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亲情片,还是恐怖片?

2024-04-28 00:01阅读:
最近在家连看了几部电影。
去年年底搬家时,翻出来很多当年买了却没顾得上看的影碟。
我看的这几张,标注的都是“亲情片”,但看完以后,它们给我的统一感觉,居然是“恐怖”。


《海边的曼彻斯特》。李在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名人”,这个男人整天垂头丧气的,是老家人眼里的“丧门星”。当年他因为酒后疏忽,让自家的房子着了大火,三个孩子都死于火灾,妻子也与他离了婚。原本避走他乡隐忍沉默的他,因为哥哥的去世,必须回老家去照顾侄子,在回到伤心地后的一系列心灵撞击……
《爱》。是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对恩爱的老夫妇,妻子安妮突然因为栓塞导致半身不遂,逐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丈夫乔治眼看着爱人饱受折磨而无能为力,最后用枕头捂死了安妮,替安妮在生死之间做出了残酷的选择,对他来说,这就是他对安妮的爱——爱她,就要让她有尊严地活着。
《一念无明》。香港电影,前几年在内地上映过。
证券公司职员阿东,照料卧病在床的妈妈时,意外失手,导致妈妈死亡,因为阿东患有躁郁症,被判了一年的精神病院救治之后,做货柜车司机的父亲把他接回到自己居住的、仅容一人转身的上下铺隔断房里。
亲情片,还是恐怖片?

阿东想努力融入新生活,然而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一起生活的父亲在枕头下放着自卫工具,他想求助的好友因为投资失败跳楼自杀,他的前女友在宽容言辞背后的强烈恨意,寻找工作人家听到躁郁症后避之不及,邻居们则联合起来要求阿东父子搬走……这种种,令他找不到一个纾解情绪的角落……于是他强拉起来的、脑袋里的那根神经之弦,再次啪一声断掉。
其实阿东是个孝子。当年父亲和弟弟都不管生病的母亲,他管。近乎偏执地不愿将母亲托付给养老院,屎尿都完全不能自理的母亲,却对阿东毫无顾忌地肆意发泄着坏脾气……这在中国式的亲情关系里也并非少见,太过琐屑粘稠的关系导致失去了分寸感和羞耻心。
看得不寒而栗,恐怖。
听说过一个词:沉没成本。比如你遇到一个渣男,你想和他分手,但想想在一起花掉的时间精力金钱,又舍不得,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渣男,他就会继续祸害你,沉没成本只会更高,所以只有一个选择:对这个沉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切割。
但是问题又来了,假如沉没成本对应的人是个渣男,还好办,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是你的父母爱人,你的儿子女儿呢?
这几部电影就似乎都在问:假如你的亲人,就是你的沉没成本,怎么办?——是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李那样背着罪恶感沉入黑暗里偷生,还是像《爱》中的乔治那样用杀死妻子的方法还她以尊严,抑或是像《一念无明》里阿东的弟弟一样,避走美国,与家庭的一切乱七八糟进行了冷酷无情的彻底切割,当父亲走投无路打电话给他时,他淡定说,钱我可以出,但我绝不会回去。
这个问题在今天,也许很难有答案。所幸的是,在快速发展、冷酷麻木的社会运转成失控机器的同时,还有这样充满人文关怀、专业水平在线的电影出现,对芸芸众生来说,虽然恐怖,也是一声警钟。


看完这些影碟走出门去,满眼是明媚的春天景物,强烈的反差让我晕眩。
想起一句歌词“明天会更好”。可是现实的况味呢,不管是人情和世态,还是遭际和舆情,传达给我的感觉都是:明天很可能不会更好。
也许,承认这一点是好好活下去的前提和方法。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亲情片,还是恐怖片?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