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经济转型升级,酿造美好未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钱荒”事件

2020-09-18 17:56阅读:
2013年5月底以来,中国出现了银行间市场“奇怪”的“钱荒”现象。用于满足短期信贷流动性需求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遭受“钱荒”的冲击,隔夜拆借利率在6月20日一度升至30%的高点,加权平均利率随后报收于11.86%。而今年早些时候的隔夜拆借利率水平仅为2.5-4%。
银行跟银行借起了“高利贷”?
----流动性是银行的核心问题,是支付能力的保证。如果银行流动性短缺,通常首选同业拆借。
隔夜拆借利率(Overnight Rate)是同业拆借利率的一种,指当天起息第二天归还的银行同业拆放贷款的利率,是利率体系中时间最短和相对最低的利率,相当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指向的基础指标。
不期而至的流动性短缺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威胁。现金荒立对股市和债市带来冲击, 6月24日这个“黑色星期一”,沪指跌破2000点,放量重挫5.3%,创下最近46个月最大单日跌幅。深成指更是跌幅达到6.73%,创下四年多来新低;一日间深沪两市蒸发1.34万亿元。有人形容为“九级地震”。
银行“钱荒”和股市异常暴跌引起各方关注,“中国即将发生美国式金融危机”、“中国将遇到金融改革的滑铁卢战役”等悲观论调动摇着人们的信心,影响了国际市场对中国货币稳定性和经济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
今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快速扩张,广义货币供应量(M2)实际增速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货币供应量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也较快,货币信贷存量继续维持在高位,为什么居然出现“钱荒” 呢?
“钱荒”的爆发,虽有国内外和时机上的多方面诱因(年中考核、热钱流出和外管局强化监管等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近年来银行过度扩张和资金结构性错配,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成
了金融机构以钱生钱的“空手道”游戏的恶果---银行一面疯狂放贷,一面通过大量理财产品,把信贷隐藏到“影子”里,过度集中地流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受调控领域。换言之,中国现在其实不缺钱,只是钱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钱荒”显示银行业还没有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银行业迫切需要规范市场游戏规则,加强风险管控能力;需要更多创新金融工具例如国债期货来对冲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
2009年起,中国国内的债务规模一直在迅速膨胀,目前的局面已和欧、美、日、韩陷入衰退前曾经历过的信贷泡沫非常接近。今年春季,中国央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加大了监管力度,但成效不大。
2013年前5个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52%。
据报导,6月份前10天总计1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引起央行的格外关注,央行称这种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新增贷款中,70%左右是短期票据,而不是面向前景良好的企业或项目发放的贷款;其中大部分以“理财产品形式”包装起来,不会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可以更容易地绕过监管部门的信贷限制。

长此以往,中国发生金融危机或是必然事件。
中国金融系统总体流动性依然充裕,如果必要,央行目前有能力对短期债务进行延期;而且政府握有有很多工具,包括扩张项目、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等;但官方对此次银行间市场 “钱荒”作壁上观,“以静制动”,不同于以前“央行一直会放钱”的习惯(交易员称央行为“央妈”),并未即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可以理解为对银行不合规行为的一种警示,敦促中资银行将贷款撤离影子银行,相当于倒逼正规银行调整贷款行为。
分析师们认为这是央行向国内银行业发出的一个信号:商业银行在遇到麻烦时不应当指望央行提供资金支持,就算经济放缓,央行也不会轻易放松货币政策。即银行需要自己学会管理流动性。“钱在这儿,但要妥善利用。”
中国央行的决定得到了国务院的认可。国务院在6月19日央行会议后发布声明称,将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这说明政府仍将坚持调结构路线,不会迎合市场对刺激政策的期望。
不少业内人士以为,“钱荒”相当于对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垄断经营模式和“理财盈利”模式的一次清算;其积极意义在于提示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资产业务作出调整。因此,央行淡然面对,不即注资的行为十分得当,彰显了调整结构决心;反之,则可能继续掩盖现有风险,将更大的风险推至未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钱荒”风波显示了改革的迫切性。“过去几年,中国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非常快,由此也带来了大量隐性的不良资产,必须经过一个重组清理的过程才能把资金盘活,否则当前‘新钱填补坏账’的尴尬局面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必须看到,中国政府为维持低利率,使得资金的价格长期处于扭曲状态。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分析道:“由于利率管制和信贷管制,大企业能够从银行拿到低成本的资金,然后一转身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获得高的收益。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却承担了更高的利率成本,并且倒逼了不透明的影子银行形成。”
倘若新政能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推进被市场诟病进展缓慢的金融改革,将有可能扭转畸形的经济结构。
直至6月25日,中国央行表示将指导利率达到合理水平,并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消解了市场的不安情绪,短期银行间拆借利率25日降至5.8%。
在6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再度试图安抚市场。会议发布的一份声明出现了此前一周会议上没有的措辞,称政府必须“稳定市场预期”。进入7月份,一场历时逾月的“钱荒”轩然大波已然大体平息。
中国经济迄今显示了可观的弹性,尽管风险不容忽视,但硬着陆不大会出现。出现这场中国银行业“历史上最严重的资金短缺”,作为金融领域“去杠杆化”的未雨绸缪,无异一次“压力测试”,未必就是坏事。如若应对得当,应能有利于拨乱反正,“稳货币,活存量,去杠杆,挤泡沫”,促进加快开展“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金融体制改革。
但若央行缺乏透明度以及与市场的明确沟通,那么再好的政策意图也会引发本来可以避免的剧烈市场动荡。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经济转型升级,酿造美好未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钱荒”事件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