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于主流媒体的股票分析师们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研判经济形势,但他们的分析似乎并不十分可靠。无论是在美国华尔街,伦敦金融城,还是中国如火如荼的A股市场,媒体永远传播“牛市言论”。他们试图让公众相信,市场要么仍在牛市途中,要么已至熊市末期,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可能。因此大家不是有机会顺应上涨趋势赚钱,就是有机会捞取一大堆廉价筹码“抄底”,总之市场永远向好,什么时候买进投资机构抛售的东西都是对的。
这份乐观不难理解,因为所有的广告都只会做正面宣传。有时媒体也会“善意”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但这就如同烟盒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不过是流于形式。无论是纸质传媒、门户网站还是电视广播,推销股票注定是促销行为,并非发自帮助公众赚钱的善心。希望公众买进股票的,是付钱给媒体的上市公司,以及那些随时准备套现的董事和大股东。
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从股市提前反映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股市的表现相对经济基本面不仅不会超前,而且经常严重滞后。例如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7月集中爆发,在此之前早有诸多迹象预示危机即将来临:工厂订单减少,期权与期货价格上涨,次级按揭贷款(无需收入证明,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而且在头三年里可以享受优惠利率)数额在2006年就已突破6000亿美元,占按揭贷款市场总额的20%。可是财经媒体却视而不见,继续鼓吹“房市没有泡沫”。即使有少数分析师敲响警钟,他们的言论也不会引起重视,要么在一片唱多之声中被埋没,要么被公开嘲笑为无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见顶的时间为2007年10月,也就是说在次贷危机集中引爆之后的3个月里,美国股市仍在一路高奏凯歌。“晴雨表”之所以失灵,与主流媒体“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关联慎密。
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媒体们则更没有闲着。2007年10月 ~ 2009年3月,道指从14000点跌落至6400点,在此期间《纽约时报》和CNBC电台几乎天天号召投资者抄底,称这是年轻人一生难求的买入良机。顺带一提,华尔街一直广泛宣传年轻人应多买股票,老年人多买债券,甚至为此特别编制了一套范式:用100减去你年龄的
这份乐观不难理解,因为所有的广告都只会做正面宣传。有时媒体也会“善意”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但这就如同烟盒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不过是流于形式。无论是纸质传媒、门户网站还是电视广播,推销股票注定是促销行为,并非发自帮助公众赚钱的善心。希望公众买进股票的,是付钱给媒体的上市公司,以及那些随时准备套现的董事和大股东。
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从股市提前反映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股市的表现相对经济基本面不仅不会超前,而且经常严重滞后。例如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7月集中爆发,在此之前早有诸多迹象预示危机即将来临:工厂订单减少,期权与期货价格上涨,次级按揭贷款(无需收入证明,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而且在头三年里可以享受优惠利率)数额在2006年就已突破6000亿美元,占按揭贷款市场总额的20%。可是财经媒体却视而不见,继续鼓吹“房市没有泡沫”。即使有少数分析师敲响警钟,他们的言论也不会引起重视,要么在一片唱多之声中被埋没,要么被公开嘲笑为无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见顶的时间为2007年10月,也就是说在次贷危机集中引爆之后的3个月里,美国股市仍在一路高奏凯歌。“晴雨表”之所以失灵,与主流媒体“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关联慎密。
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媒体们则更没有闲着。2007年10月 ~ 2009年3月,道指从14000点跌落至6400点,在此期间《纽约时报》和CNBC电台几乎天天号召投资者抄底,称这是年轻人一生难求的买入良机。顺带一提,华尔街一直广泛宣传年轻人应多买股票,老年人多买债券,甚至为此特别编制了一套范式:用100减去你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