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化政治和“掠夺型政府”:时代新贵的权杖(上)
2021-12-21 19:45阅读:1,870
(思进注: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有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储被捕的某“财经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2012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教育、营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强势美国面面观:“公司共和国”险象环生
5-1-4 时代新贵的权杖
那些拥有巨大个人财富的新贵阶层,需要挣脱公司和现有建制的束缚,在政治领域接管并运营国家机器,这不是什么意识形态工程,而纯粹是为了给他们个人及其“首属群体”带来最大的财富、最不受干扰的权力,以及把事情弄砸之后最大的被拯救机会。也就是说,他们着手掠夺现有的美国监管体系,寻找掠夺对象,包括美国乱麻如丝的社会福利体系,以至整个外部世界。
监管有助于增强相对先进企业的竞争地位,因为它能减少甚至消除来自落后企业的竞争。落后企业通过降低工厂、产品安全标准,以及支付更低的工资,来降低生产成本。监管因而为“更好”的公司取代“更差”的公司铺平了道路。严格的监管有利于那些最具有达标能力的公司,而宽泛的标准给了落后分子一席之地。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但当权力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中从公司流出,并落入上面描述过的自由行动的个人手中时,工商界的进步分子和政府间的合作基础已趋于消失。那些特别贪婪的工商业领袖,他们受公共监管的“困扰”最大,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看到了更为如意的可能性:全面控制政府机构。于是抓住了这种可能性,并指挥游说者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们矫情地声称,最好的监管战略是“让市场发挥作用”。问题是“市场”能否作为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隐喻来指导政策设计的过程?显然不能。它不能捕捉到滥用权力的固有的可能性,它未能减轻个人面对技术挑战进行决策的复杂程度,尽管监管性法令已经为市场架构竖起基桩。
加尔布雷斯批评共和党议员,特别在纽特. 金里奇(Newt
Gingrich,1943-)和后来的汤姆. 迪莱(Tom Delay,
1947-)领导下的共和党参议院,成为公司控制国家的工具。行政部门,随着小布什就位,成了被监管领域——采矿、石油、媒体、制药以及农业——不折不扣的盟友,后来又有更多生力军加入进来,试图将监管体系打翻在地。这些人不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政府的经济活动,而是将政府的经济活动视为在美国以至国际社会牟取私人利益的机会。
第二任小布什政府公然把所能找到的最积极的反环保、反安全、反消费者保护分子,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工商界的说客,塞到了每一个它认为不能留空的监管岗位上。
这些事态的发展,一方面安插商人掌控国家,另一方面民众支持的基础开始衰落,对政府本身的性质产生了深远影响。掠夺者们逐渐倾向于把国家当作一个事实上的公司来管理。
《谁统治美国(Who Rules
America)?》(初版于1967年,1983、1998、2001、2005、2009陆续修订了五个版本)的作者,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威廉.多姆霍夫(George
William Domhoff,
1936-)早就认为,统治美国的,是那些创造了巨额财富的机构的所有者和高管。由公司法律顾问、军事承包商、农业工商业主以及大公司领导者所组成的企业共同体支配了联邦政府。权力精英是“统治阶级的领导团或操纵臂,它由积极的统治阶级的成员和在统治阶级控制的机构中任职的高层雇员组成”。
《谁统治美国?》出版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金融权力精英大大加强了公司化政府中的主导作用。正如BBC《新闻之夜》的经济学编辑保罗·迈森(Paul
Mason)2009年在他的的著作《暴跌》(Meltdown)中写到:
自由市场全球资本主义的权力精英是非常容易描述的。虽然它看上去像一个统治集团,事实上却是一个网络。在该网络的中心是经营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人,包括那些参加董事会的和在最高层任命董事会的人……他们从国内市场化和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获益。
迈森综合描述的“自由市场全球资本主义”的权力精英的第一要素与金融权力精英相关,
关键问题是这些金融精英在美国政府和各州内支配战略部门的程度。
金融利益的影响在财政部最为显著,20世纪早期美国第三富人、银行家安德鲁·梅隆是1921年至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更近一些,比尔·克林顿挑选高盛集团联合董事长罗伯特·鲁宾为其第一任财政部长,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则选择高盛集团董事长亨利·保尔森为其第三任财政部长。
从奥巴马当局在这方面作出的选择,可以看出在行政管理中填补与金融相关的职位的人与金融业的关系,结果表明挑选出来发展和执行联邦经济政策的人物,都主要是从金融集团中抽调出来的,也有证据表明,存在一个严密的与高盛集团和前财政部长有大量关系的网络。(待续)
2011年12月写于纽约哈德逊河畔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