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最寒冷的冬天》——2021我的年度荐书之六

2022-03-20 18:52阅读:
《最寒冷的冬天》——2021我的年度荐书之六 六、《最寒冷的冬天》;大卫·哈伯斯塔姆;王祖宁、刘寅龙译。


在我看来,《最寒冷的冬天》这本书谈不上特别出色,描述过于琐碎。作者的观点又倾向性太强,常见意气之语。虽然观点鲜明,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但有时不免有诛心之论,材料证据的选择上都有偏颇之嫌。而且,这本书的中文版经过了删改,并非原貌。


这两年朝鲜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很热,以前长期无人提及,也不让提及的这场战争,最近忽然登上了各类媒体,拍摄了大量影视作品。而据我所知,《最寒冷的冬天》 2010年就有了中译本,我手头读的这个kindle版本,也是2017年出版的。这时候拿出来推荐,颇有点蹭热点之嫌。


但犹豫再三,我还是把它列入了2021
我个人的十本推荐书单内,因为一度被遗忘、无人敢提及的朝鲜战争忽然像网红店一样顾客盈门时,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一番,可能有其迫切的现实性。


大卫·哈伯斯塔姆是记者出身,他的成名源自越南战争,因为在西贡对越南战争的现场报道,他赢得了1963年的普利策奖,那一年他39岁。据说,为了写这本《最寒冷的冬天》,哈伯斯塔姆耗费了十年时间,这本书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遗作。在这本书即将印刷时,哈伯斯塔姆死于车祸,享年73岁。


也许因为作者的记者身份,《最寒冷的冬天》带有新闻记录的现场感,细节描述深入,故事结构精巧。更像一部口述历史。在本书注释中,标出了诸多资料来源,从中可以看到,书中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其中有口述,有著作,再辅以当时的历史文件,构筑成这部七百多页著作的主要基础。


宏大的叙述就像大场面的特技,有壮观的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的氛围,但我们很难注意到其中的细部。在这种大场景中,一个单独的个体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像素点,可以忽略不计。《最寒冷的冬天》的叙述方式,可以让我们从诸多普通人的视角,直接进入战争的现场,见证一个人面对枪林弹雨时的反应。这种方法,在本书对战役过程的描写中尤其常见。开头不久,哈伯斯塔姆就通过几个不同参战者的眼光,重现了云山战斗的细部:战前的态势,不同人的心理,美军部署的状况,在人物的行动中一点点铺陈开来。战斗开始后,作者的笔就像导演的镜头,紧紧跟随着某个演员,借助人物的实现,将战场上惊心动魄的场景摄入书中。后面,洛东江战役,长津湖与军隅里的战斗,双铁隧道、原州和砥平里的战斗,哈伯斯塔姆都用了类似的手法,通过几个参战士兵的经历,铺陈开整个战斗场景。


但这样的写法也有它的弊病:叙述过于琐碎,主观色彩过强。对战役中的军事部署,战术应用,双方的运筹谋略,力量的对比,本书的叙述就显得过于简略,更缺乏分析总结,对整体的把握不够。然而,也不宜过于苛责,你选择了某一个角度,另一个角度必然会有所缺失,七百多页篇幅看似庞大,但对于复杂的朝鲜战争,能照顾到的也只是一角。


除了通过参与者视角对现场的还原,《最寒冷的冬天》另外很大一部分篇幅用于对各派政治斗争的描述,这些内容来自大量的政府资料、新闻报道。而其中的重头戏是美国人内部的斗争。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明争暗斗,军方内部不同派系的意见分歧,乃至朝鲜战争对美国国内选举的影响,都在战争背后发挥着种种作用,影响着策略的实施。美国人对朝鲜的态度,最初是漠不关心,战争爆发后,又迅速上升到对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高度,看似转变巨大,背后有着分明的逻辑。国内政治分歧在内部的消长,对外部各种威胁,冷战态势的判断,都在影响着美国政府的策略,并导致朝鲜战场上的风云变化。


哈伯斯塔姆尤其对麦克阿瑟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可谓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掘地三尺,从麦克阿瑟老爹的生平开挖,分析父亲的性格和行为对他的影响,再讲麦克阿瑟个人经历。讲他性格的虚荣、狂妄,讲他在军中排斥异己,屏蔽异见,在政治上,玩弄权谋,欺瞒上级,翻云覆雨。朝鲜战争中,因为他的偏执,美军前线将士与情报官员得到的大量中国军队已参战的信息被忽略,他一意孤行越过三八线,分兵两路,逼近鸭绿江,最终导致惨败。失败后,又不愿反思自己的错误,不顾政治态势,想要投入更大资源与中国决战。在本书中,麦克阿瑟就是一个最大的反派,除了仁川登陆这唯一的闪光时刻,几乎就是一个完全生活在错误中的人。为了衬托他的错误,哈伯斯塔姆特意对接替麦克阿瑟任统帅的李奇微大加褒奖,对美军的对手彭德怀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个人对麦克阿瑟也没什么好感。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他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而是从二战菲律宾战役开始,我就对这位表演欲极强的将军印象不佳。麦克阿瑟原本在菲律宾拥有较强大的陆空力量,却惨败在日本人手中,葬送了巴丹半岛的几万美军。自己的士兵成了俘虏,走向充满死亡的长途,他自己却坐着潜艇逃到了澳大利亚,继续当他的将军,吹他的牛。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失利后被解职,却被很多人包装成失败的英雄,回到美国还在国会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讲,说什么“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似乎充满壮志未酬的悲怆。但麦克阿瑟好像忘了,1932年,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数万名美国一战老兵去华盛顿请愿,希望政府能够将承诺给他们的补贴提前发放,以解燃眉之急。而当时,政府用坦克、马队、刺刀、瓦斯回答了他们的请愿,上千人受伤。指挥这场镇压的,正是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他那时表现出了充分的心狠手辣,老兵不但在他的大棒下凋零,而且有三个老兵在镇压中死去了。


然而,我仍然认为,本书对麦克阿瑟的描写有失客观。好像美国军队的失败全要归罪于他一人,连仁川之战也是一次军事冒险,不过是侥幸获胜。哈伯斯塔姆对麦克阿瑟的叙述含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虽有引证的资料,却大部分都是对麦克阿瑟不利的证据,很少看到不同意见的评述,像是一群反麦克阿瑟派在自说自话。就连那些麦克阿瑟的亲信,在作者笔下也是一群趋附讨好的小人,好像麦克阿瑟就是一团乌云,所到之处,天昏地暗。作为统帅,固然要对战场失败负最大责任,但毕竟在前期,麦克阿瑟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将他贬斥的一无是处,面貌如此丑陋,很难说是公允的治史态度。


不管美国人如何分析规划,统帅是麦克阿瑟还事李奇微,朝鲜战争也不会亦步亦趋跟着美国政治的指挥棒演变,它的爆发和发展,背后是大国的博弈:苏联对朝鲜军事冒险的态度,中国内部对是否出兵朝鲜的意见分歧,中苏之间的讨价还价,正是各类力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起承转合。本书内,哈伯斯塔姆对几方背后的运筹谋划也做了较深入的论述,但一则,他对其他国家的资料未必能搜集得很详备,二则,他毕竟是以美国人的视角看这场战争,涉及其他国家的笔墨,细致度就略逊一筹了。(而且,这部分内容,大陆版本显然还有删节)


常有人说,朝鲜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争。然而,哪一场战争不是各种错误的组合呢?战争本身不就是人类犯的错吗?一次次的错误行为,一次次的误判,将无数人拖入战争深渊:美国人对亚洲的忽视,造成了一个有口无心的声明,让苏联错判了美国的态度。以为美国的声明意味着,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美国不会介入。金日成的勃勃野心,加上美国的暧昧态度,使斯大林认可了朝鲜的军事冒险;麦克阿瑟误判了中国的态度,以为中国的警告不过是虚声恫吓,一心要打到鸭绿江边,彻底解决朝鲜问题。各方都在犯错,而承受这些错误的,是战火中的士兵与民众。


而战争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开始于北纬三十八度线,又结束于三十八度下附近,三年的时间,好像回到了原点。但是,几百万人的生命永远消失了,历史的进程被大幅改写。参战国家的命运,东西方力量的格局,各自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貌。


如果不关心战争中的个体,甚至不关心人,只着眼于宏大的叙事、激昂的口号,那所有的牺牲只能是无谓与荒诞,战争的错误将一代代延续。读一读《最寒冷的冬天》,关注一下战争背后的政治逻辑,审视一下战争中的普通人,还有很有必要的。
《最寒冷的冬天》——2021我的年度荐书之六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公众号:闲书过眼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