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这个速度正好

2024-04-08 00:17阅读:
这个速度正好
现在的人描述一件事物,给我的感觉就是语速普遍特别快,害得我常常产生耳朵不够用的感觉,那种快,又并不是包含更丰富的信息的快,它就是快而已,以快来解构一切寻常的优雅,这只能说是口舌的进化罢了。
一个时代需要保留的东西很多:文化标志,民风习俗,老建筑,老店面,老物件,以及一种与之搭配的语言状态。今天的网络用语的动词常常很脆,带着小小爆裂感,散发出现代气息。年轻人说话夹带年轻的词语,把青春也衬得很好看;同样的用语若见于传统媒体,则不是味儿,显得滑稽。


语速其实是蕴含了很多信息的,除了表述的技能,也有作者对他所表述的事物所持的态度和立场。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聊了语言的轻与重,这个轻与重不是文字的体量问题,而是现实与文本派生出来的关系。语速也当然不等同于音律意义上的快慢,毕竟很难知道一个写作者日常说话是什么样子,何况他怎么说话,与他文字的关联性也并不是必然的。
海明威的小说,短句型多,但速度并不快。
比如他在《乞力马扎罗的雪》开篇那个的
段落:乞力马扎罗是一座 19710英尺高的雪山,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被马萨依人叫做“恩加奇—恩加伊”,即上帝的殿堂。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豹子到这样高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做过解释。——这是一种类似教科书式的冷静。这种写景与老派的俄罗斯文学不同之处,在于他尽可能减少了意象的堆叠,以使严酷的场景与人心保持距离,让你在听故事时离得远一点,这个速度就正好。
很多人吃不消狄更斯的唠叨,然他的唠叨和他的故事匹配度很高。
他能将一个人漫长琐碎的一生,写成一朵千重瓣花,不厌其烦地一重重打开,其中充满优雅的英式趣味和幽默,各式各样古怪可爱的人物,不疾不徐,迂回曲折,最后回到原地:失散或久别的亲友又聚在一起了,总是在夜晚,壁炉柴火熊熊燃烧,总是蜡烛加热茶,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
马尔克斯给我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急着说很多事,他的文字显得激动和有热力,体量大,从而带来速度的惯性,用这个速度驾驭他的故事,也是正好。
《霍乱时期的爱情》给我的体会就是动作很多,人物都像有多动症,在一个语言空间里做了很多事。他写那对表姐妹一起入浴,嘻嘻哈哈话很多,“互相擦肥皂,捉虱子,比这里,比那里,把对方当成镜子……”这让海明威来写,估计就一句“她们泡在水里,欣赏着对方的身体”。
川端康成的语速是慢的。这可能部分有健康的原因?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身体不太好,读他的《古都》,怀疑他是不是写的中间睡过去几回,老想给他捶两下背,嗨,打起精神来,咱能加快点进度吗?
又想,日本美学中的哀与伤,是语言堆砌出来的,川端康成将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速度太快,就哀伤不起来了,慢点正好。
语速在隐含很多信息的同时,也能将叙述者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古龙的语速快,这与他喝酒时的激情状态很贴切。亦舒的语速快,短句多,和香港人的生活节奏有关系吧?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这个速度正好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