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的黄河之旅[三十三]关公进化史--从败军之将到全民偶像(中)

2019-05-12 19:42阅读:
我的黄河之旅[三十三]关公进化史--从败军之将到全民偶像(中)
宋儒喜欢读史,所以陈寅恪才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儒家做学问讲究经世致用,读史当然也不例外.书生们谈古论今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要从故纸堆里找到治国安邦的灵药.更何况南宋军力羸弱,宋儒们虽偏安江南一隅却又心有不甘,自然希望能从前辈那里习得些反败为胜的道道,所以相对于<诗经>里的闲情逸致,谈古论今的<春秋>显然更合宋儒们的胃口.<春秋>原本是鲁国史官撰写的编年史,后经孔子之手才得以进入儒家经典.司马迁评价此书'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王道之大者也',就是说这书看似在谈历史,其实说的是王者之道,所以特别适合那些胸怀天下的有为青年阅读.作为编年史,<春秋>记录了244年间的沧桑巨变,却只用了不到两万字,合下来每年连100字都不到。如此惜墨如金当然会让整本书看上去晦涩难懂,却也给后人留下了上下其手的空间。人们纷纷著书立说阐释<春秋>里的'微言大义',顺带也把自己的小九九捎了进去.宋儒们原本就精于此道,国破家亡更是让他们对注释<春秋>乐此不疲,所以没用多久,'理学之父'朱熹便发现了隐藏在<春秋>里的秘密:'<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已',就是说春秋虽内容庞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天下一统'和'尊王攘夷',前提是先要灭了那些乱臣贼子。这话听上去有点耳熟,相必千年之后的蒋委员长应该深有同感.不过天下一统并不是谁来统都行,而是要讲究个'道统',说白了就是要有个好出身.虽然朱熹也说'天理'高于血脉,且一旦逆天而行,就算神龙一族也难逃改朝换代的下场,但天理究竟是啥
实在太过玄妙,大体也就是说说而已,而鉴别血统却要简单很多,这也让尊王有了明确的标准.王既然有了准谱儿,臣子们的责任自然明了了许多,概括起来无外乎'忠义'二字。'忠'是说对王不能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但这样还不够,跟什么人站什么队才是'忠'的关键,这便是所谓'春秋大义'.至于什么是义,自然要儒生们说了才算.
或许是国破家亡给了人太多刺激,所以宋儒们对历史上的乱世总是格外关注,朱熹对三国史就颇有心得.虽然上至陈寿<三国志>,下到司马光<资治通鉴>都奉天下一统的曹魏为正统,但在朱熹看来,作为中山靖王后裔,刘备才是真正的根红苗正,即使皇叔自己也三分天下做起了土皇帝,但毕竟是皇室一族,就算干点出格的事也是家庭内部纠纷,而曹操本为汉臣,却仗着兵强马壮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奸贼就算终成大统,怕也担不起'天理'二字,自然人人得而诛之.孙权虽白手起家自主创业,本该与皇叔联手灭了曹贼匡扶汉室,未曾想'先主(刘备)才整顿得起时,便与坏倒,如袭取关羽之类是也。'由此看来:'学者皆知曹氏为汉贼,而不知孙权之为汉贼也.'.在朱熹眼中孙权也成了助纣为虐的奸佞之徒,其罪状之一便是谋害关羽.虽然宋儒们为三国时谁是正统吵得昏天黑地,但随着朱子理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朱熹的三国观也日益深入人心,曹操就此成了奸雄,独霸一方的刘备摇身一变,成了立志匡扶汉室,却壮志未酬,最终含恨而死的悲情英雄,而关羽走麦城的糗事也跟着皇叔一起火了起来,从陈寿笔下的反面教材一跃成为彪炳千古的英雄史诗.
其实<三国志>本就说关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这里的左氏传是指鲁国人左丘明为<春秋>所作注释,又称<左氏春秋>,因记录了众多战争故事而为历代将军们喜爱,关羽的死对头吕蒙也是<左氏春秋>的粉丝.或许关羽和吕蒙的想法差不多,无非是想从前辈那儿学些兵家之道取胜之法,不过在朱熹看来,既然春秋的精髓在于'大义',关羽的秉烛夜读自然意义凡响,想来关将军一定是悟出了<春秋>中尊王攘夷的大道,才会与刘皇叔以命相许,最终战死沙场。如此舍生取义,对江河日下,急需武人们去前线玩儿命的南宋王朝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励志故事,精明如朱熹者又怎会轻易放过呢,所以在后世为关羽所建庙宇中,春秋亭和春秋殿便成了标配,而手捧<春秋>秉烛夜读也成了关羽最经典的造型之一。<左氏春秋>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就是说国家的职能无非是祭祀和打仗.打仗是为了惩奸除恶,是武人的事,而祭祀则是要匡正人心。人心正才能明事理, 明事理才能知善恶,知善恶,士兵们才能不惧生死以一当十,这样的军队又何愁不能'踏破贺兰山缺'呢?所以说到底,唱英雄颂模范才是治国的根本,而这样强根固本的事怕只有国家祭祀才能做到,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关将军当然也不例外.
对关羽的国家祭祀始于唐朝末期.公元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下旨修建武成王庙,后简称武庙,并严选历代名将十人作为从祀,但关羽并不在候选之列.到了唐德宗时,被安史之乱弄得元气大伤的唐王朝意欲重振超纲,急需武人们带兵勤王.而此时各地藩镇割据,将军们大多忙着给自己抢地盘儿,肯出来为朝廷撑场面的人少之又少.为此,礼仪使颜真卿提出扩大武庙规模,将历史上忠贞不二的武将纳入国家祭祀以为世人楷模,顺带也让将军们明白些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于是精选出64位名将进入武庙,关羽有幸位列其中.只可惜颜真卿虽精于书法,却远不如朱熹般明辨事理,遴选武将时只看能不能打,却把春秋大义抛在了脑后,连害死关羽的元凶陆逊也一并选了进来.若朱熹看到此二人肩并肩端坐于庙堂之上,一定会气个半死吧.一年后颜真卿奉命赴叛军中宣读圣旨,不料惹恼了叛将李希烈,下令将颜真卿勒死。这一次,英雄模范还是抵不过江山美人的诱惑,而武庙也就此没了用场.没过多久,64位英烈便被朝廷请出了武庙,关羽和陆逊也未能幸免.到了北宋初年,太祖爷杯酒释兵权,对武将一力打压,祭祀将军们的武庙自然不受待见.直到宋仁宗被西夏国打的丢盔弃甲,这才明白儒生们的道德文章固然犀利,但要想江山永固,还是少不得将军们的盖世武功.于是接受范仲淹建议重建武庙,关羽也再次进入了国家祭祀的庙堂并位列众将之首.只不过此时关羽仍是姜太公的陪衬,地位有限,要想独享世人祭拜,则要等到明朝万历年间.
说来奇怪,朱元璋虽在上台后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明文规定科举中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为依据,并严禁考生自由发挥,但对关羽却并不感冒,登基后甚至没有在南京为其建庙,这也成了明初的一大悬案.据说关二爷气不过,亲自托梦质问朱元璋:'陛下鄱阳之战,臣率阴兵10万为助,何谓无功?',太祖爷顿觉羞愧难当,这才命工部为关羽立祠.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既然已经把朱熹捧上了天,关羽的冷板凳想来也不会坐的太久.就在太祖爷殡天前不久,关羽被匆匆恢复了庙祀,本以为能为后人又多了个忠君报国的典范,没想到朱元璋尸骨未寒,燕王朱棣便起兵夺了江山。虽然靠造反起家,但春秋大义却是皇上们的'刚需',大力提倡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相对于前辈,永乐帝对理学的推崇有过之而无不及.朱子学自此成了国家显学,关羽的地位也如火箭般蹿升,连'大战蚩尤'这样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被正式写进了成化帝为京师关庙所赐的祭文中.到了万历四十二年,明神宗正式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关帝'由此得名,并成了统领儒释道三界的第一法王.这还不够,在位于京城万寿西宫内的<御制敕建护国关帝庙碑记>中,关帝爷更是被敕封为明朝皇室的守护神,正式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此时努尔哈赤刚刚统一了女贞各部,并在关羽封帝两年后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都,一个强大的北方帝国初具雏形,明王朝和刚刚上任的伏魔大帝即将面临严峻考验。
万幸的是,努尔哈赤虽与明朝势不两立,对关羽却是情有独钟.这位出身高贵却家道中落,曾以采人参挖木耳为生的年轻人,自幼喜读<三国演义>,想必对关羽的英明神武想和忠贞不二印象颇深.所以刚在赫图阿拉建都便命手下在城中建起了关庙,并把自己对关羽的崇敬传给了后人.20年后皇太极定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改国号'大清',随即命人在城中修建关庙,并亲赐匾额'义高千古',其敬仰之情一点也不输给父辈,这倒给关帝爷出了道难题.既然做了明朝的保护神,自当守土有责,全力抵抗满人入侵,可满人同样把自己当神供了起来,其诚意比起中原人来毫不逊色.崇拜者们如此虔诚,相互间却又势同水火,该如何取舍,实在让关帝爷左右为难.好在神灵们的苦恼并未阻挡人世间胜利者的脚步.就在关羽封帝五年后,公元1619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大败,就此退守山海关,25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在景山自缢身亡,大明朝至此灭亡.得知爱妾被反贼霸占的吴三桂一怒之下向清军献出山海关,满人长驱直入攻陷北京,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王朝轮替宣告完成.
虽然大明朝亡了,遗老遗少们也在满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淫威下梳起了怪异的长辫,可汉人对昔日的威风依旧念念不忘.所以即使到了康乾盛世,立志反清复明的人们仍旧搞不懂:为什么关帝爷享受了自己三百年香火,却没能保住大汉血脉,反倒让茹毛饮血的外夷夺了江山.这个难题让汉人们足足思考了两百年,直到清末,连满人的龙椅都坐不稳了,才算有了答案:'壮缪(关羽)助清,亦助明也.明不能制闯贼,借助于清,以拯民水火,谓之'助明',亦何不可?'原来关羽是看到大明朝剿匪不力,以至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才忍痛割爱倒向大清,借满人之手灭了闯贼,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所以说到底关帝爷还是心系大明,而此等借花献佛的高招,凡夫俗子又怎能轻易参透呢?这样看来,关帝爷当初必定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无论如何取舍,内心都一定是痛苦万分吧.

1644年清皇室迁入北京,并将汉人赶出了内城,而对汉人们一手造就的关帝爷却尊崇有加。顺治9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羽第一次由军神变成了'圣人'.到了康熙五年,始建于曹魏年间的洛阳关帝陵被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关林'由此得名,并成为可与曲阜孔林媲美的国家祭祀中心.中国在文圣孔子之外,又多了一个深明大义能征惯战的'武圣',而对关羽的参拜仪式也被厘定为二拜六扣,相对于孔子的三拜九叩不过少了三分之一,足见其礼遇之高.除了大兴祭祀之风,深谙儒家经典的帝王们也开始在历史典籍中为关羽正名.在组织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爷便严厉指责陈寿修史不公,下令将三国志中关羽谥号一律由'壮缪'改为'忠义',以此'传信万世'。等到道光继位,大清国国运中落,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有长毛鬼(太平军)四处攻城略地,面对内忧外患,朝廷对关帝爷的春秋大义也越发仰仗。没用几年,道光便接连四次加封关羽,并将原本二拜六叩的祭礼正式升级为三拜九叩。自此,从败亡麦城算起, 历经1600年世事沧桑,关帝爷终于与孔圣人一起坐上了中华帝国的头把交椅.
1900年庚子之乱爆发,慈禧被大臣和拳民一通忽悠,终于相信老祖宗的法术挡得住洋人的枪子儿,于是引义和团入京'扶清灭洋',一时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烽烟四起,城内分布四处的关帝庙也受到战火波及.不久后八国联军兵临城下,义和团兵败如山倒, 慈禧也幡然醒悟,四处捕杀'拳匪'给洋人泄愤,洋人们却并不买账,老佛爷只好先把珍妃扔进井里,然后带着伤心欲绝的光绪一路向西,历经两个多月颠沛流离才逃到西安.或许是由于惊吓过度,途径山西时竟然忘了去关帝老家解州拜祭.一年后<辛丑条约>签订,滞留西安一年有余的慈禧终于踏上了返京之路,并在洛阳隆重拜祭了关林,这才补上了出逃时过关帝家门而不拜的遗憾.1902年1月8日,在众多臣民与外国大使的簇拥下,慈禧如凯旋归来的将军般回到了紫禁城前,并按惯例在正阳门下的关帝庙内进行了祭拜.正阳门城楼上聚集着一群前来观礼的洋婆子,叽叽喳喳笑个不停,而慈禧倒也颇为宽容。在仰起头向这些真正的胜利者报以礼貌的微笑后,老佛爷随即进入了阔别两年之久的紫禁城,而她的内心是否如外表般平静,怕也只有老佛爷自己知道.不过经此一难,慈禧似乎大彻大悟,虽然4年前才把康梁一党砍了脑袋,现如今却重拾康梁的牙慧,搞起了改革创新,3年后,公元1905年,延续近两千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老佛爷在改革上算是动了真章.这当然是断了儒家的命脉,而没了儒生们帮衬,关帝爷的前途也变得微妙起来.1908年慈禧归西,三年后宣统退位,大清朝三百年气数已尽,中国由此进入了民国时代.1914年袁大总统重开武庙,并将一直被满人轻慢的岳飞请进庙中与关羽并肩而立.或许是关帝身上的色彩过于斑斓,与旧时帝王们的瓜葛也太过纠缠,所以,随着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关帝爷也日渐失宠.1928年国民政府关闭了武庙,对关羽的国家祭祀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