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学而篇(一)第一章

2021-07-17 10:18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1):孔子之学,指学文,即人文、孝、弟、忠、信、政事、文学,按现在的说法即社会科学,而学之首重者乃为人、作人,即修身。
习,鸟数飞也。鸟是小鸟,小鸟离窝,学飞翔,时时腾挪展翅,直至飞升。“习”有温习、演习、练习之意,即实践。
学即是学,而习却是做。弄懂数学定理、公式是学,能把题做出来是习。做题有对有错,故需反复练习,时时动手,以达精准。
学了文学,经过不断练笔,能写诗作文,并且偶有称心动人之作,那当然是快乐的。
自然科学为知识技能之学,学懂弄通需多年之功。而文学则属性情与道德之学,性情与道德亦需学,而作家必须在生活陶冶与人格修养上不断磨练与提升,在人生真理上不断探求与实践,此为习。学与习互相促进,始有作家之可观。作家之路比科学家之路复杂艰难,就在于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
而更重要之学与习则在修身上。如何使自己在人生大道上不偏离,不失志,不自满,不消沉,不潦倒,不堕落,不嗜欲,乃能不断向前。拜良师,结好友;吃得苦,忍得辱;耐清贫,甘寂寞,方可有成。
要善于识别君子与小人,不受骗,不上当,不履邪径,不陷
危地。从古圣贤之言中不断汲取营养,指导人生,印证智慧。任凭世事多风浪,我只静心待天明,岂不快哉!
学习知识技能而不断实践,既有利于人,亦有利于己,焉得不乐?而安心静气走自己之路,不为外界之喧哗骚动所干扰,不断感悟与提升人生境界,则能获得成长之快乐!
学为人之道,修心养性,精进人格,此非一朝一夕之功。前代有开辟,后世有传承,皆从学来,亦不缺习,学而习之,方为修身。
孔子教人,仁重于知,即心地重于知识、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常把道德与知识相提并论,而且更重于道德。现代社会则以理工学科为根本,教人专务知识技能来增进个人生活之幸福。追求物质人生,而轻贱心灵人生。自然科学与个人自由,物质方面愈扩展,则自我心灵愈孤僻。物欲愈嚣张,则家庭情感、民族情感愈萎缩,只有小我,而不有群体。人与人多以利合,少有亲成,则人类之争斗愈演愈烈,离和平安宁越来越远。
译文: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
解读(2):朋友之“友”,乃友其德,结交朋友应以内在之德行为主。凡人皆有品,皆有质,有清浊高卑,雅俗之分。每个人长期以来之言行,必然会带来名色。是君子则无不雅,小人则无不俗。雅不避俗,俗则不能雅。
君子以文会友,求志同道合者。当我之道德学问乃有可观,自然会吸引远方之朋友前来晤面。相互切磋,彼此砥砺,从中皆能受益,故远方之朋友来,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译文:“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
解读(3)人皆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普天之下皆仰慕自己。学日进,道日深,而人不能知。一则学问与德行之积累需要很多年,孔子十五志于学,直到中年后方成气候。二则人类之贤能总属少数,倘大多数人皆能向少数贤能者学习,便没有贤能。作人常以少数人为准绳,君子、仁人在人群中亦为少数,所以说:“尊贤而容众。”
人生大道,应当从善,不当从众,尚德不尚力,尚贤不尚众。学习少数乃得上进,学习多数,必陷流俗。
因此,人不知我,不必恼怒,是学问与德行尚浅。有大学问、大德行为人钦敬也难,因为贤如颜回者,尚不能理解孔子之伟大。
儒家言修身,不主张显露自己,即向内求而不向外求,此则为君子。若果常以吹嘘自己为业,则为小人小道,君子不为也。
译文:“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恼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