚盡血泣,賫志以歿。這個悲愴結局,倒也應了曹公雪芹大師那“白茫茫大地真幹淨!”的預言。

  遙想當年,王國維自殺後,有人給他寫悼詞、挽聯、紀念碑;傅斯年在台灣大學校長任上撒手人寰時,有學生衝擊議會廳為老校長討公道,另有隆重的紀念活動與傅園、傅鐘以茲紀念。可是陳寅格先生呢?經過“革命”洗禮,連他自己的學生都背叛了他。一個一生都抱定“河汾之志”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竟落得如此凄涼結局,實在令人扼腕。或許,從陳寅恪的生命歷程與政治遭際的夾縫中,我們可找到“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的一絲印痕與緣由吧。

  【文章来源:中国评论月刊网络版:陈寅恪与傅斯年



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京东:点击进入——陈寅恪与傅斯年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