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南渡北归》“英雄谱”

2021-02-17 00:16阅读:

《南渡北归》“英雄谱”,哪个学问是第一?

《南渡北归》“英雄谱”
察网
发布时间: 19-12-0320:38察网官方帐号
【本文为作者长河红阳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南渡北归》“英雄谱”
这个话题是受到启发而有的。
小时候,爱听单田芳老先生的《隋唐演义》,里头有一个英雄排行榜,按着英雄们的武功高下排定:十三杰、四猛、一绝;到高中时候,看古龙《多情剑客无情泪》,里面也有个类似的排行榜:百晓生口评天下兵器排行榜,用豪杰们的随身兵器替代他们的武功高下:玄机棒啦、金环啦、飞刀呀、银戟等等。
受此启发,对着岳南先生《南渡北归》左看右看,隐然发现,岳南先生也在
这本书里安排了个民国大师“学问排行榜”。
一、“三百年来一大师”陈寅恪
比如陈寅恪老先生,岳南先生就为他单写一段:“三百年来一大师”(《南渡北归1·十三章<三千里地山河>》349页)。虽说这套书为陈寅恪抬举学问的文句不止这一段,可是这个题目确实明明白白的下了断语:陈寅恪的学问,乃是三百年来第一高。这样的话,一众“乾嘉诸老”威名扫地不说,似乎连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被踩踏了,啊呀呀,这个岳南何德何能,敢为陈寅恪这样烧高香?
陈寅恪是以南北朝、隋唐史得名的,尤其以隋唐史暴得大名。不过,就是在隋唐史研究中,他的讹误、舛漏也是很多的,实在说不上精细。你比如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有断言:
【北周制律,强摹周礼,非驴非马,与其礼仪、职官之制相通……故隋受周禅,其刑律亦与礼仪、职官等皆不袭周而因齐,盖周律之矫揉造作,经因数十年而天然淘汰尽矣。】
隋朝的法律源头全在因袭北齐,与北周攀不上枝蔓。但是,在1980年代,就有不迷信陈氏的学问家指出陈氏的荒谬:
【《隋书·刑法志》所云“多采后齐之制”,并非说不采北周之制,亦并非能说明后齐之律就是隋律之蓝本,反之,隋律采北周律处亦不少。(倪正茂《隋律研究》转引自李书吉《北周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233-234)】
据李书吉先生《北周礼制法系研究》征引倪正茂《隋律研究》:
【倪书于此作了考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从篇名、刑名看,隋律中的《断狱律》采用的是北周篇名。在北齐律十二篇中无《断狱篇》,而有将《捕亡》、《断狱》合为一篇的《捕断篇》,从刑名的死刑规定看,《隋律·刑法志》有“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圜裂之法”。关于圜裂之法,北周死刑言重者为裂,不言圜,北齐重者言圜 而不言裂,隋律言去圜裂之法,可证在《开皇律》的修订过程中,齐、周之律都是参阅过的。两律都为《开皇律》的依据。第二,从三律的篇目条数看,《隋书·刑法志》载:北齐罪948条,北周定罪1537条,隋开皇三年,文帝命苏威等更定新律,除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徙、杖等1000余条,定罪唯500条,也就是说开皇元年(581年)之罪至少1700条,只用齐律是不可能的。而开皇初年的律条大多数与北周接近,这至少说明隋律不单是以齐律为为版本的。第三,隋律修撰者裴政、苏威、牛弘、郑译、柳雄亮、王谊、元谐等大多数参与过周律之制定,故隋律不能不受周律之影响。笔者认为倪先生关于隋律兼采齐、周二律的论证是成立的。……(李书吉书234页)】
这里只重点征引倪正茂先生成果,并没有轻忽李书吉先生研究成果的意思,只是因为篇幅原因,不再多征引。
而在《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他不住嘴地诟骂曹操是什么“赘阉遗丑”。可是,对曹操刺杀宦官魁首张让的史料刻意无视,对曹操棒杀宦官中的显赫者-蹇硕的叔叔视而不见。须知,这两样举动,都是与权阉集团对阵的表征,把曹操诟骂为“赘阉遗丑”,说良心话了吗?
为什么陈寅恪要这样罔顾史实胡言乱语呢?无它,曹操对标榜孔子信徒的豪强世族、名士们(两晋、南北朝时期张狂跋扈的士族的先辈)很不客气:他杀了一无是处的名士边让;他杀了名士、孔子后裔、官N代孔融;他杀了名士、官N代杨修;当然,他还灭了当时两个最张狂的豪强世族、割据称雄的大军阀——官N代的袁绍、袁术。而这些人都是陈寅恪在《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必条后》中没口子好夸的好汉:
【东汉外廷之士大夫,既多出身于儒家大族,如汝南袁氏及弘农杨氏之类,则其修身治家之道德方法亦将以之适用于治国平天下,而此等道德方法皆出于儒家之教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莫不指是而言。凡士大夫一身之出处穷达其所言所行均无敢出此范围,或违反此标准也。此范围即家族乡里,此标准即仁孝廉让】
可是对照史料,东汉末,数这伙子豪强世族坏!袁绍起兵造反打自己的江山,也不顾他叔叔袁隗和其他宗族还在洛阳,被董卓的控制,所以,他一起兵,他叔叔一家和别的宗族就让董卓尽数抄斩了,这是“孝”?别以为叔叔不是爹就能不顾他死活!
汉献帝,汉灵帝的“中子(二小子)”,还活的好好的,袁绍就谋划着拥立一个皇室疏族幽州牧刘虞做皇上,踢开汉献帝。汉献帝流落江湖如丧家犬,随从大臣有活活饿死的,这个袁绍和他兄弟伸过一把手吗?“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路人既不孝,更不忠!
袁绍、袁术兄弟反目,“兄友弟恭”在哪里体现着呢?还有那些与袁氏兄弟结伙,助力他们割据的世家豪强们不知道他兄弟们是什么人吗?为什么还和这两个不孝不忠的坏蛋混在一起搞割据?以儒门的道德说教而言,这些“士大夫”纯属一群道貌岸然的人!可是呢,这伙子人就是陈寅恪拥趸、膜拜的偶像!对曹操攻杀这路人,不住嘴的乱骂,这是认真做学问吗?那些人无非都是念过几本儒书就杀不得了,这就是陈寅恪骂曹操的原因,他就是这个观念!这个陈寅恪的所谓学问,全被他的这个观念左右着!
这样做学问,历史的真实是什么样子完全可以不顾,历史人物的褒贬全看合不合观念里的东西,只要与他观念相符的,就说尽好话,和他观念不合的,不惜曲解史料大言不惭!学问做到了这个程度,也真够奇葩的!这就是岳南大吹喇叭的“三百年来一大师”!
说了学问,再说气节。中国的旧文人,好样的多得很!在追求学问的进步自不待言,而他们尤其、特别重视名节、气节,这样的特点,落到实处,就是爱国二字。这个陈寅恪在这个气节上万万说不上。可见《新中国外交怎么走?民国大师陈寅恪竟主张学李渊臣事美国》、《<南渡北归>中的陈寅恪,是一个爱国者么?》
陈寅恪这路人,本质上就是一儒生。我们知道,儒生,和他们研究的学问——儒学,是强烈主张“入世”的,也就是强烈主张参与政治的。他们参与政治,两条路:由两汉时的征辟、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到隋朝后的科举,是一条路子,所谓学而优则仕;讲学收徒,通过门徒做官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又是一条路子。这两条路子,孔子都是老祖,前一条,孔子凭着学问做了鲁司寇;后一条路子,广收门徒,举荐门徒做官,有名的如宰我。这都是后世儒生们模仿、膜拜的做官搞政治的路子。晚清,科举制被废除,表面上看,陈寅恪这个儒生做官的路子是断了一条,实际上,儒生们的那一套,借着科举制浸润中国几达一千三四百年,没了科举,儒生们换身衣裳剪了辫子一样有势力:辛亥革命后,不是有“尊孔读经”的军阀么?还有“儒教”信徒编辑“翼教丛书”么?再有,在新式高等学校里借着讲史说文,剪了辫子的儒生们一样能把他们那套东西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所以,尽管民国时候,中国苦难深重,在陈寅恪这等儒生看来,也是可以混的有头有脸的。他们还是可以对当时政治施加影响的。
儒学里,有光明正大的堂皇内容,但是,垃圾糟粕也很多!儒学的很多东西,该进博物馆了!不可以拿出来再祸害人了!不过,如陈寅恪辈就是要把那些货色拿出来禁锢中国人的头脑,不该被摈弃吗?
红色共和国成立,治国的政治哲学完全不是陈寅恪脑袋里的那一套,这等于把这个腐儒(抗战时的冷血言论看一看)间接参与政治的路子也堵死了!所以,中央政府请他入京主持中央级别的学术机构,他顽固到底,不去!要我去,也绝不能信从共产主义!
这样的顽固死硬,还有了堂皇的借口:“不应‘一边倒’,为C.C.C.P之附庸”(《南渡北归3》428页)。而且,这般顽固死硬在最近的二十多年,被自称为公知的一帮人认为是“自由”,或者说,坚决与中共意识形态做对到底就是“自由”!难道微博上大V们很愿意活在儒生们能堂皇干预政治的年头?很愿意享受皇帝老儿借着儒书行大令怒斩逆臣:男人全斩、女眷充入教坊司?这是受了啥刺激啊?
陈寅恪不愿向C.C.C.P低头,却很愿意向U.S.A致意,很期望中国把白头鹰引为强援(《新中国外交怎么走?民国大师陈寅恪竟主张学李渊臣事美国》。为什么?因为美国很愿意扶植所有国家最落后、最反动、最愚昧的势力和个人,并和他们“交朋友”。比如它愿意抬举希特勒宰制德国;比如为中国新旧军阀做后援(如蒋介石);比如它庇护日本第一战犯裕仁和昭和军阀、右翼们;比如它和中东专制君主国的独裁君主们如胶似漆;本·拉登就是它扶植起来的等等。美国一贯的做法就是:把要侵略的国家里的所有腐朽反动落后的人和势力攒在一起,和它一起宰割、麻痹、压迫该国人民。对于陈寅恪这路剪了辫子的遗少,它当然是愿意交朋友的。和胡适混在一起的陈寅恪自然明白这个,倾心向美,向U.S.A俯首是必然的!当今“柿油党”亟盼的,沟通美国的野路子,在陈大师这里是畅行无阻的,他多让“柿油党”羡慕啊!自认为也是“柿油党”一脉的岳南先生,自然也要热捧这位陈大师:“三百年来一大师”,很应该的啊!
二、比肩《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旷世天才”王国维
那么,如此这般的陈寅恪就是《南渡北归》里学问最大的一个喽?哪里呦,还有大佬呢!此老为谁?王国维。看岳南先生怎么说:
【此时的胡适虽然有点谦虚地把自己大名列入“半新半旧”的圈子之内,但就他的国学功底与成就而言,与王国维相较,不能说无法望其项背,至少是不能与王国维齐肩并立,更谈不上予以匹敌。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学术框架和标高论,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之祖司马迁与世长辞,过了一百多年才产生了班固;班固死后五十多年产生了荀悦;荀悦死后过了八十多年产生了陈寿。陈寿死后七百年,直到11世纪才产生了欧阳修、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和范祖禹。12世纪产生了郑樵。郑氏死后六百年,到18世纪才产生了赵翼、钱大昕、王鸣盛、全祖望、章学诚等几位名家。继赵、钱、王、全、章等人死后百余年,才有旷世天才王国维横空出世。而王氏不仅“古史及文字考证之学冠绝一世”(吴宓语),其学问博大精深,是继魏晋时期写出不朽名著《三国志》的大史学家陈寿死后一千六百年来,历代史学名宿所不能匹敌的。正是有了如此伟大的创举,后人遂有“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的名言警句。(《南渡北归1·往事再回首·大师云集清华园》)28-29页】
厉害吧?这个“旷世天才”王国维!前四史的著者们都驾鹤西归之后,再无一个巨匠,连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比不得王国维;编撰《通典》的杜佑也比不得王国维。这个学问……显然,显然要比陈寅恪强的多得多。
王国维的学问,最牛的应该在殷墟甲骨卜辞。笔者在世纪初的《读书》某期上。看到古文字学家唐兰老先生说过一句话:
【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盛一时。】
后来查找这句话,原来是唐兰老先生在《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序》中说的:
【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文中“四堂”分别是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就甲骨卜辞的研究成果看,王国维不比其他三人高明多少,怎么也不可能像岳南说的那样:“陈寿死后一千六百年来,历代史学名宿所不能匹敌的”!起码还有这三人与其比肩!设想一下,如果司马光们见识过殷墟甲骨文之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学问高度?历史固然不能“如果”,但是,因为不能“如果”,就要贬低“前四史”之后,再无史学巨匠,只有王国维,是不是更狂妄?!唐兰老先生有真学问,他先生对王国维的评判,可不是岳南那样舞文弄墨吹吹拍拍的胡言乱语!王国维的身后名被岳南带上了这样的纸糊高帽,也不知是荣幸还是不幸。
三、“孔圣人之后的又一圣人”傅斯年
王国维是《南渡北归》里学问最高的吗?哪里,还有超凡入圣之辈呢!此人为谁?
就是被岳南大师抬举为“民国大师”群群主的傅斯年!何以见得?请看岳南大师怎么说:
【傅斯年,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儒学经典,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二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南渡北归1·英雄辈出的时代·波滚浪涌的北大校园》64页)】
看看这个傅斯年,厉害不厉害,孔子之后又一个圣人!孔子嫡传——西河传经的子夏不足道,孔门正宗,高扬“礼”字的荀子没地方摆了;旁行斜出的思孟(子思、孟子)更找不着影子!从汉武帝尊儒之后,孔子渐渐成为中国文人的老祖,谁也不敢和这老人家比肩,可是,岳南先生就在《南渡北归》里,给傅斯年戴这纸糊的高帽,正所谓“俺的地盘俺作主”,这书俺写的,写成啥样是啥样!但不知傅斯年泉下有知,会汗出如浆诚惶诚恐?还是怒不可遏:谁把我老人家架在烧烤架上?难道也许他会欣欣然,怡然自得享用这份莫名的“香火”?
不过呢,岳南先生毕竟诡道,他把这句话列出了出处:
【据傅的同班同学伍淑回忆说:“民国五年下半年,(我)在北大上课的第一天,大约在一个上午,上什么历史……于是开始注意班上的同学;发现第二排当中一位大胖子有点特别……下了课,回到宿舍,才打听到他就是山东傅斯年。有几个老同学就说:‘他是孔子以后第一人’,这是我对孟真的第一个印象。”】
这是傅斯年一个同班同学的回忆中有此一说。这句话,无论是讥讽傅斯年眼高于顶,还是受了他什么好处的肉麻的谀词,总不过是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在胡言乱语: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后生,从生下来就读书,能读懂多少本书?孔子的学问,不只是博学多知,还有自己的成熟思想体系。这样的成熟思想体系,没有三四十岁是不可能形成的!傅斯年二十出头有这般的思想体系吗?“他是孔子以后第一人”也能当真?
可是,从岳南先生的上下文里看,他就是把这话当真了,你看他的前文铺垫:
【1928年10月底,李济以清华研究院导师的身份赴美讲学归国,路经香港,就在停留的短暂空隙,与一位在中国未来政坛与学界掀起滔天巨浪的重量级人物——傅斯年相遇了。】
看划线的重点,“政界与学界”“滔天巨浪”、“重量级”,这要不给个“圣人”的官当当,这书还怎么写下去???岳南先生,金口玉言,给傅斯年封官许愿了哦!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傅斯年“傅圣人”的家世,以及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因为官瘾很大的岳南先生把“傅圣人”的圣人荣光也上推到了为傅家光宗耀祖的傅以渐那里了。说说傅以渐怎么回事,也能配合理解傅斯年为什么是《南渡北归》学问第一,为什么是孔子以后第一人:
【这位傅孟真,名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兼破落贵族家庭,其七世祖傅以渐乃大清开国后顺治朝第一位状元,后晋升为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掌宰相职,权倾一时,威震朝野。】
假使,岳南先生对傅斯年这位老祖的表述是真的,那么认真讲究的话,这位傅以渐老先生的地位并不那么风光。首先,傅家不是贵族!所谓贵族,它必须有某种世袭的特权,傅斯年他们家有吗?如有,那是什么特权?某些官宦之家,皇帝老儿倒是给一点点立牌坊,赐匾的荣耀,那也不是世袭特权!从哪里说傅斯年他们家就是贵族?
再者,傅斯年那祖宗的官衔里,几乎都是不值钱的荣衔: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即是。这是老官僚们在官场厮混许久,人到暮年,皇帝老儿赏赐的荣耀头衔,半点实权也无,一旦给了这样的荣衔,就别指望再升官了,官做到头了。对官迷心窍者言,这是绝对的打击;硬要讲权力,“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倒是有点意思,但是,这个次序可不能念错(写错)了,应该是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大学士加六部尚书衔才有点实权,但是绝不至于“掌宰相权”;而且没有大学士衔,兵部尚书与“掌宰相权”差得远。满清的大学士实际上是个不上路的官衔。固然,大学士在明朝几乎是宰相的代称,但是在清朝可就惨得很了:
【清代大学士官阶虽高,实权则远不及明代,清初有议政处限制其权力,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大学士的权力更逊于旧。(《中国历史大辞典》123页)】
三者,在官制上,满清厉行“满汉双轨”,大学士这个职衔,分满学士、汉学士,满学士的权势与地位就是要高于汉学士;六部尚书里也一样,满、汉尚书都有,满尚书的权势、地位要比汉尚书高!区区一个傅以渐,不过是个汉学士、汉尚书,头上有压他一级的满学士、满尚书,他能有多大职权,居然能“权倾一时,威震朝野”???
岳南先生的笔下,用一个“破落贵族”指称傅斯年他们家。这是在暗示,这个家族也有辉煌的时候,这辉煌的时候,那当然是“世代簪缨之家,钟鸣鼎食之族”,那么这就凸显傅斯年,这个“傅圣人”是有家学渊源的,做圣人是有老底子的!再深一步讲:学问精英是讲出身的,你祖上如果不是贵族精英,休想成为学问精英!陈寅恪的学问,就与他家的家世挂了钩了,精英之家出精英,老鼠儿子会打洞,典型的血统论、出身论!恶俗!
四、学问原来与官位挂钩?
从学问的角度来讲,“傅圣人”、“王巨匠”、“陈大师”无一可信,无一站得住脚,围观当笑话算了。不过,应该追问的是这个排名是怎么来的呢?就好比《水浒》里的李逵(黑旋风)和张顺(浪里白条),你说谁的能耐大?在岸上,张顺被李逵暴揍;到水里,李逵只能等死。三个《南渡北归》里的好汉,他们的排名是怎么定的(姑且认为傅斯年也有很厉害的学问)?
这还要从《南渡北归》找答案。岳南先生说傅斯年是在“政坛与学界掀起滔天巨浪的重量级人物”,那么,这位“傅圣人”是个有官衔的学阀。他的官衔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所长;陈寅恪也在“史语所”里有官衔——历史组组长。一个上级,一个下级,“圣人”管着“大师”,很合适!王国维呢?也有“官衔”——前清废帝溥仪的老师——帝师啊,国师公啊!这个等级要比傅斯年高得太多了,可是,废帝——前清废帝溥仪的师傅,在民国时候就算不得什么荣光了。王国维这个“帝师”的地位也就尴尬地很了。怎生安排?傅斯年是民国的官,不能有哪个高过他;陈寅恪么,从他爷爷辈儿看,乃是大清臣子,他随他爷爷的“辈分”,比王国维低一等那没什么不可以。这样考虑的话,傅斯年的官位为最高,王国维的算第二,陈寅恪算第三……这样比较好!
学问越大官越大,这个逻辑在哪里也不成立,但是在《南渡北归》里,却有这么一个逻辑是成立的:官大学问大!谁敢说个不字?!没学问能做官么?没大学问能做大官么?这样的逻辑顺推下去,就是这么一个逻辑:你看皇上万岁,历来都被呼作“圣上”,圣人之体,学问谁也不如他;地位谁也不如他,这就是榜样么!
不细看,真看不出岳南先生的官瘾还这么大!那么,我们看《南渡北归》,就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恶俗的角度来看,才能领悟这书的真意。
《南渡北归》字缝里写满了“精英”二字,渗透着精英意识,从里到外散发着一股古旧的霉臭味儿!这恰与红色共和国的人民性相抵触!太史公在《史记·陈涉世家》里,就振聋发聩地发出一声呐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过,在岳南的《南渡北归》里,处处写着:王侯将相,就是有种……
想当年,莫言得了诺贝尔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岳南先生是不是也想着从哪一国,哪一组织弄个“银桃子”戴在心口窝上?
【长河红阳,察网专栏作家。】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